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月华是哪儿人:王月华们我们爱你

王月华是哪儿人:王月华们我们爱你有一次,李俊姗发现大姐情绪低落,便急中生智,问大姐想不想听河南豫剧,大姐听到后说“想,你会唱吗?”于是,李俊姗和大姐约定,等到大姐出院的那一天,要在病房为大姐唱场河南豫剧。等到大姐出院那天,李俊姗穿着防护服兑现了承诺。刚到武汉接管病区的时候,每个病人都心事重重,病房的气氛很沉闷。有位大姐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胸闷折磨得她几乎整天不说话,也很少下床。李俊姗每次护理完,总是会对她多说几句关心鼓励的话。3月26日,他们平安回到了老家河南。137人,一个不少!“谁是李俊姗?”3月26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讲话中突然发问,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士李俊姗听到后赶紧挥手示意。“我没想到,这么普通的一件事,会被大家这么重视。”这件“普通的事”,是指“90后”的她在抗疫一线,为病人唱豫剧,逗病人开心,为病人加油打气的故事。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郑超/文 杨东华 时硕/图、视频

1月26日,大年初二,137名河南医护人员仅数小时就集结完毕,在武汉防疫形势严峻、物资短缺时刻,他们只想履行使命,只想不负韶华,而他们行李箱内的衣物,更是被成人纸尿裤、口罩等物资代替。

在武汉的60天里,他们接管了武汉市第四医院三个病区,收治患者231人,治愈出院213人,结交了一批一辈子的“特殊战友”,收获了无数个来自患者为河南人、河南医护人员的点赞。

3月26日,他们平安回到了老家河南。137人,一个不少!

王月华是哪儿人:王月华们我们爱你(1)

【镜头1】

“90后”姑娘唱豫剧鼓励病人,获得省委书记“点赞”

“谁是李俊姗?”3月26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讲话中突然发问,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士李俊姗听到后赶紧挥手示意。

“我没想到,这么普通的一件事,会被大家这么重视。”这件“普通的事”,是指“90后”的她在抗疫一线,为病人唱豫剧,逗病人开心,为病人加油打气的故事。

刚到武汉接管病区的时候,每个病人都心事重重,病房的气氛很沉闷。有位大姐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胸闷折磨得她几乎整天不说话,也很少下床。李俊姗每次护理完,总是会对她多说几句关心鼓励的话。

有一次,李俊姗发现大姐情绪低落,便急中生智,问大姐想不想听河南豫剧,大姐听到后说“想,你会唱吗?”于是,李俊姗和大姐约定,等到大姐出院的那一天,要在病房为大姐唱场河南豫剧。等到大姐出院那天,李俊姗穿着防护服兑现了承诺。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的经典片段在病房唱起,大姐通过视频电话得意地和家人“炫耀”:“这是咱们河南的小英雄专门唱给我的豫剧,庆祝我出院了!”

因为湖北人听黄梅戏比较多,在另外两名患者的要求下,李俊姗又唱了段他们熟悉的黄梅戏《女驸马》。

【镜头2】

回家前夜,全体队员递交新的请战书:随时再出发

“还有四天,就在这儿,妈给你过生日好不好?”郑大五附院心胸外科护士长李晶,隔着栅栏,指了指马路边,和女儿做了这样的约定。

18天前,李晶收到了女儿的微信提醒。“姑娘马上9岁了,她自己算着倒计时呢,今年不能在家过了,到时候就在马路边为她唱个生日歌吧。”李晶说,爱人和女儿的支持,让她可以在前线安心奋战,只是直到现在,年过八旬的父母还被“蒙在鼓里”。

王月华是哪儿人:王月华们我们爱你(2)

盼了两个月,真正要离开武汉的时候,李晶的心情却很复杂。“回家的前一两天,我失眠了。”

失眠的夜晚,李晶躺在床上回忆起这两个月来的经历,从初到武汉投入工作的紧张,到第一个病人康复出院的喜悦,再到和武汉医护人员相处的点滴,像回放电影似的历历在目。

一方面期盼回家,一方面不舍离开,这是很多医护人员共同的感受。“两个月时间,我们和武汉四院的兄弟姐妹们并肩作战,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走的时候,我没忍住,哭了。”李晶作为护理组组长,平日里是大家的主心骨,坚强沉稳是她的常态,分别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说是过命之交一点都不夸张,他们还说,以后要带着鸭脖来河南看我们。”

从医23年,李晶第一次要休息这么久,反倒有点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隔离期满了以后,我还要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跟同事们见面,把我们在武汉的经历告诉他们,我们没给大家丢人。”

其实,闲不住的不止李晶。在回家前夜,河南首批支援武汉的郑大五附院28名队员,联名递交了新的请战书,要求再次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镜头3】

“王月华,我爱你!”“王月华,我们爱你!”

