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原文译文及解读,世说新语原文译文
世说新语原文译文及解读,世说新语原文译文汝南郡陈蕃、颍川郡李膺二人,众人评价他们的功绩品德,无法定下谁先谁后。蔡邕评价他们说:“陈蕃敢于冒犯上司,李膺严于震慑下属。冒犯上司难,震慑下属易。”于是陈蕃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末,李膺排在八俊之首。【翻译】【注释】①陈仲举:陈蕃。李元礼:李膺。②蔡伯喈:蔡邕(133—192),字伯喈(jiē),陈留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原文】
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①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②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舍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李元礼:李膺。
②蔡伯喈:蔡邕(133—192),字伯喈(jiē),陈留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翻译】
汝南郡陈蕃、颍川郡李膺二人,众人评价他们的功绩品德,无法定下谁先谁后。蔡邕评价他们说:“陈蕃敢于冒犯上司,李膺严于震慑下属。冒犯上司难,震慑下属易。”于是陈蕃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末,李膺排在八俊之首。
【点评】
对于名士的品评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潮流,“八俊”这里是指东汉的李膺﹑荀绲﹑杜楷﹑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八人。“三君”是指东汉人普遍敬重的窦武、刘淑、陈蕃。
【原文】
2.庞士元①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②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驾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③。”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此事发生在庞统送周瑜归葬东吴之时。
②陆绩(188—219):字公纪,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官至偏将军。全琮(198—249):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③樊子昭:字不详,生卒年不详。原为商贩,被徐劭看重,曾为官,后不知所终。
【翻译】
庞统到了吴地,吴人都来与其交往。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给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劣马,顾君可以说是能够驾车载重物走远路的笨牛。”有人问道:“如你所说,是指陆君胜过顾君吗?”庞统说:“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牛车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能负载的岂止一人?”吴人无法反驳。“全琮有很好的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点评】
庞统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有些人才华虽然高,但刚愎自用;有些人才华一般,但能够经世致用。
【原文】
3.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①?”曰:“陶冶世俗,与世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注释】
①愈:强,优。
【翻译】
顾劭曾经和庞统深夜长谈,他问庞统:“传闻说阁下善于识人,那我与阁下相比,如何?”庞统说:“陶冶世俗情操,顺应时代起伏,这点我不如阁下;但是论到王图霸业的策略,掌握时机的关键,我当仁不让。”顾劭也很认同他的话。
【点评】
庞统作为刘备的军师,确实是王佐之才,所言不虚。
【原文】
4.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①。于是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注释】
①三国时诸葛家三兄弟,诸葛瑾在吴国,任大将军兼豫州牧;诸葛亮在蜀国,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并被召为司空。三人名望都很高。
【翻译】
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以及堂弟诸葛诞都声名盛隆,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当时的人们认为蜀国得到了三人中的龙,吴国得到了虎,魏国得到了狗。诸葛诞在魏国,和夏侯玄齐名;诸葛瑾在吴国,其胸襟器量广受朝中百官拜服。
【原文】
5.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①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注释】
①陈玄伯:陈泰,字玄伯,其父陈群,任司空。
【翻译】
晋文王司马昭问武陔:“陈泰和他父亲相比,如何?”武陔说:“说到通晓事物,优雅博学,以在天下树立道德楷模为己任,陈泰不如陈群;但是说到干练直接,建功立业,他超过了他父亲。”
【点评】
陈家每一门都是俊杰。
【原文】
6.正始①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注释】
①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翻译】
正始年间,知名人士品鉴名士互相比较时,会拿荀氏家族中的五位和陈氏家族中的五位对比:荀淑比陈寔,荀靖比陈谌,荀爽比陈纪,荀彧比陈群,荀比陈泰。又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裴徽比王祥,裴楷比王衍,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瓒比王敦,裴遐比王导,裴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点评】
