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为了避火,古人给建筑起带水的名字,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乾隆皇帝在全国为精心修纂的《四库全书》修建七座藏书楼,其中六座楼的命名都与水有关,它们是: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而第七座没有“水”的文宗阁是因坐落在镇江的金山之上紧邻大江,并不缺水。可见,就连皇帝为了保护古籍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钦安殿意念上的防火蕴含着人们以水克火的美好愿景。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讲究吉利和风水,通过供神、文字取词、建筑颜色、建筑配件的设计来表达防火的寓意,给人以心理慰藉。在御花园里有一座中轴线上的宗教性建筑——钦安殿,殿内供奉的是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在五行中,北方神属水,供奉真武大帝正是为了使紫禁城内的建筑免遭火灾。明嘉靖时期,宫中发生火灾,为此嘉靖皇帝在此供奉真武大帝并在钦安殿正门题写“天一之门”四字。清代皇帝虽笃信喇嘛教,但并未因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总建筑15万平方米,内有宫殿70多座,房屋 9000余间,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太监宫女有上万人生活在紫禁城之内,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家”。

在明清两朝,皇宫失火时有发生:明正德四年(1509年)文渊阁失火,烧毁大量书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起火,因“灾出非常”康熙皇帝颁诏天下;雍正三年(1725年)吏部文选司起火,吏部所有档案被焚毁;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交泰殿起火,令太上皇乾隆和初登帝位的嘉庆深感不安……大小火患的发生加上集中分布的木结构建筑群,“火患”甚至成为皇帝们的“心腹之患”,而乾清宫、太和殿等与皇权关系密切的殿宇起火,会被认为是“上天示警”,影响国运。因此,防火、戒火工作成为禁城安全的重中之重。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1)

交泰殿及藻井

“意念”上的防火

意念上的防火蕴含着人们以水克火的美好愿景。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讲究吉利和风水,通过供神、文字取词、建筑颜色、建筑配件的设计来表达防火的寓意,给人以心理慰藉。在御花园里有一座中轴线上的宗教性建筑——钦安殿,殿内供奉的是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在五行中,北方神属水,供奉真武大帝正是为了使紫禁城内的建筑免遭火灾。明嘉靖时期,宫中发生火灾,为此嘉靖皇帝在此供奉真武大帝并在钦安殿正门题写“天一之门”四字。清代皇帝虽笃信喇嘛教,但并未因此取消供奉真武大帝,而是将这一传统延续下来,每逢道教大祭日,都会安设香案,皇帝亲往拈香行礼,祈求水神保佑。

古人一般将着火不直接呼为“着火”,要说“走水”,从五行上来说,水能克火,用水来压制火,讨个口头吉利,而且着火本来就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着火”、“着火”的呼喊不停更是火上浇油,不如走水——“让水走到失火的地方去”提醒众人救火的效果好。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2)

钦安殿内景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3)

钦安殿

为了避火,古人给建筑起带水的名字,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乾隆皇帝在全国为精心修纂的《四库全书》修建七座藏书楼,其中六座楼的命名都与水有关,它们是: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而第七座没有“水”的文宗阁是因坐落在镇江的金山之上紧邻大江,并不缺水。可见,就连皇帝为了保护古籍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放眼紫禁城在一片红、黄的庄严之中怎么混进了绿、黑二色?这座略显“突兀”的建筑就是上文提到的文渊阁。作为皇宫内的藏书楼,文渊阁以黑色琉璃瓦为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这是因为在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保证藏书安全。文渊阁在建筑设计上是一座重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小楼:楼下六间一字排开,分别加以隔断;楼上西侧为楼梯间,东侧一小间空置不用,居中三大间合而为一。实际上是楼下六间,楼上一大间的建筑格局,这种格局体现的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建筑寓意。即使如此,文渊阁也没有逃脱被火的命运,明英宗正统四年(1449年)“北内大火,文渊阁内所藏之书悉为灰烬”,武宗正德四年文渊阁又发生一次火灾。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4)

文渊阁

说到五行,建筑上的门道更多。紫禁城里殿宇屋顶两端有琉璃吻兽,张口吞脊,这种吞脊兽叫鸱吻,也叫螭吻、鸱尾。相传鸱吻是龙的第九子,喜欢在险要之处四处远眺,口阔噪粗,喜欢吞火,属水性。相传在汉代的时候多有火灾发生,越巫建议制作海中能激浪降雨的鱼尾置于屋脊,可镇火灾,这便是关于鸱吻的最早传说。因鸱吻具有防火、镇宅的功能,在紫禁城的宫殿屋顶能看到鸱吻也就不足为奇了。

