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墓全景:安徽发现荒凉古城
江南第一墓全景:安徽发现荒凉古城这位怪人叫做王剑英,可别看他行为有点怪异。他可是名门之后,还是当时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不但在出版社做过编辑,还被借调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当时第一任历史地图组组长。40年后,凤阳的村民们没有想到,这个怪人的努力,使凤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凤阳迎来了大批游客后,凤阳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不但如此,许多乡亲还经常看到他,沿着老县城边上走,走的时候自言自语,有时候自行车的红绳子,有人经过他旁若无人的念着奇怪的数字。当时乡亲要建房子或者搭个什么物件,都会去老县城找材料,可是这怪人经常会阻挠当地老乡这样做,甚至公社水利工地开工,他还跑去给人讲道理,说历史故事。可是别说,这怪人有怪福,据说他一次爬上大木梯,研究老县城那块古碑时,偶然遇上文化馆的老刘,被老刘借调去了县文化馆。到了1975年,据说他写了一本书,专家看了爱不释手,因此被调回了北京。
穷县来了一位怪人!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凤阳县黄泥公社的村民,聊天时会经常提到一个怪人。这人来这里待了6年,刚来时,村里的媳妇和小姑娘看到他都躲起来,原来他无论是寒风酷暑,都喜欢光着膀子,在乡间小路上跑上个把小时。
当时村民问他这是干啥,他回答说:“马拉松“。村民不懂马拉松就是长跑,搞不懂天天跑步和马拉松树有啥关系,因此经常会嘀咕:“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
更奇怪的,他对阴深深的老县城毫不畏惧,一有空就跑去哪里,上蹿下跳的待上一天,还喜欢对着墙砖自言自语,看到上面有字,还给记在小本本上。
除此以外,乡亲们见他每天都是风尘仆仆,身背奇怪的仪器和水壶,在自行车上绑着根红绳子,自行车旁挂着一个装化肥的塑料袋,每次往返都装满一堆的破砖碎瓦。
不但如此,许多乡亲还经常看到他,沿着老县城边上走,走的时候自言自语,有时候自行车的红绳子,有人经过他旁若无人的念着奇怪的数字。
当时乡亲要建房子或者搭个什么物件,都会去老县城找材料,可是这怪人经常会阻挠当地老乡这样做,甚至公社水利工地开工,他还跑去给人讲道理,说历史故事。
可是别说,这怪人有怪福,据说他一次爬上大木梯,研究老县城那块古碑时,偶然遇上文化馆的老刘,被老刘借调去了县文化馆。到了1975年,据说他写了一本书,专家看了爱不释手,因此被调回了北京。
40年后,凤阳的村民们没有想到,这个怪人的努力,使凤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凤阳迎来了大批游客后,凤阳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一个人救了一座城这位怪人叫做王剑英,可别看他行为有点怪异。他可是名门之后,还是当时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不但在出版社做过编辑,还被借调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当时第一任历史地图组组长。
特殊的年代,他被分配到了凤阳进行劳动锻炼,当时他已经是48岁,面对每天忙碌的工作,相比其他的同僚失落和颓废,王剑英每天坚持乐观的心态,坚持锻炼和到户外寻古探幽。
作为一位历史研究者,他知道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因此一有空就到处转悠,经常和当地老乡聊天侃故事。
一个夏天,王剑英在老乡那里,听说距离现在的县城不远,有一座废弃的“老县城”,据说是旧时凤阳县城所在地,听说凤阳还有座老县城,王剑英就来了兴趣,趁着空闲跟着老乡去探险。
两人一路唠嗑,来到“老县城”时,王剑英远远的,就被荒凉又雄伟的城墙震撼了。特别是走进城内,发现城内的一个须弥座,是用珍贵的白玉石雕刻而成,而倒在一旁的蟠龙石础,让他更是惊讶不已。
他爬上县城断壁残垣,发现这座县城规模宏大,而且布置规整,许多的石雕制作精美,他很奇怪,自古以来凤阳都是远近闻名的穷县,怎么会冒出一座如此奢华的“老县城”呢?
此时恰好一位当地老乡经过,他就上前和老乡攀谈了起来。老乡见他对古城感兴趣,就开门见山地告诉他,这座古城是故宫的哥哥,王剑英很奇怪,故宫的哥哥?
老农就说了一个当地世代流传的典故,明朝开国时,朱元璋选定了这里建都,但是据说能知过去未来的刘伯温却坚决反对,后不知为何,本来即将建好的皇都,却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停止了修建,就此留下了这座谜一般的空城。
当时学富五车的王剑英,并没有把老人说的传说当真。不过这座迷一般的古城,却引起了他的关注,此后他经常来到这里,研究这里的墙砖和石雕。
通过研究墙砖文字,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墙砖并不是当地所建造,而是来自两湖、两广、江西等数十个府县,并且制作极为严格,许多城砖都印有工匠和监官名,他一琢磨就明白,这是明初建城为了保证质量,做的标注。
他曾经对比过明朝北京的城砖,发现凤阳的比北京明砖更优质,城内的许多雕刻和建筑物规划,也展现这里并不是一个县城那么简单,难道真有废都一事?