他们都是当时枝繁叶茂的士族人物。
【原文】
7.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①,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乐广友善,遣使见之。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
【注释】
①乔与髦:杨乔(生卒年不详),字国彦,西晋时官至二千石;杨髦(生卒年不详),字士彦,也官至二千石。
【翻译】
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儿童时就很有才能潜力。杨淮素来和裴、乐广两人交好,就让两个儿子去拜访二人。裴性情弘达方正,更喜欢杨乔有高雅的神韵,对杨淮说:“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逊一筹。”乐广生性清新朴实,更喜欢杨髦那种实在的精神,他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达到你的水准,可是杨髦会更胜一筹。”杨淮笑道:“我这两个儿子的优缺点,就是裴、乐二人的优缺点呀。”当时的评论者认为杨乔虽然风神俊雅,但是在品德行为上还是不够完善,还是乐广说得对。后来二人都是后起之秀。
【点评】
每个人评价别人的角度不同,喜好程度自然不同,所以当时名士之间互相的品评,关键还是在于评价者自身的地位和受认可程度。
【原文】
8.刘令言①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②巧于用短,杜方叔③拙于用长。”
【注释】
①刘令言:刘讷(生卒年不详),字令言,今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官司隶校尉。
②周弘武:周恢(生卒年不详),字弘武,晋汝南安城(今江西安福)人。官至散骑常侍。
③杜方叔:杜育(?—311),字方叔,晋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县)人。官至国子祭酒。
【翻译】
刘讷初到洛阳,见到洛阳的诸多名士,就感慨:“王衍过于精明,乐广是我欣赏的,张华难以捉摸,周恢能巧妙地发挥自己的短处,杜育不擅长发挥自己的优点。”
【点评】
其实我很想知道,巧妙发挥自己的短处是一种怎么样的表现。
【原文】
9.王夷甫云:“闾丘冲①优于满奋、郝隆②;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注释】
①闾丘冲(?—311):字宾卿,高平(今山东巨野)人,西晋诗人。博学多才,热爱音乐,声望甚隆。
②郝隆:字佐治,曾任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
【翻译】
王衍说:“闾丘冲要比满奋和郝隆优秀,这三个人同是很不错的人才,但闾丘冲是其中出类拔萃的。”
【原文】
10.王夷甫以王东海①比乐令,故王中郎②作碑云:“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
【注释】
①王东海:王承,字安期,曾任东海郡太守。
②王中郎:王坦之,曾任北中郎将,王承的孙子。
【翻译】
王衍认为王承和乐广并列,所以王坦之在碑文上写道:“当时的人评价他,与乐广齐名。”
【原文】
11.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
【翻译】
中郎庾敳和王澄不分高下。
【原文】
12.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翻译】
王敦在西晋时期,每次见到武城侯周,总是忍不住要拿扇子遮住脸。后来到了江南,就不再这样了。王敦感叹:“不知是我进步了,还是伯仁退步了?”
【点评】
王敦一直对周有敬畏之心,过江之后他自己权势日重,所以慢慢褪去了这种敬畏之心,最后周还是死在他手里。
【原文】
13.会稽虞①,元皇时与桓宣武②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王丞相尝谓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③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未达而丧。
【注释】
①虞(fēi):生卒年不详,字思行,会稽(今绍兴)人,历任吴兴太守、金紫光禄大夫。
②这里原文有误,桓宣武指的是桓温,那个时候桓温还很小,应该是指桓温的父亲桓彝。晋元帝时桓彝才是吏部尚书郎,和虞是同僚。
③丁潭:字世康。晋山阴人。年轻时就有名望,与孔愉齐名,官至光禄大夫。
【翻译】
会稽郡的虞,在晋元帝在位时和桓温不相上下,这个人才学、理念、声望都很高。王导曾对他说:“孔愉有位列三公的才能,却没有成为三公的声望;丁潭有成为三公的声望,却没有相应的才能;这两方面都够资格的,可不就是你嘛!”结果虞还没有登上高位就死了。
【点评】
一口毒奶。
【原文】
14.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复问郗,郗曰:“周比臣,有国士门风。”
【翻译】
晋明帝司马绍问周:“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如何?”周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修养。”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郗鉴和臣相比,他更有国士的家风。”
【原文】
15.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①,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罢休。”又问:“何者居其右②?”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
【注释】
①四友:指的是庾敳、王导、王澄,以及胡毋彦国(辅之)。
②其右:其上。按:古人以右边为尊位。
【翻译】
大将军王敦从武昌东下建康后,庾亮问他:“听说你有四位好友,都是谁呢?”王敦回答:“您家的中郎庾敳、我家的太尉王导、阿平(王澄)和胡毋辅之。阿平自然是最差的。”庾亮说:“他好像未必能同意吧。”又问:“那谁是最好的呢?”王敦说:“自然有人。”庾亮又追问:“是谁呢?”王敦说:“哎呀!自然会有公论吧。”随从踩了庾亮一脚,庾亮才不再问了。
【点评】
王敦的意思其实是,这些人都不如自己厉害。庾亮一时没领会,所以手下的人及时提醒了他。
【原文】
16.人问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蘖。①”
【注释】