紫禁城内重要宫殿的室内顶棚向上隆起,天花板局部升高,八角形内有一圆形,如倒扣井的形状,这种建筑装饰叫做藻井。太和殿的藻井最为华丽,井口四周雕有16条小龙, 在藻井中央有一条腾云飞升之龙,口衔一枚宝珠,宝珠能转动,藻井下方则是皇帝的宝座。而在万春亭,因屋顶是圆形,藻井则直接做成圆形。藻井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宫殿里,《风俗通》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并(星宿)之像也;藻,水中之物,取以压火灾也。”可见,这种精巧复杂的藻井不仅可以衬托出宫殿的雍容华贵、威严雄伟,还寄托着古人防火安宅的美好心愿。

防火墙与隔火门的设置

如果说供奉的神明、“走水”的说法、鸱吻、藻井的设计是源于人们防火安宅的美好心愿,那么紫禁城建筑诸多的防火构造则是为了避火的精心设计了。

防火墙与隔火门的设置。紫禁城内建筑密集,一旦起火火势蔓延必定烧毁大量房屋,防火墙、隔火门正为此而设。防火墙,即防火分割墙,通常就是传统院落中的院墙。在紫禁城里防火墙得到广泛运用。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以庭院为单位,院落与院落之间隔以院墙,院墙之间形成众多夹道,一方面便于交通,一方面有助于防火。在房屋后檐所建的檐墙,墙下部为细砖,墙身内里砌砖,顶部一直砌到柁枋以下,表面抹灰泥并刷浆。檐墙从地面一直砌到屋檐下与屋檐相连,不开设门窗,以防止火势蔓延。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两侧是连檐通脊的庑房,各设防火墙一道。该墙长7.7米,厚1.6米,隔火墙看起来与庑房并无差异,但细看一下,它的粱枋和斗拱等构件都采用了石材,这样没有破坏原有建筑的外观,又可起到有效阻挡火势的作用。保存帝后銮驾仪仗的仓库銮仪卫仓库,因銮驾仪仗多为易燃的丝、布、棉、木等材质防火要求尤其高。銮仪卫仓库每隔七间房屋就要空出一间,空出的房屋从外部看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屋,内部却用三合土填实一直填至房顶,这间房屋便成为一堵5米厚的隔火墙,当建筑着火时,飞散的火星不会随着气流进入其他房间,引发更大的火灾。

与防火墙一样,隔火门也起到隔断火势的作用。乐寿堂坐落于宁寿宫,在与东侧的寻沿书屋之间有一段短廊相连,廊下之门则为石制,与木制石门外观相同,一旦起火关起石门可以阻隔火势,且不影响往来通行。

灭火设施和“消防队员”

人们对火灾的态度,防是第一位的,而一旦起火,设置灭火设施是降低火灾损失的重要方式之一。

禁城引水。在紫禁城里内河、水池、水井、水缸并不少见,这些设计除了出于风水、生活、观赏等多方面需求,基于防火、灭火之用也是其设置的重要原因。《日下旧闻考》记载: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径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这条从玉泉山引来的河就是紫禁城里的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流入,向南经过武英殿,穿过太和门,绕过文华殿、文渊阁,再从紫禁城东南角流入护城河,内金水河弯弯曲曲迂回流经禁城内部,就是为了能及时获得灭火水源。明朝天启年间,武英殿西油漆作发生火灾,正是此河的水解了燃眉之急。正如《酌中志》载“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5)

内金水河

紫禁城里的水井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顺贞门内的珍妃井。光绪皇帝的妃子珍妃,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被慈禧推下井,这也是珍妃井的得名缘由。在紫禁城里每个宫殿的院落、门边都掘有水井,除了用于日常生活,一旦发生火灾也可就近取水。此外,紫禁城里御花园、慈宁宫等宫苑筑有池塘,除观鱼玩赏之用,在紧急情况下池水也可用来灭火救急。

