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悟到了什么:怎样理解道德经中的 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悟到了什么:怎样理解道德经中的 上善若水2)心善渊。渊,即深沉。水最多的地方是大海,大海渊深无比,却容纳了龙鲸鱼虾。上善之人,内心当深如大海,能容纳众生。1)居善地。即居处善于选择地方。这三字表面上是选择居处的地方,实际是指选择人生的位置,只有选择恰当的位置,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自然界,也少不了水,水滋养了自然万物,就连风雨雷电,也是水蒸汽形成的气流运动所产生的结果。正是水的无穷妙用,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为有道的上善之人,自然要效法水“善利万物”的特性。当然,“善利万物”四字太过笼统,作为人,怎样“善利万物”,老子有具体的描述。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在这一章中说,上善之人,要像水一样,因为水的特征,是最接近道的。老子通过水的譬喻,向人们道出了上善之人的三大人生智慧。
一、善利万物如果要评选自然界中对人类最重要的物质,那无疑是水。水是生命的摇篮,生命最早诞生于海洋,然而慢慢走向陆地,最最终演化出高等智慧生命——人类。今天,人类的步伐已经走向太空,但当我们要寻找外星生命时,我们依然会将目光首先投向那些可能存在水的星球。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生活在海洋中,但是,水依然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不喝水,活不过七天,能让整个人类城市亮如白昼的,也是由水的势能所转化成的电能。
在自然界,也少不了水,水滋养了自然万物,就连风雨雷电,也是水蒸汽形成的气流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正是水的无穷妙用,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为有道的上善之人,自然要效法水“善利万物”的特性。
当然,“善利万物”四字太过笼统,作为人,怎样“善利万物”,老子有具体的描述。
1)居善地。即居处善于选择地方。这三字表面上是选择居处的地方,实际是指选择人生的位置,只有选择恰当的位置,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2)心善渊。渊,即深沉。水最多的地方是大海,大海渊深无比,却容纳了龙鲸鱼虾。上善之人,内心当深如大海,能容纳众生。
3)与善仁。水对世间一切生灵,都是公平无私一视同仁的,上善之人与人交接,当兼爱而无私。
4)言善信。上善之人,言必有信。
5)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老子说“无为”,有人认为是无所作为,这是不对的,为政,要善治,而不是不治,更不是乱治。如何善治,《老子》第二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简单地说,治理人民,不可胡作非为,用各种法令教条,以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人民的本性,而是要顺从人民的自然本性,因势利导,让人民自然的发展。
政善治,在今天,则是管理者管理员工的法则,管理员工不是用各种规章制度去管制员工,而是能够理解员工,让员工发掘自己的才能与天性。
6)事善能。政善治是治人,事善能则是治事。做事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各有所能,只有做自己最善于做的事,才能将事情做到最好。
7)动善时。司马迁述道家学说时说:“与时迁徙,应物变化。”这说是“动善时”。水的形状,能根据具体情况与时机进行变化,上善之人行事,也要懂得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上述七点,包括了人生选择,内心修行,为人处世,言行教养,时机把握,基本上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的核心点都是善利万物,上善之人,必须完善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修养,从而实现善利万物的最大的人生价值。
二、甘处卑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处于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因为处于众人厌恶的卑下位置,所以才最接近于道,为什么呢?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水正是处于最卑下的位置,以补不足,所以最接近天道。
那么,上善之人,当然应当效法水,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争着去做的事情,自然有人去做了,而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必然没有人去做,你去做了,补上了不足,不就是顺应了天道,实现了最大的价值吗?
事实上,如果你去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也就成了不可替代的人,而人人争着去做的事情,换一个人也能去做,做人人争着去做的事情,重要性也就远远比不上你。
当然,甘处卑下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比重要性,上善之人做事,是为了追求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他内心的天道要求他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要求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像水的天性,是永远流向卑下的位置。
三、不争水的第三大特性,就是不争。
搬山堵水,水就绕山而行;筑坝拦水,水就慢慢注满大坝;用火烧水,水就化作水蒸汽,最后化为云雨,落回大地。
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伤害到水,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水“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怨恨,归咎)。”
上善之人,也当“不争”,“不争”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
假如你在公司里,你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成之后,你就去老板那里邀功,老板就夸赞了你一番,同时对那些不愿意做事的人批评一番,此时,你就会引起同事的怨恨。正确的做法是,“功成而弗居”,不居功,别人就不会对你产生怨恨。
那功劳被别人抢了怎么办?那不正好吗?上善之人做事,是补不足,事情做完,便已成功,功劳被别人抢走,那正好可以不居功,争斗也就不会到上善之人的身上来,他也可以更安心地去补别的不足。
上善之人,是善利万物的,这万物包括他的敌人与对手,更准确地说,上善之人,是没有敌人和对手的,因为他不争。
老子最大的愿望,是在大争之世,寻找到让人类永久和平与和谐的方法,所以提出了“不争”的人生理念,这种理念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对于个人来说,放弃与人相争的念头,至少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与伤害。
四、总结老子在这一章中,根据水的特性,提炼出上善之人的三大人生智慧,这三大人生智慧,或许过于理想,但即使不能成为人生原则,至少能成为人生的方向。
善利万物,是人生的目的,对于个人而言,人生价值总是在利他中显现的,我们能为别人做更多的事,也就越能显现我们的价值。
甘处卑下,是人生的选择,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可根据个人的能力,选择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能补不足,是人的最大价值体现。
不争,是人生的态度,世间纷纷扰扰,皆源于争执,不争,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伤害,使我们能更专心地实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