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故事:巢湖百家姓故事
百家姓 故事:巢湖百家姓故事“刘公巡抚台湾(1884-1891/7),征弟至,寄以心腹之命,审查台南。有以巨金贿者,因拒之。历劾官中军中十七人,俱卸事革职,且有发边卫冲军者。其立志,盖欲以内不负吾心,外不负吾君也。后虽委以重任,但恐因此结仇,自疑复自危,遂回里。” 爵帅刘公,就是刘铭传。这个朱永坤不记取教训,跟着刘铭传征捻出生入死只得了个候补的虚职,反而刘铭传巡抚台湾勾勾手,朱永坤又跟着他远渡征台去了,而且在台湾干的还是查劾贪官的得罪人差事。还好,朱永坤最后终于醒悟过来,毅然绝然,再次辞职回家。朱永坤在台取得什么功名我没查到,但我看过刘铭传给朝廷的奏折,说早期跟随他入台的部下十死七八。所以,朱永坤能全身而返离开台湾,应该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了。清朝绿营的武官职衔自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及把总,营官通常由都司、游击充任。满清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农民和少数民族,就以武爵来引诱人们为它卖命,
作者:凌志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是烔炀河寺后朱家第17世孙,其曾祖以下三代因朱永坤的官职与军功,受到清朝光绪皇帝的诰封。作为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家族荣誉,烔炀河寺后朱家朱氏宗谱的开篇,登载了上述诰封文书。
查朱氏宗谱世系所记:朱永坤(1838-1917/80),江南尽先补用游击,赏戴花翎。号培卿,生于道光十八年,配李仁基女(1846-1884/47),特授淑人,生子一学纯(1881-1931/51),兼祧胞兄桂馨为嗣。妣卒于光绪十年,葬邑东门外姚庙岗张家嘴。继配吴治生女(1850-?),生于咸丰元年。公卒于民国六年,葬木鱼山老茔。
这个记载极其简单,似乎与其身份不大相称。考虑朱永坤曾是朱氏宗谱第一次续修(1896年)的主要支持者和参与者,估计这个记载应该是按照他自己的要求所为之的。所以,一修主修之一的朱攀松先生,就专门撰写了一篇序传《游府培卿贤弟大人暨李淑人事略》,算是对世系简略记载的一种补充,也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按照朱攀松先生所述,“值粤贼犯境”,朱永坤“失恃怙,知离困苦中,每以丧葬不能尽礼为憾”。我们知道,所谓粤贼犯境,即指太平天国运动,时间在1851-1864十余年间。查世系,朱永坤父亲朱载阳(1800-1863/64)生于嘉庆五年,卒于同治二年;母亲朱张氏(1801-1857/57)生于嘉庆六年,卒于咸丰七年。朱永坤父母就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相继去世,朱永坤正值25岁前后的年纪,可是社会动荡,家庭支离,作为儿子,为父母丧葬尽孝的礼数都不能实现,所以他心存遗憾与愧疚。
“适傅相李公剿贼江苏,从戎以襄厥事。后复从征捻匪,效力于爵帅刘公麾下,办前敌运饷无匮乏,爵帅深倚赖之。其在营时,实心办事,尝以逢迎上台为耻,故从军十余年,仅以功历举至江南尽先补用游击,嗣后家食十年。”
这个傅相李公,就是李鸿章。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发,在沪士绅买办派人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李鸿章本人于3月10日随首批淮军抵沪,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朱永坤估计就是这个时候参加淮军的,烔炀河这个时期加入淮军的人很多,但如后来担任平望营都司的祖飞熊以及直隶六安州学政的举人李少青这样有点名气的很少,大多数还是像朱永坤这样的中下层军人,许多人战死他乡,连身世经历都无从查考。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湘淮军将帅均得加官进爵,但朱永坤的官爵不详。同治四年(1865年),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东捻军覆灭,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西捻军覆灭。朱永坤自始至终参加了剿捻过程,但正如朱攀松先生的传文所言:“其在营时,实心办事,尝以逢迎上台为耻,故从军十余年,仅以功历举至江南尽先补用游击”这么个虚职。
