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文物鉴赏合集:深度关注十年来1800余件
顶级文物鉴赏合集:深度关注十年来1800余件探访回归文物之旅,从一场沉浸式交互秀启程。这是一个由180°环幕与交互式地幕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采用3D数字建模、幻影成像等技术,让十二兽首水力钟“重新运转”,让观众见证美轮美奂的海晏堂在影像中“重生”。步入展厅,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浮雕剪影首先映入眼帘,如梦似幻,仿佛穿越时空重回海晏堂。9月26日,“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展。这场一票难求的展览,汇聚了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47件海外回流文物,包括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青铜兽首原件,马首复制件,以及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国宝级青铜重器。每一件流失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沧桑的历程;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家”,都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标下鲜明注脚。圆明园铜兽首、42件青铜器亮相特展,归国“游子”诉说前世今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管筱璞
图为“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上展出的青铜兽首。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图为“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观展群众。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有一场特展,国庆7天假期的门票均已约满。
9月26日,“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展。这场一票难求的展览,汇聚了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47件海外回流文物,包括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青铜兽首原件,马首复制件,以及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国宝级青铜重器。
每一件流失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沧桑的历程;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家”,都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标下鲜明注脚。
圆明园铜兽首、42件青铜器亮相特展,归国“游子”诉说前世今生
步入展厅,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浮雕剪影首先映入眼帘,如梦似幻,仿佛穿越时空重回海晏堂。
探访回归文物之旅,从一场沉浸式交互秀启程。这是一个由180°环幕与交互式地幕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采用3D数字建模、幻影成像等技术,让十二兽首水力钟“重新运转”,让观众见证美轮美奂的海晏堂在影像中“重生”。
圆明园海晏堂于1759年建成,取“河清海晏,国泰民安”之意。兽首铜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正午时分,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因此,这座喷泉也被称为“水力钟”。
向右穿过一道兽首铜像的光影走廊,只见青铜兽首分别陈列于5个透明玻璃展柜中。兽首造型逼真,神态栩栩如生:牛首遒劲有力,虎首“似虎似狮”,猴首面容似“桃”,猪首形似野猪,透出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此次展出了牛首、虎首、猴首、猪首的青铜兽首原件,以及马首的复制件。实物展出与交互体验结合,让大家看到文物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脉络。”闵行区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徐迪说。
中国是世界上青铜器历史发展最为出色和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古代社会,青铜器既是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象征,又因具备实用性功能而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特展展出了神面卣、遂公盨、倗季凤鸟尊、立兔形典尊、昌邑食官鼎等42件海外回流青铜器,展品横贯商周、经春秋战国,至两汉,器型丰富、造型多样、精美绝伦。
铜锈斑驳,形似“饭盒”——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礼器,内底铸有98字铭文,被誉为“两周金文之最”。
“这是一件重要的海外回流文物,盨上所铸长篇铭文字体优美,详细记述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内容。”徐迪说,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弥足珍贵。
器盖与器身两面皆为神面,周身有枭、貘、象、蛇等动物造型,器盖顶端立着一只猫头鹰……西周早期的青铜“神面卣”陈列在一个独立展柜中,不少观众围着它仔细端详、拍照。这件珍奇国宝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三十多年前刚进入公众视野时,就因其奇特的造型和神秘的身世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神面卣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有着一段特别的归国经历。据徐迪介绍,由于造型奇特等原因,有欧洲收藏家怀疑过这件文物的真伪。“在海外,他们的鉴定方式比较粗暴,在卣身上打了6个孔提取成分,因为商周青铜器有相对固定的金属比例。而研究青铜器最好的专家在中国,国内专家用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就辨别出这尊青铜器为真,无需钻孔损伤文物。”徐迪说,回家才是“游子”最好的归宿,神面卣回国后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马首从流失到回归,一路见证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
如今,人们走进博物馆便可近距离感受青铜兽首之美。而在这之前,它们走过一条曲折的归国路。
2020年12月1日,历经160年漂泊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故里”。拥有百万粉丝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在当天的线上直播中请求大家:“如果您在当地报摊上看到有马首回归报道的报纸,麻烦给我寄三份,到付。”就这样,他很快收集到了来自各地的近80种报纸,包括来自港澳台、新加坡的十余种。
在刘阳看来,这些报纸和他的其他收藏一样,是圆明园文物的历史见证。他常年收集和考察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尤其是近20年世界各大拍卖行涉及圆明园文物的拍卖图录、100多年来各国关于圆明园的著作被他视若珍宝。
“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物拍卖的线索中去拼凑圆明园曾经的旧藏文物。文物拍卖都会印制拍卖图录,上面印有被拍文物的数据和照片,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圆明园流散文物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刘阳告诉记者。