穷县藏着一座老皇朝?王剑英此后进行了长达几年的研究,首先借着关系,借到了一本古老的《凤阳县志》,这本书记载了一些明中都过往,让他是喜出望外。
更坚定他想法的,还是后来因工作暂时调回京城后,他工作之余去北京故宫怀旧,惊讶地发现故宫午门和“老县城”南大门,无论是大小和外形,竟然是相差无几。而他经过反复的对比,发现两者的石雕,除了个别的花饰,其形象、尺寸几乎出奇的一致。
这个发现坚定了他对考证,凤阳老县城就是明中都的想法,并且在之后对鼓楼的研究中,发现凤阳明中都的鼓楼,无论是规模和建制,比明朝的南北两京都要宏大,而且上面还有疑似朱元璋手书“万世根本”四个大字。
他被这些发现迷住了,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研究。此后他像是着了魔一样,一有空就到明中都遗址翻翻找找,没有工具就用脚步丈量明中都遗址尺寸,带着馒头和水壶,风尘仆仆的往返于明中都遗址和驻地。
他的执着和敬业,让当时的负责人很感动,同时也为了揭开中都秘密,当时负责人张健,破例让他每逢周日去明中都考证,还把一辆自行车和一个小卷尺借给他。
这台车虽然有点旧,卷尺有残缺,但却帮了他一个大忙,后来他在自行车后座架上,放了一个装化肥的塑料袋,去明中都遗址,如果有发现一些比较好的破砖碎瓦。就会带回驻地进行研究。
巍峨求证明中都的规模,他通过科学的手段,勘察了明中都城墙和宫殿和各种数据。而这些数据不能依靠小卷尺,因此它想到了步数测算,和车轮绑着一根红绳,用数圈转动法进行测量。
除此以外,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由于当时没有复印设备,他利用手抄的方法,抄了整整20本相关的记录。
也从此开始,凤阳老乡都知道这位,在老县城到处翻城砖,搞测绘,见人就问凤阳城传说的怪人,他也成为了当地老乡闲聊时的讨论的人物。
不过王剑英可没管那么多,将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系统的整理,用了几年的时间,写了一册旁征博引《明中都城考》,书写成以后,文化馆的同是和乡亲们听说,也都纷纷的帮忙,大家有帮忙打印的,有帮忙印刷的,很快这本关于凤阳明中都历史的书,印刷了150册。
分别交给了相关的部门和历史专家,很快专家被这册历史学、考古学、考据学、地理学、地图学等学术巨著给吸引了,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明中都城考》引起了考古和历史学界的轰动,很快相关的部门派遣了5位专家到凤阳考察明中都城,1982年3月,“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成为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时王剑英激动得老泪纵横,因为他知道这些国之瑰宝,如果不抓紧研究保护,让它被世人重视,过不了多久,遗迹基本就如潼关一样湮没了。
明朝凤阳中都城到底有多奢华?根据《明中都城考》对比,明中都遗址,无论是规模和建制,还有制作的精美度和材质,都比明朝两京要奢华,举例凤阳明中都遗址,南门须弥座(午门)雕刻有绵延不断,活泼灵动的浮雕,而且浮雕的图案非常丰富,有龙、凤、麒麟、鹿、狮,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卉,相比北京的午门,除了一些装饰外,在浮雕上和明中都相形见绌。
除了午门的浮雕,还有宫殿内的石栏板也是一样,明中都的石栏板件件都精美制作的浮雕,相比故宫石栏板,很多都光板;还有许多地方的雕饰,凤阳的在雕刻的精细度和图案,标准要求要比故宫的精致。
明中都规划也很宏大,和北京一样采用了三重城,而且还规划好了皇宫,太庙、城隍庙、功臣庙等各种建筑物;甚至连一些明朝功臣的宅第还有各种的办公建筑都规划好了。
三重的城市外墙范围,根据测量有50平方公里之大,基本和当时的元大都面积一致,但是其规划好的宫城却有80多万平方米之广,比故宫要大10度多万平方米。全城布局建构严谨,错落有致,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是元大都的升级版。
据说负责修建中都的李善长,为了讨好朱元璋在建造时不惜工本,竭尽所能把明中都皇城修建成一座穷奢极丽皇城。
因此根据后来的考古考证,凤阳明中都用的木材,都是当时最上乘的;建筑基座和雕刻,采用的都是白玉石,并且在要求各地制作大城砖;砌筑采用了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为粘连材料,一些关键的地方还用“用生铁溶灌”;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如果明中都修建好以后,将会是怎么样一个盛况。
朱元璋为何突然放弃营建凤阳明中都?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想着衣锦还乡,想把明朝的首都定在家乡凤阳。理由很牵强,说这里“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是他的故乡,是他和小伙伴们一起长大的地方,加上他本是穷苦出身,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对项羽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深以为然。
所以不顾大臣的反对,让李善长修建明中都,李善长号称是朱元璋的萧何,两人拍档多年,李善长是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因此不惜工本的调动近百万人。
在凤阳选了一个风景秀丽,背山临水之地,开始营建明中都,前后花费了6年的时间,到了洪武八年,明中都修建初具规模后,朱元璋来这里勘察进度,随便进行了一次祭告天地。
祭告天地时,朱元璋把自己夸了一顿,表示中都修建,极将大功告成,迁都已经时铁板钉钉的事。
但是峰回路转,朱元璋在凤阳回去后不久,突然就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好的明中都停罢,已经建设好,即将投入使用的明中都,就这样突然的戛然停止了建设,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很节省的人,为何这次会如此浪费?