吉祥缸。明清时期紫禁城内遍布水缸,用以灭火,因忌讳水、火二字,便称其为“吉祥缸”、“太平缸”据《清会典》记载,清代皇宫内共有吉祥缸308口,根据各宫殿防火需求设置大小规格和数量。为保证水缸能够发挥作用,每天有专人负责挑水,保证水缸满水。夏季要确保水质干净,冬季为防止缸内水冻结,要给水缸加盖,缸外围以棉外套,到了寒冬季节每口缸下设置炭炉,为缸内的水加温,昼夜不息。直到今天我们漫步故宫仍可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吉祥缸,只是观赏功能取代了它的防火功能。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6)

吉祥缸

激桶。早在清顺治年间激桶就已出现,它是一种人力操作的喷水灭火设备。利用杠杆和活塞原理,通过一提一压,将水桶内的水喷射出去,达到灭火的效果。自雍正五年起,清宫内遍设激桶,据《国朝宫史》记载:乾清宫等处安设激桶56架,慈宁宫等处安设激桶10架。激桶有专门的激桶单遮盖,每年将盖布染新,每五年将损坏的盖布统一更换。由于宫中激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灭火效果。此后激桶便在圆明园、热河行宫、皇陵等处推广开来。因激桶在灭火中的关键效能,宫廷对激桶的管理使用也是十分严格。首先,激桶储存有专门的库房,放置在激桶器具房内;第二,对激桶的数量要定期核查,细致到每个佐领名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记载,在嘉庆二十二年详细核查了内务府三旗的激桶数量:正白旗景运门倭楞额佐领下2架……三旗佐领管领下共存贮激桶130架,被各处占用激桶13架,记录不可谓不详;第三,定期派专人对激桶情况进行查验,如咸丰八年派出“景运门等处激桶郎中” 宝善对所负责景运门激桶进行检查,发现有四架激桶内有水屉水门铜管嘴子焊缝均有开裂损坏,鹅脖螺丝损坏不全,锡里脱落并有铜锡铁器并存、以及木箱破烂不堪用等情形。宝善将激桶破损情形描述并核算修理银两一并报送。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7)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8)

档案图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鸦片战争后,西方消防装备开始进入中国。光绪十三年(1881年)后,清政府购置了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装有轮盘推动,用人工腕力出水,后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

为什么紫禁城有9999个房间?宫苑杂谈紫禁城防火(9)

水龙

为有效保护宫禁免于火灾,防火制度、防火灭火的队伍可是必不可少。

明代实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火灶”。设置水缸、麻搭、火钩,组织人员,往来巡视,遇火则击拆报警并用配备的瓮、水桶等器具救火。

到了清代,为了有效防火灭火,清廷建立了专门的灭火队伍——八旗火班。火班人员选自步军统领衙门等处年轻力壮、技艺高超的官兵。这些官兵不仅负责宫禁防火灭火之责,还要担负起各旗在京内驻地的防火救火任务。为保证救火效率,当值的火班官兵要将失火点附近街道中的行人疏散,以保证道路畅通、顺利汲水还可保障失火之处不会发生趁乱行窃的问题,这样的救火思路和现代消防中某些原则不谋而合。

此外还制定了《火班章程》[嘉庆十九年(1814年)制定了《紫禁城内及圆明园火班章程》。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贞度门发生火灾,光绪皇帝下旨要求对火班进行认真整顿,故内务府重新修订了《火班章程》。]从内务府挑选出200名精壮的苏拉分两班充当激桶兵,每晚宿值激桶兵操演激桶一次,确保激桶使用技艺娴熟。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发布上谕“嗣后宫内等处倘遇有火烛之事,总管等即行开门,放外边王公大臣进内扑救”,明确规定大臣和京内八旗官兵有入宫救火之责。事实上,宫门洞开,放入宫外之人救火仍有一定风险,文章开头提到的嘉庆二年十二月乾清宫交泰殿大火,虽被前来救火的大臣和官兵的共同扑灭,竟“有一汉军披甲,在内潜藏两日”,因此一般的火患宫内能自行扑灭便不放宫外人进宫。

嘉庆二十四年,因文颖馆堂中间旧有煤炉灰砖脱落,使炉内火焰透出延烧书柜内废纸起火。直接责任是厨役李海元,因此李被交到刑部治罪。文颖馆总裁官曹振镛、戴联奎因管理疏漏、未能事先防范分别被交部议处;收掌官文路未按规定例值宿被革职。严厉追究责任人,对防火不严、酿成火灾、扑救不及时的相关人员施以惩戒,也不失为皇帝时刻提醒宫中众人悉心防火的举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