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意义: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的禅思与体悟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意义: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的禅思与体悟释迦离开郁头兰仙后 赴伽耶(Caya)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 与苦行沙门为侣 修习苦行。据佛典载 释迦自称修习过长立不倒、卧于荆棘之上、拔除须发在烈日下曝晒等苦行 并根据苦行者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生火 须清除体液 才适宜于接受知识和觉悟”的类比推理不食烟火食 食用过种子、草、牛粪 乃至日食一麻一米 最后绝食修定 直到呼吸完全停止 听到身中血液在暗中流淌 顶骨似欲开裂 腹中痛如刀剖 全身发热似投入火坑。这样六年下来 身体干瘦至极 两目深陷 全身仅皮包骨头 由于定力的维持 虽然心中尚觉清爽但他所追求的解脱之道 却了无踪影。于是 他放弃了苦行 附近尼连禅河中洗了个澡 接受了一位牧女供养的乳糜 调养好了身体 然后来到一株毕钵罗树下 敷吉祥草垫而坐 发誓:“我今若不证 无上大菩提 宁可碎此身 终不起此座”决意独辟蹊径开创一条解脱之道。当时印度沙门的修炼 主要有苦行与禅定二途。释迦先师事王舍城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意义: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的禅思与体悟(1)

修行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以教主自称所受的神启为源不同 佛教之源 被归于教祖释迦牟尼在禅定中思索的体悟 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相比较而见的首要特征。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说:“若离析祷便无有生命的基督教 若离禅观便无活的佛教。禅思 的确是佛教生命的源头活水。

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 诞生于沙门思潮澎湃的古印度 出生在文明发达较早的恒河上游地区—佛教称为“中国”的一个小城邦—迦毗罗卫( Kapilavastu) 其地在今尼泊尔南境。

释迦为该国国王净饭王长子 属释迦族 刹帝利种姓 姓乔答摩 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徒众对他的尊称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关于他的诞生年代 北传佛教共有七十多种传说 前后相差五六百年 现在为学术界和国内佛教界普遍采用的释迦生卒年为公元前565-486年 此系晚近学者根据前齐《善见毗婆沙律》后面的“众圣点记” 及阿育主即位年代的希腊、中国、印度史料之考证而定 从考据学的角度来说最为可靠。但“众圣点记”仅出自一个佛教部派的传说 阿育王在印度古史上前后有过好几位 笔者认为这一考证结果亦未必符合史实 从佛教思想与《奥义书》的关系看 释迦的生卒年可能比这还要早。这是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 此姑不论。

释迦出身的迦毗罗卫 处于当时新兴的摩揭陀、侨萨罗等刹帝利强国的威胁之下 年事已高的净饭王 把振兴邦国的希望寄托于这位相貌圆满福态、姿质禀赋超群拔萃的太子。悉达多自幼受到很好的婆罗门文化教育 父王为他聘来跋陀罗尼婆罗门 教他遍学《吠陀》《梵书》等六十种婆罗门圣典 又聘武师教习骑射摔跤等诸般武艺。婆罗门传统的瑜伽术 当为悉达多太子所学课目之一。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二等载 一次悉达多出城郊游 见农夫耕作之苦 生大忧愁 思虑此事 在一株阎浮树下打坐 很快便进入初禅 尝受到定中之乐。这表明他有很好的禅定素质。禅定的体验 与他以后的出家大概很有关系。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意义: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的禅思与体悟(2)

悉达多生性沉静 内省力极强 经常反省人生的意义。14岁时 出城游玩 见到病人、老人死人、修道沙门四种人 对他刺激很大 回宫后总是深思人命无常 自身也难免老病死 萌出家修道之念。净饭王优虑他出家 特意为他娶妻纳妃 广聚婇女 整天歌舞娱乐 希图用人间的声色玩乐来羁縻他 但对豪华温柔、轻歌曼舞的厌腻 更助长了悉达多出尘离俗、探求出离生老病死之道的超越性欲求。一天夜里 他背着家人 离开王宫 剃除须发 披上沙门穿的袈裟 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

