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关于养成教育的诗,关于诗教的一个案例

有关于养成教育的诗,关于诗教的一个案例2020年 8月2日上午,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在东阳大厦举行《东阳当代诗词选》新书发布会。陈益林、张利娟两位老师的多首诗词收入此书。两位老师分别作为诗友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陈益林的发言稿:案例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将看到,诗歌作为一种激发想象力和表现才情的最本真的作文样式,会散发出钻石般的璀璨光芒。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陈平原曾预言,诗歌将在21世纪重新回到文学的主体地位。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一个时代的整体素质和文化风貌最能体现在一种教育规范(体制)的考察终端上(于此,即可指看似微小实则重大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我们更乐于相信,在诗意盎然和

关于“诗教”的一个案例
作者:陈益林

有关于养成教育的诗,关于诗教的一个案例(1)

案例背景

人,诗意地栖居。 ——荷尔德林

面对诗歌在中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写作选择中日趋式微的严峻态势,许多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呼唤重新恢复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让诗歌的甘霖滋润人们日渐物化的心灵。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5日第一版《不要阻塞用诗歌吟唱的喉咙》(作者:《新作文》杂志社编辑山人)一文可谓道出了为诗呐喊的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现摘录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如下:

“(诗歌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王家新(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学者)

“诗采用的形式就是一种记忆手段,它能在人的其他构造失灵时,让大脑保存一个世界,并将这一过程简洁化。”——布罗茨基(美国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将看到,诗歌作为一种激发想象力和表现才情的最本真的作文样式,会散发出钻石般的璀璨光芒。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陈平原曾预言,诗歌将在21世纪重新回到文学的主体地位。

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一个时代的整体素质和文化风貌最能体现在一种教育规范(体制)的考察终端上(于此,即可指看似微小实则重大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我们更乐于相信,在诗意盎然和滋长着诗歌的温润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会将我们的文明保存、承接得更加完好。我们所要做的,与其说是让诗歌重新走进课堂,倒不如说是让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拂去蒙在他们心灵上的积尘,让所有渴望诗歌的耳朵向诗歌敞开。长久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对诗歌持漠视和否定的态度,导致我们大多数学生现在已经丧失了对诗歌本应具有的热情——从来不敢放下包袱,去认真地阅读和欣赏一首诗歌,体味那绝佳的语言渗透形式,更别说试着去倾听自己内心的风暴,并诉诸于语言,写上哪怕是一行蹩脚的诗句。

要让学生爱上诗歌,首先要有爱诗懂诗的教师。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教师,在他的眼里,生活既是一个具象的世界,却又如三年之后庖丁眼中的牛——不复全牛。官知止而神欲行,信手而至,即可从生活中拎出活泼鲜灵的诗意现象。校园的一块奇石,可以引发他无尽的遐想,他知道,精美的石头真的会唱歌,不过它只唱给有灵性慧根的人听。校园里的一棵树,可以让他痴迷半晌。那树,那叶,那花,可以让他百变千幻为“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叶是树的手,根是树的脚。枝伸曲如四肢,杆挺拔如身躯。而且树高贵可为官宦,如泰山五大夫松;平易又不失热忱,如黄山迎客松……”
语文教师,要努力做个诗人。陈益林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张利娟在此方面作了努力和尝试。

案例过程

2020年 8月2日上午,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在东阳大厦举行《东阳当代诗词选》新书发布会。陈益林、张利娟两位老师的多首诗词收入此书。两位老师分别作为诗友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陈益林的发言稿:

尊敬的来宾,亲爱的诗友:

很高兴也很荣幸,在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东阳当代诗词选》新书首发式上作一个代表发言。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喜欢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三个结构层次指导学生写作。出于高中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吧,我今天的发言也按这样三个层次展开。

一、什么是古诗词

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现代人仿照古人的诗词形式创作的诗词,都叫古诗词。古诗词的发展,到了唐朝,出现了一道分水岭。唐以前的诗歌写作比较自由,我们称之为古风;唐以后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严格的格律规定。我们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特别提倡古代格律诗词的创作,因为写得了古代格律诗词,才有可能学会创作所有体裁的古体诗词。

在我看来,古诗词就是简洁的代名词。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随便举一个例子,清朝诗人袁枚有一首谈论诗歌创作的七绝:“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短短四句28字,就写出了写诗的奥秘,多么简洁,多么深刻。他认为要写出好诗,最重要的是要心有灵犀。我认为他说的灵犀,应该就是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发现能力和可贵的思考精神。

