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老行当在街道转角的一个炭画摊位,只见一位六十来岁的民间艺人在画炭画人像,十分专注。师傅姓廖,从5岁开始画画,在民治路已经画了四十多年炭画人像了。东堤路一带是铁皮制品和渔需品一条街。铁皮桶的东西还真不少,铁皮米桶、茶壶、油漏斗、拉粉托盘、各种规格的密封箱子等。卖铁皮桶的阿姨吆喝我买一个炸虾饼的托盘,三块一个。我问她除了陈列的物品,还可以打什么?她信心满满地大声说,“只要你想打的,我都可以打出来!”这句话把我逗乐了,心里暗暗佩服旧城区手工艺人精湛的手艺,以及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二在湛江,老一辈人称霞山为“西营”,“西营”是法国驻兵营地的一个称呼,也是当时百姓口语。相对于东营麻斜,说到西营,一定指霞山。二十多年前,逸仙路、东堤路、民治路、避风塘等这一带曾经是霞山区乃至整个湛江市的商业中心,繁华至极。随着经济发展,商业圈的位移,这里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老行档还是原来的老行档,

五月的湛江,光线温和,天空淡蓝而深邃,微雨缥缈的季节,一场疫情让整个城市安静下来。行走在霞山的延安路,听柔风传递近处的海浪声,仿佛水在叶子上的低语。此情此景,是那样适合怀旧,适合畅想。广州湾西营旧城,是这个城市的金色走廊,法国枇杷、龙眼树,垂叶榕在流金叠翠的光影下,叙述着历史的足迹,也延伸着百姓的平常生活。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2)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3)

雨后的港城清新,地面的水影折射出往日的印迹,一个转身,我们就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界条约》,1943年,广州湾被日军占领。1945年抗日胜利后广州湾回归祖国,从此定名为“湛江”。霞山曾被称为白雅特城,这一带集中了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行政楼、兵营、邮政楼、银行、宗教等场所。尤其是东方汇理银行,1949年12月,这里是解放湛江的最后一个战场。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4)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5)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6)

1925年,闻一多先生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写下“眷怀祖国之忱,以励国人之奋兴”的《七子之歌》,如今读来依然催人泪下。这一带的建筑群正是广州湾被法国“租借”无可辩驳的见证,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现如今,很多旧建筑已被保护起来了,霞山政府依托历史建筑开展历史教育,融合文旅开发,充分去展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既利于民众接受,也有不忘初心的现实意义。

在湛江,老一辈人称霞山为“西营”,“西营”是法国驻兵营地的一个称呼,也是当时百姓口语。相对于东营麻斜,说到西营,一定指霞山。二十多年前,逸仙路、东堤路、民治路、避风塘等这一带曾经是霞山区乃至整个湛江市的商业中心,繁华至极。随着经济发展,商业圈的位移,这里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老行档还是原来的老行档,经营者还是原来的经营者。打铁皮桶的、打金银的、卖草席的、卖种子的、卖白蚁药的、画炭画人像的、修理手表的、卖渔需品的等等,几十年都没有变!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7)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8)

西营霞山老街碳画像师傅廖庆在用碳画人像

在街道转角的一个炭画摊位,只见一位六十来岁的民间艺人在画炭画人像,十分专注。师傅姓廖,从5岁开始画画,在民治路已经画了四十多年炭画人像了。东堤路一带是铁皮制品和渔需品一条街。铁皮桶的东西还真不少,铁皮米桶、茶壶、油漏斗、拉粉托盘、各种规格的密封箱子等。卖铁皮桶的阿姨吆喝我买一个炸虾饼的托盘,三块一个。我问她除了陈列的物品,还可以打什么?她信心满满地大声说,“只要你想打的,我都可以打出来!”这句话把我逗乐了,心里暗暗佩服旧城区手工艺人精湛的手艺,以及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9)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0)

老行当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1)

几十年来,老街人保留着规模化的旧行当,如时光的海潮褪去,水落石出,呈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在这里,哪怕是很细碎的生活物品,你都可以找得到。老行当之所以还存在,说明是老百姓所需要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想,如果把这些旧的行当传承下来,打上行业标签和品牌输出,给民间的手工艺人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也可以作为霞山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吗?