“回家的感觉真好,能平安回来真好!”那个被丈夫大胆表白、哭着送别的王月华,安全回来了。

王月华是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肿瘤科护士,两个月前出发去武汉时,丈夫徐国良对着大巴高喊“王月华,我爱你”,第二个“我爱你”还没喊完,就已经泣不成声。

“他平时那么腼腆的一个人,不善于表达,居然大声表达,当时我听了又感动又惊讶。”回想起来,王月华有些不好意思,这次返程,丈夫做了一个迎接牌子,上面写着:“王月华,我们爱你”。

来迎接的人太多了,王月华在人海中匆匆看了一眼丈夫,没能说上太多话。等到了隔离酒店,王月华给丈夫打了一个平安电话,同为医生的丈夫要去做手术,只聊了几分钟,便匆匆挂断了。

尽管只有一个眼神,一通简短的电话,王月华此刻已是眼泪汪汪,满怀感激。

过去两个月,让王月华“泪目”的事情太多了。她回忆起一个病人,在查房的时候,一直咳嗽,说有口痰吐不出,王月华赶紧帮着拍背,拍了五分钟后,病人终于把痰吐出来了。“病人非常感动,说我在这么特殊的时期,不顾个人安危,是她的救命恩人,说完还鞠了一躬。”王月华当时穿着防护服,眼泪在眼里打转,她怕护目镜起雾,硬是把泪憋了回去。

回想起这个鞠躬,王月华又忍不住哭了,“武汉人民很坚强,很有爱,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感动,相处得就像亲人一般。我们平安回来了,希望那边的战友和病人,也要平安,希望他们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在武汉期间,儿子总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战胜病毒,什么时候能回来呀?病毒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光头强……”隔离期结束后,王月华最想抱抱五岁的儿子。她说,要把这段经历慢慢讲给儿子听,给儿子做个榜样,教育儿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镜头4】

不善言谈的父亲第一次说“爱”,远远地迎接女儿发信息叮嘱“多吃饭”

“见到了熟悉的‘大玉米’,熟悉的中州大道,大郑州,我回来了!”3月26日下午2点30分左右,已经在隔离驻地安顿好的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来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陈希开心地笑成了一个孩子。

一个多月前的2月17日,这个1994年出生的90后还在为拒接父亲的视频电话而愧疚,即便她知道父母并不会因此事而生气,甚至他们还会担心,但她还是自责不已,“就怕他们看见我脸上(被口罩、护目镜压出)的勒痕和破溃心疼、担心,但最后还是让他们担心了,特别是因为这事儿,我爸第一次给我说爱我,很让我意外,不过也能感觉到他真的很担心我。”

1月26日,陈希随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赶赴武汉抗疫一线,因走得匆忙,加之怕父母知道后担心,出发前,她一直没敢告诉父母,而她的父母知道她去武汉一线,还是从她父亲同事转发的短视频中。

视频中,陈希说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因为她们一家都是党员,而这一席话让陈希的父亲五味杂陈,“觉得孩子长大了、成熟了,可我和她妈还是哭了,忧念她。”

几天前,陈希给父亲发了一条在隔离病区外笑着跳起的照片,并留言称她马上要回郑州了。看到信息后,陈希父亲回复了两条信息:“这么久了,爸爸终于见你笑得这么灿烂。”“我跟妈妈去接你吧?见不到你,我们远远地看看就行。”父亲的一席话,让陈希泪奔。

3月26日下午1点多,正乘坐大巴前往隔离驻地路上的陈希突然收到父亲的短信:“我们看到你了,好好休息,要多吃饭。”陈希没看到父母,而她的父母也只是看见了医疗队的车队就已心安。

爱,不过如此简单和无声。

【镜头5】

90后护士想成为姥姥那样的好党员,武汉工作18天后才被母亲“拆穿谎言”

“一路上都没顾上拍视频,只顾着哭了。”坐上前往武汉高铁站的大巴后,来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危重症治疗病房的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赵陆合嘟着嘴巴,朝坐在身边的队友“求助”,“有拍到我的视频和照片了,给我分享点,我要留个纪念。”