当时印度沙门的修炼 主要有苦行与禅定二途。释迦先师事王舍城外有三百徒众的阿罗兰仙( Aradahkalama) 行禁欲之“梵行” 修学禅定三年 深入佛教所说定中唯见无所有的“无所有处定” 尽穷师之所证 然亦未从中发现足以解脱生死之道。于是另访有七百徒众的郁头兰仙( Udraka Ramaputra)继续习禅 深入更高一级的“非想非非想处定” 证到了佛学所谓世间禅的顶峰境界 然从此中亦未见解脱之道。释伽所师事的这两位瑜伽师 学术界认为是婆罗门教数论派的先祖。现代西方有人依印度瑜伽学做禅定实验 据称证入了有色界定、无色界定 入最高三摩地 撰有《一个瑜伽者的经历》一书记述其修定过程 得出的结论一如当年的释迦此中并无解脱之道。

释迦离开郁头兰仙后 赴伽耶(Caya)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 与苦行沙门为侣 修习苦行。据佛典载 释迦自称修习过长立不倒、卧于荆棘之上、拔除须发在烈日下曝晒等苦行 并根据苦行者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生火 须清除体液 才适宜于接受知识和觉悟”的类比推理不食烟火食 食用过种子、草、牛粪 乃至日食一麻一米 最后绝食修定 直到呼吸完全停止 听到身中血液在暗中流淌 顶骨似欲开裂 腹中痛如刀剖 全身发热似投入火坑。这样六年下来 身体干瘦至极 两目深陷 全身仅皮包骨头 由于定力的维持 虽然心中尚觉清爽但他所追求的解脱之道 却了无踪影。于是 他放弃了苦行 附近尼连禅河中洗了个澡 接受了一位牧女供养的乳糜 调养好了身体 然后来到一株毕钵罗树下 敷吉祥草垫而坐 发誓:“我今若不证 无上大菩提 宁可碎此身 终不起此座”决意独辟蹊径开创一条解脱之道。

他还是用最初所学的禅定方法 调和身心息 克服杂念、睡眠、昏沉 “降魔”之后 次第入于初二三四禅 苦乐皆舍 万虑俱捐 心如明镜止水 清静澄彻。在如此寂定的情况下 超心理的潜能依次发现 据称于初夜时证得宿命通 “忆念久远初始事 前世所经如昨暮。”继而又发天眼通、他心通、神变通 自己和众生生命流转的情景 一一现前。

按佛教之说 释迦牟尼修行至此 不过是证得共外道的五神通 尚未见解脱之道 他觉悟成佛的关键一着 亦即佛教禅的孤发独明 释迦牟尼的独创 是在寂定心中思索 运用“缘起法则”观析推究 追究生死苦恼的因果。用佛教禅学的术语来说 即是在奢摩他(止)定心中以智慧修毗婆舍那(观)。释迦所修的观 小乘、大乘佛典中一般都说为“十二因缘”—造成生死轮回的十二个因果链条的互相联结关系。释迦把生死轮回之因归结于自心 推究到最后 认为“无明”乃引起生死苦恼的最终根源。据称他以智慧反观 灭掉了无明 即于无明灭处“生明”、“生智”、“生觉” 当天色破晓、明相现或明星出时 霍然大悟 解脱一切系缚 穷彻宇宙人生的实相 成为“佛陀”—一大觉者 具足的尊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意为“无上正遍正觉” 即觉悟真正、圆满、至极无上的大圣智者。释迦对其觉证十分自信 常自称“所作已办 不更受有 知如实 见如真。”释迦成佛后 在树下坐禅二十八天 享受解脱之乐 然后走向人间 授徒传道 说法度人。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 形成出家众的团体“僧伽”。从此 一个具有教主、教义、教团的大宗教出现于东方 渐传遍大半个亚洲 主宰了上百代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至今在全球尚有二亿以上的信徒。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意义: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的禅思与体悟(3)

智为行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