①和峤:字长舆。嵯蘖(cuóniè):嵯峨,形容高峻。
【翻译】
有人问王导:“周与和峤相比,如何?”王导回答:“和峤是巍峨高山。”
【点评】
王导的意思大概是和峤比周好。感觉这段话只回答了一半。
【原文】
17.明帝问谢鲲:“君子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①,自谓过之。”
【注释】
①一丘一壑:指隐居于山水之间。
【翻译】
晋明帝问谢鲲:“你自认为和庾亮相比,如何?”谢鲲回答:“端正朝廷庙堂礼制,为百官做出表率准则,我不如庾亮;但在山水之间的乐趣,我觉得超过他。”
【点评】
这回答果然潇洒不羁,自由自在,风马牛不相及。
【原文】
18.王丞相二弟不过江①,曰颖,曰敞②。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祭酒者也。
【注释】
①不过江:王导的两个弟弟年少时跟王导一样都很有名,两人都死于晋室南渡以前,所以说是“不过江”。
②颖:王颖,字茂英,西晋时官至议郎。敞:王敞,字茂平,西晋时被召为丞相祭酒。未过江便早死。
【翻译】
王导有两个弟弟死在衣冠南渡之前,其中一个叫王颖,另一个叫王敞。当时人们认为,王颖可以和邓攸并列,王敞可以和温峤并列,两人曾经分别担任过议郎和祭酒。
【点评】
乱世之中,才能固然重要,可运气似乎更重要,不然还没等你显示能力,就已经死于意外了。
【原文】
19.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比。”
【翻译】
晋明帝问武城侯周:“人们总是拿你和郗鉴并列,你觉得呢?”周说:“陛下不必非要让我去跟人比较。”
【点评】
说实话,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老被拿来和谁比来比去,也是挺烦的。
【原文】
20.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①,此君特秀。”
【注释】
①太尉:指王衍。
【翻译】
王导说:“目前评价者把我和王承、阮瞻并列,我也尊重这两个人。我只希望众人共同推崇王衍,因为这个人风华绝代。”
【点评】
王衍在当时是士人们的偶像,不过盖棺论定地说,他最后晚节不保。
【原文】
21.宋祎①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注释】
①宋祎(yī):西晋石崇宠妾绿珠的弟子,美貌,善吹笛。
【翻译】
宋祎曾经是王敦的侍妾,后来又归属谢尚。谢尚问宋祎:“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样?”宋祎回答:“王敦和使君相比,只是粗鲁的乡下人,而您是高贵之人。”这是谢尚相貌过人的缘故。
【点评】
谢尚也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而且“妖冶”这个词表示他的容貌是阴柔美那个类型的。
【原文】
22.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翻译】
晋明帝问周:“你自认和庾亮相比,如何?”周回答:“寄情于世俗之外,庾亮比不上臣;但是从容于庙堂之上,臣不如庾亮。”
【点评】
这篇与上文谢鲲的回答如出一辙,而且与前文谢鲲的回答矛盾,不知是不是《世说新语》记录者的笔误
【原文】
23.王丞相辟王蓝田为丞相,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
【翻译】
王导请王述做他的属官,庾亮问王导:“你觉得王述如何?”王导说:“此人非常真实、简单而尊贵,一点不逊色于他的父亲王承和祖父王湛,但是在豁达淡然上,还是不如他们。”
【原文】
24.卞望之云:“郗公①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注释】
①郗公:郗鉴。
【翻译】
卞壸说:“郗鉴身上有三种矛盾:对上很正直,却喜好下属奉承,此为其一;自己注重清廉道德,却对他人斤斤计较,此为其二;自己喜欢读书,却厌恶他人的学问,此为其三。”
【点评】
从这个评价来看,此人不是矛盾,而是利益使然,忠诚君主是讨好,自身廉洁是求名,厌恶别人读书是怕竞争。这是个精明之人,但免不了世俗。
【原文】
25.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翻译】
世人评价说温峤是过江士族里第二流人物中的佼佼者。当时,每次名士们在一起品评人物,等第一流的人物快要聊完的时候,温峤时常惶恐失色。
【原文】
26.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
【翻译】
王导说:“见到谢尚,常常使人能够精神振奋。和何充谈话时,他只是用手指着对方说:‘正是如此。’”
【原文】
27.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阮思旷慨然曰:“此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
【翻译】
何充就任宰相以后,有人讥讽他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阮裕很感慨:“何充自然不至于如此。只不过他一个普通百姓竟然身居宰相高位,只是这点让人觉得可恨而已。”
【点评】
这就是门阀制度的偏见,觉得宰相一定要从士族之中选出。
【原文】
28.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
【翻译】
王羲之年轻时,王导说:“王羲之为什么会不如刘绥呢?”
【原文】
29.郗司空家有伧奴①,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②?”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注释】
①伧奴:当时南方人称北方人为伧奴,有贬义。
②方回:郗愔,字方回,是司空郗鉴的儿子,纯朴沉静,历任会稽内史、徐兖二州刺史、司空。
【翻译】
司空郗鉴家有个北方的仆人,懂得一些文辞,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见解。王羲之对刘惔称赞他,刘惔问:“那人和郗愔相比,如何?”王羲之说:“这只是个小人物,有那么一些见解而已,怎么能跟郗愔比呢?”刘惔说:“如果比不上郗愔,那依然是个寻常的奴仆罢了。”
【点评】
这样子比较就没意思了,就好像你说一个没读过书的农民很有见识,非要拿去跟大学生比,这就有点勉强了,难怪时人评价刘惔生性苛刻。
【原文】
30.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翻译】
当时一些人评价阮裕:“他的风骨气度不及王羲之,简约秀丽不及刘惔,华美温润不及王濛,才思情趣不及殷浩,却兼有以上几人的优点。”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