清朝绿营的武官职衔自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及把总,营官通常由都司、游击充任。满清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农民和少数民族,就以武爵来引诱人们为它卖命,仅太平天国战争后就有记名提督八千人之多,总兵、副将以及都司、游击等更不计其数,绝大多数永无补缺之望。朱永坤自己对此肯定是心知肚明,所以一气之下,辞职归隐,“家食十年”。综合以上信息推断,朱永坤从军时间估计在1863-1873年之间,赋闲时间大约在1874-1884年之间。
“刘公巡抚台湾(1884-1891/7),征弟至,寄以心腹之命,审查台南。有以巨金贿者,因拒之。历劾官中军中十七人,俱卸事革职,且有发边卫冲军者。其立志,盖欲以内不负吾心,外不负吾君也。后虽委以重任,但恐因此结仇,自疑复自危,遂回里。” 爵帅刘公,就是刘铭传。这个朱永坤不记取教训,跟着刘铭传征捻出生入死只得了个候补的虚职,反而刘铭传巡抚台湾勾勾手,朱永坤又跟着他远渡征台去了,而且在台湾干的还是查劾贪官的得罪人差事。还好,朱永坤最后终于醒悟过来,毅然绝然,再次辞职回家。朱永坤在台取得什么功名我没查到,但我看过刘铭传给朝廷的奏折,说早期跟随他入台的部下十死七八。所以,朱永坤能全身而返离开台湾,应该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朱永坤从台湾回来后是在巢城居住的,现在不知道他是第一次辞职后就定居巢城,还是第二次辞职才定居巢城的。但在城里住了几年后,他就开始“恶城市之嚣尘,厌人情之猥薄,遂于南乡藕塘结茅而居,延师教子焉。日盘桓山水间,课田园以自娱,桑麻蔽野,桃李成蹊,里鸟佳禽,鸣声上下,乐何如也。且也善堪舆(风水),精灵素(中医),施药材,济贫苦,修桥梁,建庙宇,种种善行,笔难悉数。即修谱一节,弟之为力居多也。” 这是朱攀松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序传,但他没有说朱永坤最后移居的南乡藕塘究竟在哪里,叫什么名字,因为在他和寺后朱家人来说,这些都是确定的,只是我们现在读谱的人不明究竟罢了。我猜测这个南乡就是散兵镇,寺后朱家著名中医朱幼憨后来移居散兵镇数十年,可能就与此有关。下次找机会问问村里老人,或许就能弄个明白了。
家谱上记载的诰封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距朱永坤离台(推测是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已经时隔十年之久。封赠制度的发起有一定的程式,但也不至于要十年时间,期间有什么曲折,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诰敕封赠父祖,是中国古代帝王对官员的一种奖励制度。朝廷以推恩的形式,参照官员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或者封号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者曾祖父母,五品以上为诰,六品以下为敇,受授时生者称封,死者称赠。通过封赠制度,官员得以以忠达孝、尽忠显孝,父祖得到朝廷给予的相应待遇而名利双赢,朝廷得以以孝致忠,彰显主旋律、正能量的“忠孝”文化,巩固统治秩序,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来看看朱氏宗谱中的几份诰封内容:
其一:“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勋疆圉(音雨),昭大父之恩勤,锡赉丝纶,表皇朝之霈泽。尔朱庆如,乃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阃(音昆)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旗常之典。兹以覃恩,封尔为武翼都尉,锡之诰命。於戯(音呜呼),我武维扬,特起孙枝之秀;赏延于世,聿昭祖德之垂。制曰:树丰功于行阵,业著文孙;锡介福于庭闱,恩推大母。尔魏氏,乃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祖母,壶仪足式,令闻攸昭。表剑佩之家声,辉流奕世;播丝纶之国典,庆衍再传,兹以覃恩,封尔为淑人。於戯,翟茀用光,膺宏庥于天阖;龙章载焕,昭异泽于皇朝。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祖父母。”
其二:“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尔朱载阳,乃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父,义方启后,谷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铃。兹以覃恩,封尔为武翼都尉,锡之诰命。於戯(音呜呼),锡策府之徽章,游承恩泽;荷天家之庥命,增耀门闾。制曰:恄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赴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张氏,乃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兹以覃恩,封尔为淑人。於戯,锡龙纶而焕采,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允膺光宠。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父母。”
