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武侯祠红墙素瓦,隐落在绿树中,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内塑高大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仪态自若,栩栩如生。两侧为诸葛亮的文武部将,神采奕奕,威武雄壮。左右月牙门而入是“关公殿”和佛殿院落。祁山武侯祠相传始建于南北朝,历代各有重修,但因历经沧桑,屡遭涂炭。今所存殿宇多系清代、民国时期所建。祁山武侯祠修建在祁山堡,位于天甘肃水市秦城区天水乡三十多华里,一九八五年前属于天水市辖区,现为陇南地区礼县城东的祁山乡。《水经注》载:“祁山在山番 家山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祁山堡为西、礼二县公路上的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如削,高峻奇拔。堡城倚自然孤峰之险而建,只西面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迴曲转上至巅。山上平地3000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

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作者:王 钰

祁山,是三国蜀汉诸葛亮统帅大军,挥师北伐曹魏的扎营之地。

古往今来,人们将诸葛亮与祁山相提并论,因而名声大噪。祁山武侯祠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题诗立碑,寄托情思,庶民百姓,焚香祈佑,加上民间传说、戏剧的渲染和民间祭祀的风俗习惯,使诸葛亮完全成为“神”的化身,祁山成为拜渴、崇念诸葛亮的历史旅游名地。由此,便逐渐产生了“祁山文化”,笔者拙笔陋文,仅择其中六条敬望大方赐教。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1)

一、祁山武侯祠的地理位置与三国遗址文化

祁山武侯祠修建在祁山堡,位于天甘肃水市秦城区天水乡三十多华里,一九八五年前属于天水市辖区,现为陇南地区礼县城东的祁山乡。

《水经注》载:“祁山在山番 家山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祁山堡为西、礼二县公路上的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如削,高峻奇拔。堡城倚自然孤峰之险而建,只西面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迴曲转上至巅。山上平地3000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

祁山武侯祠相传始建于南北朝,历代各有重修,但因历经沧桑,屡遭涂炭。今所存殿宇多系清代、民国时期所建。

武侯祠红墙素瓦,隐落在绿树中,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内塑高大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仪态自若,栩栩如生。两侧为诸葛亮的文武部将,神采奕奕,威武雄壮。左右月牙门而入是“关公殿”和佛殿院落。

殿宇堂皇,香烟袅绕。如遇阴雨天,祁山若隐若现,十分壮观,素称:“祁山暮雨”。

登巅极目远瞩,三国遗迹随处可见:西见长道故县;南眺“圈马沟”,相传是蜀汉骑兵圈过马之地,现为祁山乡河台村的枣阳沟,西南凤凰山的“川口”,据说是蜀兵出祁山的出入之处,西汉水河道中有一块大石,相传是诸葛亮踏石上马之石。北望诸葛亮的“点将台”(现称泰山庙),藏兵湾(蜀兵扎过近之地),“祁山九寨”(蜀兵堆土撒灰伪作军粮,吓退司马兵的土堆),东览天水关。古战场每一遗址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构成了一幅幅三国古文化热,人们在这里挖掘,整理祁山文化的历史遗产。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2)

二、祁山武侯祠的谒拜题诗文化

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来,人们凭吊、怀念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进取精神,尤其文人学仕生前在武侯祠写下了大量的题诗,成为后人受益不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收集、整理这一首首诗文恰似一幅幅历史画卷,对宣传、认识这块历史名地更有一个深的印象和较完整的概念。

明代礼县知县李得所立的诗碑诗云:“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烟祀几千秋……扇羽巾纶风度殊,胸中兵甲迈孙吴;三分宝鼎明天道,二表出师为主孤。星殒当年虽负憾,忠留千载有余模;祁山凛凛存生气,报德何以祀蜀都?”他认为诸葛亮的功绩与祁山息息相关,最后的反问句使人深思不穷。明代的进士王教更是充满着真挚的痴爱,几乎是凄哀惋,缠绵情真。他曰:“汉壁空山,茫茫倚夕睡,文章回草木,剑戟厉风云,炎祚终难复,斯人亦已勤,出师单二表,涕泣至今闻。”我们再看明末御史胡明善曰:“卧花扶汉室,跃马扼秦原,星落干戈死,山空云鸟存,昏鸦啼古树,秋水咽荒村,愁读出师表,凄凄伤我魂。”以“昏鸦哭古树,秋水咽荒村”的感情色彩道出他的心声,伤了他的魂魄,更令人凄哀,“愁读出师表”,提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清代闻名的诗人宋惋:“丞相当年六出师,空山伏腊有遗词,三分帝业瞻鸟归,二表臣心跃马时,风起还疑挥白羽,霞明犹似见朱旗,一从龙卧今千载,魏阙吴宫几黍禽。”清进士刘云蔼在评价诸葛亮的功绩时曰:“汉祚安危事甚岐,志吞北魏几屯师,两番后汉宗臣表,六出先声大将旗,五丈原头胸臆远,八门阵外马牛奇,中州定鼎空筹策,鱼水萧条尽卒时。”他又曰:“斗起庙的仄经幽,祠从星殒肃春秋,顿营苦抱吟中 ,战垒图空海外州,边月煌煌思汉业,陈云漠漠想龙游,破钟野庙香烟里,声震泰山第一流。”