在旧城区,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法式风情街,温情旧行当,还能看到最具历史印记、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

现在的渔人码头附近的长桥码头,是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在还未建立的时候,这里是法国人1898年侵略西营登陆点,也是国民党军队1949年逃离大陆的离岸处,灾难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2)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3)

渔人码头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4)

很多年前,长桥码头不仅仅是渔民集市的交易码头,也是湛江所属岛屿、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中转、补给、贸易等与西营联系的主要站点。每当黄昏时分,炊烟袅袅,金色的夕阳在大海泛着磷光,鹭鸟向远方飞去,渔民满载归来,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便呈现在眼前。

正是早市时分,在东堤路东风市场附近,穿行街道的人群渐多,像七月的石榴一一剥开,让人看见里面鲜美的生活,偶有逸仙路“叮叮当当”的声音传来,带来别处的声群。这里的生活气息如此热情浓烈,卖海鲜的、买菜的、买早餐的人络绎不绝,大家步履匆匆,在平淡的生活中各自奔走着。

东堤路一带是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现在多为民居或渔需品店。这些建筑很有年代感和沧桑感,可奇怪的是,在房屋没有泥土的砖墙上,竟然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欣欣向荣的绿枝向天空伸展,而骑楼的下面几位年迈的老人坐在一起拉着家常,谈笑风生,如此旺盛的生命气象,应景得令人惊叹!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5)

转角处,是东堤市场旧址(又名八角楼),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初期,坐北向南,为混凝土框架砖木结构,屋顶为重檐,看上去很特别,这里是反映当时西营生活的重要见证。站在墙外,看着八角楼的楼顶一群燕子向大海的方向飞去,我很想走进去一探究竟,只可惜因维修被围起来了。

从延安路到东堤路一带,是年轻人谈恋爱最喜欢来的地方,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美食、影像、民国风情,网红打卡一条街。我也想象着,在特色建筑的文化背景里,如果能吹着海风,吃着炸虾饼、牛腩粉、海鲜粉、牛杂、甜艾籺,喝着椰子汁、西米露,该有多么惬意;或是旗袍或者民国服饰,撑着油纸伞,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随手一拍,就是一副复古又文艺的大片。

绕旧城区逛完一大圈,准备离开时,我们来到位于霞山区海滨大道南的市政府宿舍的小院里。这里的小巷狭窄,曲径通幽,有淡淡的花香不知从何而来。不一会儿,一棵沧桑挺拨、叶茂花繁的鸡蛋花树便呈现在眼前。此时是5月,正是花开时节,一阵微风吹过,花朵纷纷掉落下来,像在空中旋转的彩蝶,美极了。这棵古树的花并不大,白嫩娇柔,十分可爱。我忍不住从地上拾起一朵戴在头上,感觉美美的。这棵树已经有110岁了,数次险些被砍,它与相邻的、同一年存在的广州湾西营埠邮电楼有一样曲折的命运。一棵树,一座建筑物,同样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同样的沧桑感。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6)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7)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8)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19)

大雨中,我们往邮电楼后面的小平房方向避雨,这里是广州湾时期法国人饭堂,一栋很矮的法式建筑。本以为无人居住,竟然发现有一扇小门虚掩着,透过门缝,我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坐在摇椅上。她满面皱纹,苍老得就像小楼外那棵鸡蛋花树。可她心境平和,说起话来思路非常清晰。她告诉我她姓张,99岁了,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多年了,年轻时参加过廉江青年运河和东海大堤的建设工作。张奶奶为什么愿意生活在旧城区,健康安居四十多年而不曾离开呢?我想这里一定有她眷恋和不舍的东西……

此时,我百感交集,在这样一个如水的清晨,我能穿越广州湾历史发展的足迹,默读旧行当里的温情,细品生活最本真的滋味,还能在大雨中遇见一位百岁老人和一棵百年古树的花开,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我情不自禁蹲下身来,像个手握糖果的小孩,掰开奶奶苍老的手,把我手中的一朵美丽的鸡蛋花放在她的掌心上,她看着我笑了,眼神里闪烁着依然青春的光……

旧里秋天的红叶,西营旧城里的花信(20)

鸡蛋花

雨停了,告别奶奶,告别那棵沧桑的鸡蛋花树,以及立有“霞山区博物馆”的广州湾邮电楼旧址,我的心情格外舒畅。风雨洗礼过的街道如此明净,一阵柔风扑面吹来,鸡蛋花的馨香溢满了身心,有一些影像在心中闪过,就像电影里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快车承载生命的意义,以及雨过天晴后植物们重新起身之美。西营旧城里花信,如此深沉厚重,又是如此婉转芳香。百岁奶奶的话依然在耳边回荡着:把鸡蛋花风干,当茶一样品……【图|王志强 文|高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