其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委贽策名,荣既膺夫簪绂,克家缵绪,光必逮乎门闾。尔朱桂馨,乃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胞兄,道足持躬,情殷训弟,经传诗礼,青缃扬雁序之辉;庆笃芝兰,丹綍焕龙章之丽。芳徽久懋,新典宜颁。兹以覃恩,貤封尔为武翼都尉,锡之诰命。於戯,被服章以增荣聿,显友恭之义;承丝纶而无沗,弥彰善庆之风。制曰:教佐义方,内则允彰,夫懿范荣敷闺闼,朝恩宜体乎私情。尔张氏,乃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嫂,贞淑性成,徽柔道协,方娴姆训,聿储卓犖之材;志稟慈徽,用衍炽昌之绪。丕昭淑慎,特贲丝纶。兹以覃恩,貤封尔为淑人。於戯,龙章式焕,令仪著美于当时;象服钦承,名德益彰于奕业。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六日,江南尽先补用游击朱永坤之胞兄嫂。”
以上三份诰封文书,分别诰封了朱永坤祖父母、父母、兄嫂。但在朱氏宗谱世系中,还有其曾祖父母受封的记载。也就是说,朱永坤的上三代都受到了诰封。诰封文书是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朱氏宗谱中的文书不是原件影印,只是原文抄录,所以我们未能见庐山真面目。
从诰封的内容看,朱永坤的官职是游击,但不是实职而是候补,只有在江南省范围出现这个职位的空缺时方可尽先补用,官秩依例为从三品。其男亲都受封为武翼都尉,依例为武职从三品;其女亲都受封为淑人,也是三品。清朝规制是妇人从夫品级,无正、从级别之分,一二品称夫人,三四五六品分别称淑人恭人宜人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可见这些诰封都是与朱永坤的职级相匹配的。清朝的封赠制度规则太多,也很复杂,封赠文书也是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来操办,有严格的程式和规矩,我们无法也无须搞得清清楚楚,了解个大概足矣。
朱氏宗谱世系有记,朱永坤曾祖绍基(1737-1820/84),诰封武翼都尉,字天皎,生于乾隆二年。配氏滕(1741-1817/77),诰封淑人,生于乾隆六年,生子一庆如,女一适张。公卒于嘉庆二十五年,妣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公妣合葬城外北门西首樱桃园。祖庆如(1765-1838/74),诰封武翼都尉,字兆麟,号履厚,生于乾隆三十年。配氏孙子龙女,诰封淑人,生卒失考。继配魏德三女(1771-1831/61),诰封淑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生子三占魁占元占鳌(载阳)。公卒于道光十八年,妣卒于道光十一年,合葬樱桃园。
这一段世系表明,朱永坤上三代都是葬在巢城北门外樱桃园老茔的,说明朱永坤祖先很可能早就从寺后朱家迁居到巢城。如是,我们也不用纠结朱永坤是何时居于巢城的了,或许他就是在巢城生在巢城长,压根儿就没在寺后朱家居住过吧。
我还有一个疑问。朱永坤25岁之前,其上三代都已经全部去世,他取得功名又当在30岁以后,诰命更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那么,按照封赠制度“存者称封死者称赠”规定,朱永坤上三代的诰封应该都诰赠才是,为什么家谱上记载的都是诰封呢?晚清的封赠制度混乱如麻,也许有我们没看到的原因,所以也不敢贸然说错,只能存疑了。
最后再提点一下,就是如何看待农民战争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阶级论,所有封建朝代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所有封建朝代的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革命的。用这个观点看历史,朱永坤之流参加淮军剿匪,就是镇压农民革命,就是反革命。如何评价这种历史观,我们现在往往很迷茫。所以我的做法是,不做价值判断,只做事实陈述。历史的问题,将来由历史来回答。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