祁山武侯祠虽然处在偏僻的“破钟野庙”里,可祁山的名声与声震的泰山何不相提并论呢?说明他对祁山充满着一定的感情。西和县的退休教师宁文举也撰文曰:“庙貌轩昂山青水秀镇秦龙,尊容儒雅入相出将安汉蜀,登高览胜陇上风云流铁马,临涯怀古渭滨军垒走木牛。”

祁山武侯祠的谒拜诗文因篇幅问题,暂不多举,但还有相当部分被遗失,挖掘整理这方面遗产也是一大丰富的内容。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3)

三、祁山武侯祠的楹联文化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祁山武侯祠的楹联用了许多数字,对仗工整,排列整齐,使联句简而言之地细致生动,久志不忘,从各个侧面歌颂了诸葛亮的功绩。如:“三顾运筹天下计;六出报效老臣心。”“托孤苦龙臣鞠躬尽瘁师出六;铁时真俊杰和吴敬魏鼎三分。”“将三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49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水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从一至十皆用遍,既无遗漏也无重复,上下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呕心沥血,死而后己的精神,确实趣味无穷。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4)

四、祁山武侯祠的宗教风俗与戏剧文化

诸葛亮不是宗教人物,但在民间道教中名气颇大,天水在近代民间道教所祀奉的诸神中也有他的挂像,说他是“仰观星光以识天象,俯察地理可知人世”的神人,“还说他能够呼风唤雨,法力无边,这大概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在计”、“孔明装神陇上割麦”等神奇的故事,的确,诸葛亮在罗贯中的笔下,简直是被神化了。

诸葛亮在唐代被昭宗封为武灵王,元代英宗封为威烈武显灵仁济王,王封天枢上相诸葛亮真君,后世称为诸葛武侯,也称武侯先师。

由于历代帝王的加封,民间的敬仰,诸葛亮的确成为“神”。祁山武侯祠作为祭祀神地,为歌功颂德他的成绩也就在这里为神许愿唱戏,产生了一些戏剧文化。每逢七月二十三日,是诸葛亮诞生之日,当地民间举行盛大庙会,杀猪宰羊,香火旺盛。民间之祭祀活动,十分隆重,礼仪形式有序不紊,如:“祭祀那天,杀猪宰羊后,先是在神像前供桌献生血,然后由司仪主持,念祭文,摆献饭,在锣鼓、锁呐、鞭炮齐鸣中,一道道菜由人头顶着上大供。

祭祀完毕,正常的会戏开始,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庙会上,民间百姓曾祈求庇佑有愿心,有的来时抱鸡还愿,庙会人数最多,神厅、大院拥挤不堪,善男信女几乎无法下跪。

唱戏也是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正常的庙会唱戏每年一次,每次唱三天天夜。

在祁山一带,如果每一村、每一镇盖起了新舞台,当地百姓先要打台,打台之前请各路诸神坐台,诸葛神作为地方的“方神”,牌位由一位有威望的长者双手供捧,从祁山堡武侯祠接神,唢呐引路,缓缓行走,将神位请到神台,沿途百姓摆香案跪叩迎接。

打台唱戏由此拉开帷幕,打台、也叫镇台,打台后,会戏就开始,从此舞台便长期使用。会戏除在武侯祠处唱外,还有不管哪村、哪镇的会戏先是接神,请神看戏,会后又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送神到祠堂里。

祁山的会戏,三国戏最甚,有天水、陇南秦剧团和祁山一带百姓自编的秦腔《六出祁山》、《智收姜维》、《木门道》、《失街亭》、《诸葛装神》、《空城计》、《陇上割麦》等,如果是求雨戏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如果是正常的会戏有《秋风五丈原》、《祭灵》、《祭灯》、《葫芦峪》(近年有人将葫芦峪的地名在戏中改为天水葫芦河),《诸葛出师》、《战北原》、《伐魏》、《出关斩将》等,有些戏剧内容经过作者再加工、创造,更加丰富,影响极大,诸葛亮的名声、形象更加高大丰满。1996年10月,全国第九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天水召开时,天水秦剧团赶排了《武侯春秋》。

但有些戏剧在祁山一带是忌讳,如:祁山武侯祠建有“关公祠”,就不能唱《夜走麦城》、《轩魏延》等。

游记之武侯祠:祁山武侯祠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