1月25日,出征武汉前的那晚,上夜班的赵陆合收到护士长发来的“谁跟我一起上战场”信息后,立刻报名,“没有丝毫犹豫,没啥想法,也不害怕,就想着我们应该去,甚至有点上战场前的激动。”但作为家中独女,她担心远在老家的父母担心,就决定暂时保守秘密。

为避免被母亲发现,每次视频时,赵陆合都把镜头对准自己的头部,“不敢让她看见身后,一看不是我住的地方,她肯定急。”赵陆合的“演技”成功“骗”了母亲18天,在她到武汉的第19天,谎言被母亲拆穿,“她看新闻说郑大二派人去武汉了,感觉不对,非让我叫她看看我住的房子,我一笑,她就知道了。”

知道赵陆合背着他们前去武汉支援,赵陆合的母亲有些生气,“说我怎么能不告诉她,不过一会儿她就交待我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母亲得知真相让赵陆合工作更加有信心,给患者送饭、扎针、清理患者排泄物、病区消杀等工作一肩挑,专业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让病区内的患者和武汉当地医生都学会了河南话,而那句“河南人,中”和“感谢河南医生”,也成为离别时患者和武汉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话。

【镜头6】

被问是否害怕,98年出生的他坦言从未有一刻后悔

“虽然我年纪是医疗队最小的,也被问过是不是害怕,但我从来没有后悔来武汉,一刻都没有。”1998年出生的许海峰,是河南首批援鄂医护人员中年龄最小、参加工作时间最短的重症医学科护士,也是一名年轻党员,一名老党员、残疾军人的儿子,但面对突然来袭的疫情和出征任务,这个父母眼中的孩子却第一时间报了名。

2019年7月,有着从医梦的许海峰梦想成真,刚毕业就进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实习试用期岗位工作。庚子年春节前,许海峰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他父亲摔伤后卧床不起,平时就非常孝顺的许海峰听后有些着急,就打算值完春节假期班儿,就回开封老家照顾父亲,然而还没等他回家,出征武汉的消息就来了。

“那天上午我还跟我妈视频说,如果需要去武汉援助时,我就报名,谁知道当天晚上就接到消息了。”报完名那晚,许海峰就急忙收拾行李,漫漫长夜他只睡了俩小时,第二天一早,给母亲打电话说了此事,“我爸妈挺支持,特别是我爸,说国家有难,党员男子汉就应该冲上前。”

“大家可能觉得我年纪最小,刚到武汉时就有武汉的医护人员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但其实中间多少有点担心。”许海峰笑了,而事实证明,这个只有22岁的男孩子,不仅用专业赢得了武汉“战友”点赞,也因为患者的各种暖心举动而感动,“好几次我们一过去,他们就赶紧带起来口罩,从一开始不怎么跟我们说话,到后来主动找我们聊天,还学会了河南话,都挺感动的。”

“在武汉,虽然手洗裂了、脸勒伤了,但看到患者一天天好转,就是再苦再累也值。”走出高铁列车,踏上郑州东站的站台那一刻,许海峰笑了,“心里踏实了,也觉得自己没给90后丢脸。”许海峰说,虽然希望国家母亲一切安好,但如果以后国家有危难,他定会继续冲上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我相信很多90后都会跟我一样。”

【记者手记】

你们平安凯旋,我们万分心安

“好激动,我们回来了, 一个都没少!”

2020年3月26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拜轩辕”的日子。河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回家了!

脱下防护服,踏上归家的旅程,平日里的坚毅刚强,在回家的此刻,都化为了脉脉深情。

有人隔着栅栏,远远一望,看到许久未见的儿子,哽咽落泪;有人在人海中和丈夫匆匆对视,来不及说话却足以慰藉;有人和家人“隔空拥抱”,眼泪便再也绷不住了;还有人瞒着父母,直到如今,都撒着一个善意的谎言……

回家的英雄们,还需要集中隔离14天。虽然无法与外界相见,但河南人民对英雄们的爱,丝毫未减。新闻里关于河南医疗队的每次报道,都引发大量点赞和评论。

采访中,作为记者,我忍不住几度哽咽落泪。每位医护人员,心里都涌动着无言的爱,这些爱,有对患者的关怀,有对战友的不舍,有对家人的思念,有对故乡的眷恋。

这份爱,不长不短。长到从寒冬跨入春天,短到心心相印、心手相连。

这份爱,不轻不重。轻到一个眼神足以传达,重到此生铭记,终身难忘,值得被时光永远珍藏。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你们平安凯旋,我们万分心安。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河南医务人员,感恩、致敬!

(编辑 吉倩倩 首席编辑 华丽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