一直以来,对于明中都很多史籍要不很含糊,要不压根不提。对于朱元璋停罢明中都建设,存在三种推测。
1:明中都在营建是耗费巨大,和朱元璋节俭的性格不符,明中都在修建时,明朝还在四处征伐,北有元顺帝,南有云贵川等地方需要收复,因此严重的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朱元璋考虑明中都后期的投入更大,因此中止了修建。
2:随着明朝江山初步的稳定,朱元璋对于帮助自己的淮西帮开始有了防范,特别是传说刘伯温时反对营建明中都,因此和李善长不对付,后来因为身有小恙,被淮西的胡惟庸送了药后,病情因此加剧,很快便驾鹤归西。而朱元璋在后来,发现了胡惟庸和淮西帮的种种事迹后,立刻停止修建了明中都。其原因就是不想这些功臣的后代,在家乡成为一股势力,造成尾大不掉后果。
3: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在修建明中都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百万人为了赶工期,导致“病无所养,死无所归”,因此工匠们,开始在修建时,埋下了一些厌胜的东西,而朱元璋视察时,也发现了在宫殿的屋脊上,还有一些角落,有纸人木偶之类的东西,这让他感到有些懊恼,同时在那个年代,朱元璋还是会担忧这些东西会起作用。最后多方面综合,放弃了对明中都的修建。
但至今朱元璋到底怎么想的,为何突然下诏停止明中都建设无从考证,停建了明中都,对凤阳和明朝历史,影响深刻。
被遗弃的凤阳中都经历了什么,对历史有何影响?1:凤阳所在的明中都,从明朝三都的位置突然滑落,影响了其在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导致凤阳作为朱元璋的故乡,却总体地位不断的下降,并且明中都的停止建设,让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的手工业和各种行业一个打击,而朱元璋为了迁都,迁徙过来的各地人口,也因为缺少耕地和粮食,导致唱着花鼓逃荒各地。
2:在停止建设凤阳明中都后,朱元璋完善了金陵宫殿的建设。但是金陵建设的许多地方,参考和沿用了凤阳明中都建筑模式,不过其明美度和投入略有差距,但不失蓬勃大气。明中都得停止建设,导致后来明朝初年,在不断地挑选定都之地,而朱元璋太子朱标,也正是去陕西考察是否适合建都,归来时患病一命呜呼,朱标的去世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3:在后来600多年的时光中,特别是清朝时期,明中都被忽视,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古城,有i与没有妥善的保护,许多建筑物逐渐湮没。清代将这里降级成为了一座县城。此后,数百年的时间,连凤阳本地人,都忘记了“明中都”的称谓,许多人更是对明中都的历史一无所知。
考古发掘凤阳中都的历史意义!1,明中都遗址的研究,对明朝初期的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并且它在雕刻和建筑艺术上,堪称时当时最高级的典范之做,其在城市规划还有建筑艺术上,对研究中国城市建筑历史,还有北京、南京明朝修建,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2。遗址保存大量的明朝城砖,还有明朝的雕刻,各种的文字碑刻和文字记载,都反映了明朝的文化和艺术体系,还有各种行业的制作工艺,这座古城堪称时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宝库。
3,凤阳明中都遗址,在考古挖掘和修复中,每年慕名来明中都的游客非常的多,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和制造业,还有饮食业等等,因此凤阳成为了安徽一个旅游胜地。
4,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发掘通常为了保护文物,都是面积狭小,让考古人员感到放不开和很困窘 。但是明中都遗址考古则不同,因为它没有完全修建好,里面没有古墓和各种古迹,反而适合大型考古发掘,并且它无论形制和建筑工艺,和北京故宫接近,从年代上看它是故宫的“哥哥”,对建筑专家研究故宫修建和施工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明朝凤阳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全国考古新发现前10名单,实至名归的!
参考:《明中都城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