在我看来,古诗词就是高雅的代言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的写作能力是文人雅士的标配。古诗词有一种强大的美容功能,她能将天地万物、各色人等打上粉底霜,描出雅致韵味。在钱包越来越鼓,情趣越来越俗的当代中国,看到洞庭湖的烟波浩渺,许多人只会大喊:“啊,洞庭湖真他妈的大!”而在古诗词中洞庭湖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一种引人遐想,悠然神往的天地大美;现在许多人看到鄱阳湖的落日夕照,野鸭成群,只会感叹:“哇噻,太阳好好红喂,野鸭好好多哎!”而到古诗文的天地里,那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灵动的迷人画卷。

二、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理由千万条,我只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讲大中小三条:

第一条,美丽中国的需要。

玖月奇迹有一首歌叫《美丽中国走起来》,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美丽美丽中国走起来,不要迟疑别再等待。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已从温饱中国,向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挺进。人为万物之灵,物质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和美好。诗经诗经,曾经以诗为经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我们更有条件追求东方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古诗词是最具审美情调的文学样式,如果人人都爱读古诗词,如果人人都爱写古诗词,书香诗美到处荡漾起来,在生活的硬件已越来越高档起来的当下,生活的软件越来越具有审美水准,那么中国就会以内美外,分外美好。

第二条,学写古诗词,让我的语文教学更有底气。

在学写古诗词之前,我的诗词教学与许多老师一样,都有一种隔靴搔痒的隔膜感。古诗

词深层次,多方面的美感并没有得到比较全面的挖掘。而自从学写了古诗词,懂得了平水韵,用普通朗读不足以体会到的古诗词声韵之美现在能够体会到了。如李益的江南曲绝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绝句的偶句必须押韵,这点一般的语文老师都,但“期”与“儿”用普通话读怎么听都不押韵。怎么回事儿?懂得平水韵,我们就知道,“儿”字在唐宋音里应读“倪”,“期”与“儿”同属平水韵上平四支韵。鲁迅先生也用四支韵写过一首绝句。《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时”“之”“儿”三字,近唐宋古音来念,就能读出押韵之美。

在学写古诗词之前,我与其他语文老师一样,在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这一句时,只能告诉学生这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当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但这里为什么必须倒装,我说不出理由。懂得了格律诗古音平仄知识后,我才知道《念奴娇》词谱规定,这个地方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为了不违反平仄规律,苏轼才作了那样的处理。

第三条,学写古诗词,为防老年痴呆症。这不是开玩笑,我是作过认真比较分析的。再过四年,我就退休了,从极其私密的角度说,学写古诗词,可防老年痴呆症。我们东中有一位政治教师,极其聪明伶俐,有人说,如果东中所有老师按聪明程度排一个序,这位老师大概可以排进前三。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一退休没多久,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且很快就很严重,东中90届8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纪念会想请他,结果得知这位老师老年痴呆得谁也认不出了,只得不请。为什么这位老师这么早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也许是因为他不会写古诗词,退休后虽聪明却无聊?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母亲极聪明伶俐,但不会写古诗词,退休后没多久,就当着儿子叫爸爸——老年痴呆了!而父亲,极爱写作,写古诗词非常积极,到现在90多岁了,还清健得很。咱们东阳诗词界老前辈,徐崖松、楼绛云、楼嘉济、吴汉桂、金一初、叶序梅等先生,要么高寿而西游,要么现在还是不老松。朋友们,为了健康而长寿,学写多写古诗词吧!

三、怎样学会写古诗词

语文学习讲听、说、读、写四功。借鉴于此,学写古诗词不妨从听、问、读、写这四个字入手。

多听听讲座,网上的网下的。读天书不如听讲座。东阳诗词楹联学会的两任会长严梅兰、胡永清就免费作过好多场古诗词写作讲座,让人很受教益,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多向古诗词写作先行者们提问请教。网上聊网下聊,我的恩师许岳忠向金一初先生学写诗;我的恩师的恩师吴汉桂先生,年高德劭望重学问多,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不耻下问,竟然时常通过微信,向我这位末学后进讨教古诗词写作问题,真人让感动佩服。

多读优秀古诗词,默读朗诵一齐上。古诗词写作有与现代汉语区别很大的、独特的遣词造句特点,只有多读,培养良好的古诗词语感,写出来的古诗词才会像古诗词。“今晚醒来在哪里”,不像古诗词的句子,如果熟读柳永的《雨霖铃》,化用其中“今宵酒醒何处”,写作“今宵人醒何处”或“今宵独醒何处”就像古诗词的句子。“李元婴哪里去了”,不像古诗词句子,熟读王勃《滕王阁诗》,你才会明白“阁中帝子今何在”才是诗句。

多动笔写,少当吃瓜群众。不少诗友,在东阳诗词群中长期潜伏,就是不愿或不敢浮上来动一动,游一游,这样永远学不会写作古诗词。游泳知识学了一大堆,不到水中亲自游一游,怎么能学会游泳呢?学写古诗词也一样,懂得了古诗词写作的一般常识后,就要大胆试写一下,可以先从绝句写作入手。有那么多的诗友可以提问交流,又有《搜韵》《诗词吾爱网》等检测工具,不断请教,检测,修改,就一定能够学会古诗词写作。

诗词创作心得体会
——在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东阳当代诗词选》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稿

张利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诗词界的各位前辈、诗友们:

大家早上好!

