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爸爸:我的爸爸是大白
小学生学爸爸:我的爸爸是大白负责帮助核酸检测现场的:负责消杀的:有的大白是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他们的手在汗水和消毒液的浸泡下,发皱变白。有的大白是协助全员检测的社区防疫人员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告知,协调物业,保安,其他医护人员,开会,熬夜工作。还有的大白是负责运送物资的:
昨天,刷到一条#小男孩误把大白当爸爸 哭喊着追一路#的视频。
原来,小男孩的爸爸被抽调去做抗疫工作,父子俩好几天没有见面。因为想念,他在街上看见一个“大白”,就追着哭喊:“爸爸啊。”
“大白”看到不认识的孩子对着他大哭,也非常手足无措:“我是谁?我在哪儿?”
今年春天,多地疫情严峻,“大白”们成了抗疫前线的中坚力量。
有的大白是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他们的手在汗水和消毒液的浸泡下,发皱变白。
有的大白是协助全员检测的社区防疫人员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告知,协调物业,保安,其他医护人员,开会,熬夜工作。
还有的大白是负责运送物资的:
负责消杀的:
负责帮助核酸检测现场的:
大白服,就像是超人服。
脱下超人服的他们,也是普通人,会累,会精神压力大。
他们是别人家的子女,也是孩子们最爱的爸爸妈妈。
疫情下,我们看看小朋友眼中的“大白爸爸”是怎么样的呢?
15岁孩子眼中的大白爸爸“爸爸我都想你了你啥时候回来呀”“妈妈说爸爸去当大白了。但是我一次都没碰到。
我还想要他给我做核酸,然后夸夸我。”
长春疫情伊始,小泽的爸爸接到单位指令,在一线一直没有回家。
遇不见爸爸,他就每天以同样的姿势往窗外望,翘首以盼大白爸爸的回家。
对着窗外的空气寄托思念的样子,让人看着又好笑,又心酸。
“爸爸爸爸!你吃饭了吗?”
“爸爸爸爸!!(喊破音)”
孩子思念爸爸“入了魔”,只要看到有穿防护服的,就都以为是爸爸。
看到小区里的大白喊爸爸。
走在街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大白,也不知道哪一个是他的爸爸,就指着问:
“妈妈你看爸爸!那是我爸爸吗?”
总是看不到爸爸,他委屈得说道:“他们都长一样啊。哎,算了,管哪个大白都喊爸爸吧。这样,就不会漏掉了。”
唯一能见到爸爸的机会在视频里,于是他抓紧见面机会叮嘱爸爸好好吃饭:
“要是大白也不吃饭,大白就没力气干活了。”
“爸爸,我都想你了,你啥时候回来呀。”
“我想抱抱你。”
妈妈感叹:“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就能懂这些事儿。”
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要爱我们。
一场父子,双向奔赴。
多次的念想,终于有了“回应”。
这一次,他在阳台喊爸爸时,终于有了爸爸的应答。虽然爸爸只是路过家门口,只是远处的小小的一个点。
“哎。你在家听话吗?”
“我听见你说话了,快回家!”
询问了身边大白们的担忧后发现,他们最大的担心之一就是“不知疫情何时结束,孩子都小,想家,情绪低落。”
大白的孩子,盼着爸爸回家,盼着陪伴。大白们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小小的孩子,思念爸爸的方式,是在阳台上翘首以盼爸爸回家,而大一些的孩子,用语言,描绘感受到的大白爸爸的辛苦,表达对他的心疼。
比如家住呼和浩特市的三年级小学生齐佳怡在作文中回忆:
“同在一座城市,相隔几公里,但我已经有十几天没有见到爸爸了,刚过完正月十五,我所在的城市就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而且病毒来势汹汹。”
来源:内蒙古新闻广播
她在妇幼保健院工作的医生爸爸义不容辞地参加抗疫:
“还记得那天,爸爸连续上了24小时的班,下班回到家,他没来得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收拾了几样生活用品,交待我要照顾好弟弟和听妈妈的话,之后匆匆赶回了医院,按上级单位的分配,下到指定社区开展工作。”
爸爸的辛苦作息她都看在眼里:早上5:30就要到工作地点准备,开始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下午2点结束采样后,还要做入户采样,到了晚上才能休息,一家人才可以通过视频互道一声平安。
她担心穿防护服的爸爸会不会冷:
“那几天天气很冷,还下着小雪,穿着厚棉衣站在外面都有点凉,但爸爸为了能方便穿上防护服,里面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棉衣。”
因为防疫人员多在露天检测,外面天气冷,而防护服内容易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出汗,一脱防护服,就很容易感冒。
而且穿上“大白服”后6个小时不能上厕所,因为降血压的药有利尿的作用,所以她的爸爸连血压药都停了。
“虽然爸爸还不到40岁,但因为工作性质原因,长期熬夜,患有高血压。我们很惦记他……为了及时完成工作和节省防疫物资,他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早晨都不怎么吃早餐,这样就可以不上厕所。”
虽然不能常常见到爸爸,但她每天做核酸时,都是最积极主动的那一个,排队守秩序,出示准备好的证件,张口测核酸,最后也不忘和医护人员说一声“谢谢”。
见不到爸爸,但是配合和爸爸做着同样事情的叔叔阿姨的工作,也是一种支持。
父母的辛苦,孩子都能感受到,都在力所能及地帮助爸爸。
314岁儿子眼中的大白爸爸:“他们不是伟大的人却在做着伟大的事”大白不止是医护人员,也是保障物资者。
前段日子,一个西安14岁男孩小任写千字文致敬为小区送蔬菜的”团长“爸爸的新闻火了。
爸爸还甚至还上了央视,与央视主持人连线。
作文中写道:
“30多天里,我爸一直穿着防护服给小区的邻居们送菜上门。说实在的,我并不觉得他是多么伟大的人。但他默默地在为这个小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他的爸爸是一个小型加工厂的厂长,因为西安小区封锁,大家都出不去,企业只能停工。
居民们也只能通过“团购”的形式获得蔬菜。
因为在家中很不安,于是想为小区居民做一些事,和物业沟通之后,他的爸爸开始为居民们送菜。
做这件事刚开始也觉得有些发慌,因为小区里有病例。但是看到群聊里,被封锁的那栋楼的一位研究生在家什么都没准备,只有两包泡面,这让他的爸爸决心做这件事:
“我感觉这件事总要有人做,能做一点是一点。”
夫妻两人,都穿上了防护服,为小区居民送菜。为了保证他负责的6,70户人家都能吃上菜,每天工作12小时顾不上吃饭。
父母的辛勤与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也感染了儿子。
上午11点到下午4点,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刻。看到父母辛苦的儿子,自己学着做中饭,也会在下午2点上网课之前,利用午休时间,帮爸爸妈妈的忙。
“因为我当时真的看到我爸妈忙活来忙活去,就整的我爸妈非常的累,我是实在看不下去,我当时觉得我应该可以胜任分货这样的小事。”
通过帮助父母做事,小任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些事情对我来说,也不是多么伟大的事,我父母虽然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是他们在我们小区里面,一直做着伟大的事情。”
在世俗的眼光中,“伟大”和“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标准,但普普通通的家庭,也有自家独特的关于“伟大”的课程。助人之心、辛勤的品质,这些都在无形中教授给孩子。
不同阶段的孩子能给予父母的支持不同,但他们的心愿都是相同的:疫情快点结束,他们的大白爸爸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向每一位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大白”志愿者致敬!Re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