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整理上古文献,文献学人物志二

孔子整理上古文献,文献学人物志二二.“六经”[图2]孔子讲课图(图片源自网络)一.首提“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句话,被认为是“文献学”中“文献”二字的起源。孔颖达《正义》:“献,贤也。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文献”的含义就是“文章、贤才”。后来“八马”之一的郑鹤声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赋予“文献”新的内涵,在其著作《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文献学”的概念。郑鹤声是文献学现代化进程的开拓者 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孔子,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十一世祖为宋湣公,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对于中国的影响,自不必说;历代对于孔子及孔裔的尊崇,自不必说。

孔子整理上古文献,文献学人物志二(1)

[图1]孔子像

一.首提“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句话,被认为是“文献学”中“文献”二字的起源。孔颖达《正义》:“献,贤也。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文献”的含义就是“文章、贤才”。

后来“八马”之一的郑鹤声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赋予“文献”新的内涵,在其著作《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文献学”的概念。郑鹤声是文献学现代化进程的开拓者 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孔子整理上古文献,文献学人物志二(2)

[图2]孔子讲课图(图片源自网络)

二.“六经”

《说文解字》“经,织也”,“经”的本义是指纺织机上作为主干存在是纵线,以便横线穿织有所依据,后来引申为社会的依据,“六经”之意即在于此。《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云“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可见古人对于“经”地位的尊崇。

传统学者认为“六经”与孔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派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代表有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另一派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1.《易》

今传《易经》由本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本经即六十四卦卦象和爻辞。

皮锡瑞《经学通论》认为本经和易传均为孔子所作。然而认同者较少。

《汉书·艺文志》认为伏羲“始作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和班固、刘歆等人认为,孔子仅仅作了《易传》,也就是所谓“七种十翼”,他们的观点是古代主流观点。

然而到了自宋朝欧阳修《易童子问》开始,就有人怀疑《易经》“十翼”或许并非孔子所作。后世学者进一步探究,基本确定孔子学过《易经》,并且跟学生讲过,但是孔子是否是《易经》的作者,恐怕有待商榷。

2.《书》

《尚书》流传问题是学术界讨论千年的问题。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有“序《尚书》”之说。

《史记·三代世表序》云“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三家注并未注“序”是何意,后人认为应当是“编次”之意。班固则更进一步认为孔子为《尚书》写过“序”(《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但是,如今传本的《尚书》中的《大序》《小序》均为后人伪造(洪迈《容斋随笔》、朱熹《朱子语类》、顾炎武《日知录》),至于孔子是否作过“序”,孔子是否整理过《尚书》,就无法确定了。

3.《诗》

《诗经》三百零五篇,司马迁认为流传到孔子时期的“诗”有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至三百零五篇。东汉郑康成《诗谱序》则认为《诗经》有成公、周公之前的“诗之正经”,孔子“补录”了“变风变雅”。

叶适《习学记言》认为,《论语》中孔子动辄提及《诗经》即是“诗三百”,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周礼”中,除了顺序不同外,未见数量上存在超出今传《诗经》之处,此时孔子方八岁,可见,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诗三百”的说法,司马迁、郑玄的说法恐不成立。

但是,《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解释。今文经学派以此阐发,并将《诗经》放在了“六经”之首的位置,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系。

4.礼

《说文解字》对于“礼”的解释为“履也”,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路子走。现在流传的“三礼”,其成书直接或间接与孔子有关。

《仪礼》一书仅剩《士礼》,旧说为秦火残余。《史记·儒林列传》云“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认为《仪礼》就是孔子所传。贾公彦《仪礼疏》云“《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则认为,《仪礼》是周公所作。崔述《考信录》、邵懿辰《礼经通论》、皮锡瑞《经学通论》及近代考古发掘则初步证实了,《仪礼》很有可能是孔子所作,至于是否为周公,则另当别论。

《礼记》中记载了大量孔子“述礼制、陈礼说、解经义”的内容,另外,《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对于“礼”的解释,二者有很多语言相似。另外大、小戴本是后仓《仪礼》的学生,《礼记》应当是《仪礼》的附属。何异孙《十一经问答》则认为《礼记》中的“子曰”“多非孔子之言”。

《周礼》一书与孔子关系较为疏远。

5.《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史官记载的鲁国编年史,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十二公,242年历史。《春秋》本义应当是泛指,《孟子·离娄》:“晋之《乘》 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 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 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这里的《春秋》是泛指鲁国史书。

《孟子·滕文公》则言“孔子惧,作《春秋》”,这里的《春秋》当是特指,且提出了孔子作《春秋》的观点。《史记·孔子世家》言“ 孔子在位听讼 文辞有可与人共者 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是这个观点。

《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仍有争论,但似乎没有足够证据来否认孔子的作者地位,且《论语》的立场观点与《春秋》极为吻合,孔子应当就是《春秋》的作者吧。

孔子整理上古文献,文献学人物志二(3)

[图3]孔子、子思、孟子、十哲、有子像(上)

三.孔门四科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何晏《注》“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孔子以四科传授弟子,其中“文学”一科与“文献学”学科密切相关。孔子对于文献的传承与发展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大哉夫子,万世之师!天命木铎,玉振金声!”

孔子整理上古文献,文献学人物志二(4)

[图4]孔子、子思、孟子、十哲、有子像(下)

下一篇《人物志》,主要讲述孔子弟子卜商(子夏)的传承之功。


参考资料

王欣夫 《文献学讲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程千帆、徐有富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1997.

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中华书局,2001.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中华书局,2014.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

《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垣校注 顾炎武《日知录》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陈国庆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中华书局,1983.

司马迁、三家注 《史记》 中华书局

皮锡瑞 《经学通论》 中华书局,195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