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秉公执法百姓信赖:大孝子却在地下做出背德事
包拯秉公执法百姓信赖:大孝子却在地下做出背德事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埏隧,它指的就是墓道。东汉时期常见的中小型墓葬结构是地下洞室墓,相当于一个地下的窑洞,那么自然就需要一个从地表进入的通道。下图是一座典型的东汉墓,左侧是用小砖修砌而成的墓室,右侧斜坡状的就是墓道。墓道陈蕃后来做到了乐安太守,治所位于山东。陈蕃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明。当时负责检查青州一带吏治的刺史李膺是个对下很严格、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所以有不少官员听说后就干脆辞官跑路,生怕落入法网。而陈蕃,一点劣迹都没有,就留了下来,这也证明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孝廉”。就在乐安这个地方,陈蕃还揪出了一个欺世盗名的“大孝子”。事情是这样的,当地有个叫赵宣的人,埋葬父母后,不关闭墓葬的埏隧[shān suì],并且在里面住了很久,服丧二十多年。
今天要说的这件事儿,跟一位历史名人有关,他就是东汉名臣陈蕃。熟悉《滕王阁序》的朋友,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名句——“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陈蕃在担任豫章太守时与名士徐孺子来往的美谈。
陈蕃是东汉汝南郡人,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十五岁时曾经在一间屋子读书,可是不去收拾庭院和屋子,弄的一团狼藉。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过来,故意问他:“你这小子,怎么也不收拾洒扫一番迎接客人啊?”没想到陈蕃直接回答说:“大丈夫处世 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 ”
——老子是要扫天下的,一间屋子不值得!就是这么有底气。结果对方一听,大为惊奇,觉得这孩子可了不得。当然了,读者们在被唠叨不收拾屋子时,可千万别学陈蕃,毕竟还有句话叫“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言归正传,陈蕃以举孝廉入仕,当上了郎中。在汉代,举孝廉是一条重要的官吏选拔途径。所谓孝廉,就是孝顺廉洁之人。地方长官有权在辖区内选拔这样的优秀人才,把他们推荐到中央去做官。孝廉的比例其实很小,比现在高考小得多。在东汉时期, 人口满四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两人,而人口不满十万的小郡,每三年才能给举孝廉一人。那么,陈蕃能够举孝廉,自然也是很不容易的。
陈蕃后来做到了乐安太守,治所位于山东。陈蕃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明。当时负责检查青州一带吏治的刺史李膺是个对下很严格、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所以有不少官员听说后就干脆辞官跑路,生怕落入法网。而陈蕃,一点劣迹都没有,就留了下来,这也证明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孝廉”。
就在乐安这个地方,陈蕃还揪出了一个欺世盗名的“大孝子”。
事情是这样的,当地有个叫赵宣的人,埋葬父母后,不关闭墓葬的埏隧[shān suì],并且在里面住了很久,服丧二十多年。
墓道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埏隧,它指的就是墓道。东汉时期常见的中小型墓葬结构是地下洞室墓,相当于一个地下的窑洞,那么自然就需要一个从地表进入的通道。下图是一座典型的东汉墓,左侧是用小砖修砌而成的墓室,右侧斜坡状的就是墓道。
一般来说,下葬以后,就要封闭墓室入口处,而且给墓道进行回填,用土把它彻底填满,有的甚至还要夯打一番,以加强牢固性。
赵宣的做法,就是不回填墓道,反而在里面居住,为父母看守坟墓。其实古代为长辈或者老师守孝,的确是有在坟墓旁搭个小房子居住的,叫做墓庐。而赵宣直接在墓道里居住,可谓别出心裁了。
然后所居丧的时间。根据古代礼制,儿子为父亲服丧是最重的,即所谓的斩衰( zhǎn cuī),但那也不过三年而已,实际操作起来还往往是以25个月为准。赵宣居然服丧二十多年!要知道,服丧不仅仅是要穿着粗麻布的丧服,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除了身体不佳的特殊情况外,孝子不得饮酒食肉,还要住在草棚里,睡觉枕着土块,只能铺草席。另外,这期间还不能结婚、不能娱乐、不能听音乐,不等到两年后的大祥礼举行,夫妻也不能同房。
二十年如此生活,真不是凡人啊!所以赵宣的孝子名声影响很大,有人把他推荐给陈蕃,估计也是想要让赵宣获得举孝廉的资格吧。陈蕃是个实事求是的人,直接去家里拜服赵宣,跟他交谈,还询问他老婆孩子的情况,不想这一问,居然让这位“大孝子”露了马脚。
原来,赵宣的五个孩子,竟然都是服丧期间生的!人人赞誉的超级孝子,却躲在阴暗的墓道里生孩子。。。这事儿搁在今天不算什么,可是当时明明就有那么一套服丧的礼制规定。如果赵宣不以孝顺来标榜自己也就罢了,可他偏偏要在这件事情上演过了头。
陈蕃顿时火冒三丈,他直接怒斥赵宣躲在墓葬中做这种背德之事,还要欺世盗名,简直就是侮辱鬼神!于是当即把赵宣法办治罪。
其实在东汉后期,赵宣这样的人绝非个例。由于制度上的漏洞,很多人拉帮结派、沽名钓誉,妄图通过孝廉的渠道进身。对于父母,他们是“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去关心,死了却大操大办,做给世人看。当时有一首童谣,叫做“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里面的“举孝廉,父别居”,说的就是孝廉之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