“马首的传奇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刘阳介绍,在目前所有已知兽首中,马首的传承最复杂、转手最多,历史脉络也比较清晰。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1882年,法国人谢满禄买下马首,连同另外几个兽首一起带到了欧洲。1985年,一个美国古董商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张照片,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动物形象,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这就是马首。
于是,他前往南加州棕榈泉市,找到了照片里的人,谎称自己的父亲是越战老兵,对东方事物很感兴趣,希望可以买一些类似东方的物品安抚老父。由于并不知道兽首的价值,当时马首和虎首被当做普通艺术品摆放在室外,牛首竟然被放进卫生间作为毛巾支架。就这样,古董商以4500美元买下了这三个兽首。
两年后,这些兽首分别以近15万美元的价格,由台湾蔡氏家族竞拍购得,这也是已知最早的兽首拍卖。蔡氏家族后来又买到了猴首,又将部分收藏卖给了合作伙伴。
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台湾,为了挽救企业,他们的后人以1000多万港币卖掉猴首和牛首。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传出拍卖马首的消息,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得知后与拍卖行协商,以6910万港币买下马首,并表示要捐给国家。2019年11月13日,在澳门回归20周年前夕,马首正式回国。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马首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从辗转流散到失而复得,马首100多年的收藏史,不仅串联起了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体现了‘中华一家亲’的意涵,更能看到中国是如何走向复兴。”刘阳说。
“马首铜像是第一件回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意义非凡。”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看来,马首回归为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将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流失文物的回归事业,激发海内外同胞的爱国情怀,必将有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中华文化的保护事业中来。更重要的是,马首回归,某种意义上也承载着国人对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马首回归,辗转走过的,是一条中国流失文物的漫漫归途;一路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的历史脚步,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
文物的命运变迁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十年来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
“我的祖父约翰·赫伯特·韦特20世纪初在中国行医,获得两尊陶俑,带回美国,后交由我继承……”2021年4月,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收到一份特殊的快递,里面是两尊彩色立俑及一封信件。寄件人苏珊娜·芙拉图斯女士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家族与这两尊陶俑的渊源,表示希望通过中国政府将文物送还给中国人民,捐赠至上海博物馆。
经鉴定,这两尊陶俑为我国文物,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明代彩色釉陶仪仗俑较为相似。在国家文物局与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苏珊娜女士、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馆通力合作下,两件文物于当年11月26日入境上海,回归祖国。
在捐赠入藏仪式上,苏珊娜女士在致辞中表示:“两件陶俑流失在外期间,它们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疫情、洪灾和饥荒。如果它们能说话,它们会告诉这个世界许多事情:与人友善,彼此尊重,彼此相助。两件陶俑回归故里,不是通过金钱或政治的手段,而是因为爱的力量和对中国人民的尊重。”
流失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质朴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从流失到回归,文物的命运变迁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牵动着万千中华儿女的心弦。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流散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关心下,郑振铎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深思熟虑,通过建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等方式,在国计维艰之时仍为国家追回大批珍贵文物,开启了流失文物回归的恢弘篇章——
“第一重要的是:先购董源的溪山行旅图轴。凡从日本来的东西,都应收。这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凡有被美帝垂涎欲购之可能的,也必须先收。像李唐伯夷叔齐卷等,应先收”“香港的市面不好,正是收购的大好机会。惟必须十分的机密,十分的小心慎重,以免有坏人钻空子”……字字珍重,句句用心,一封封往来京港的书信,记录下老一辈“追宝人”如何践行“凡是国宝,都要争取”的铮铮诺言,彰显了“为民族效微劳,则亦无悔”的报国情怀。在他们的努力下,中秋伯远、潇湘五牛、熙载祥龙、郇斋善本、陈氏珍泉等国宝由此踏上归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政府与20余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流失文物回归成果丰硕,圆明园虎鎣、秦公金饰片、皿方罍器身、曾伯青铜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自欧洲、北美、日本等地重回祖国……
四海之内,一心同归。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变初心,各级政府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中华儿女守护民族根脉的赤子之心,国际友人尊重中国文化权利的友善之心,汇聚成护送文物回家的磅礴力量。
在今年8月24日举办的第23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透露: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亮点频现,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文物流动方向的变化,从一个独特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徐迪说,展出回归文物、讲述背后故事,不仅有利于公众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也能让更多人关注文物回归,助力更多流落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
在回归文物展览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有网友写道:“国宝文物回归是我见过最美的重逢!”“一件件归来的文物,见证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
文物“回家”续写了中华文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标下鲜明注脚。文物流失渐成过去式,文物回归正在进行时,愿更多流失的国宝都能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