才加入东阳诗词学会二年多的时间,非常开心就能躬逢此新书发布盛会。也非常荣幸,受学会垂爱,让我在这样隆重的大会上谈谈我浅薄的诗词创作感受。虽然诚惶诚恐,但因为喜欢,因为这是咱自己人的盛会,所以也就敢鼓起勇气来在各位大伽们面前献个丑。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创作感受主要是三句话,这三句话都有点长。

第一句话是巴金的话,“只有写才会写”。诗词创作就如学习游泳,只在岸上不下水肯定是不行的。还不会游的时候,先不必入江海,就在自家门前的小溪里嬉戏又何妨?刚学习游泳的时候,泳技不高、泳姿不美也无妨。下水多了,水性自然好了。这里因为是谈我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就不去举名家或咱们学会的前辈高手的作品了,我就拿自己的一些习作来举例说明,请大家多多包涵也多多指正。

我有时候就是用诗词来写日记,来记录一个语文人的小资情调。

寒假时,雨一直下,一直下,2月9日那天听说雨停了,我放下手头正在备的课,想出去透透气,因为从外省回东阳,还处于隔离期,不能出门,那就登楼吧。自家的天台全是碎瓦片,还有几块不知从哪里刮来的破塑布,而邻家的天台或整齐肥硕、或较稀疏或用泡沫箱栽种的各种蔬菜,雨后初晴,绿意盎然,甚至闪闪发着光呢。于是就有了一首为邻家高空的绿色而写的一首小诗。

不好意思,我是自己写的诗也背不了的。像我这样的人肯定是不会得老年痴呆症的,因为我已经得了中年痴呆症,到老年时好歹要升个级,对吧?好,我就读一下了。

邻家天台菜蔬(2020.2.12)

欣闻雨霁上层楼,放眼天台绿意稠。

今夕盘中自然味,荧光隐约弄晴柔。

后两句多少还有点自得心理:你家的菜是种来吃的,即使你自得于自家的菜环保自然,晚上就可以成为你的腹中物,但它终归只是物质食品而已;而此时,对我来说,你家的菜不是食品,它是风景,雨后放晴,又远离地面,荧光隐约,千娇百媚,风情万种,如梨花带雨,如出水芙蓉。你种了莱,最大的赢家却是我。

过了几天后,我家男教师说我已经解禁,这么久没有出过大门,让我去买点蔬菜,荤菜从婆家带了很多。我说只买蔬菜就不用了,邻居户户楼顶种着呢,我拿前几天为那些高空菜蔬写的诗去换点菜蔬过来吧。于是又有了下面这首小诗。

乞蔬(2020.2.17)

婆家携得数荤归,点检厨房少蕨薇。

邻舍天台油绿绽,拟将诗赋换芳菲。

我的很多诗词作业就是这样乱七八糟地凑出来的,“只有写才会写”,刚学的时候真的先不用管他写得好不好。

第二句话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套用一下,好诗词也是改出来的。这里我想读一下我加入诗词学会后写的第一次作业:

一七令•东白茶

茶。

皎月,灵葩。

娇嫩叶,瘦斜桠。

沉潜宿露,焕奕朝霞。

苍苍淹蕾果,郁郁胜蒹葭。

缭雾幻成仙境,伴泉和尽风华。

欲修世外清和道,不慕人间富贵花。

我写诗词基本上用手机备忘录,并且把整个写作修改的过程都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昨晚我去翻了这第一次作业的备忘录,数了一下, 这首词当时改了三十二次才上交的。最后上交时我跟胡会长说最后的定稿与原生态的初稿相比,只有一个字是相同的,那就是茶。

第三句话是我们教育界的行话,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职业习惯,常常把教学生的来自我勉励。教育界以前有句行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方法。后来又有了发展,叫做“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也就是说教学生方法不如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氛围。咱们学会有着非常好的学习、创作诗词的氛围。学会每年都要举办诗词系列讲座,如严梅兰会长、胡永清会长、何文老师等每年都会为诗词的推广而亲力亲为,学会也会请外面的名师来指导提升会员的水平,如邀请思尘、郝书许、陈亚洲等老师创办东阳诗话活动,如请沈利斌、方益洪、陈国友老师来做专题指导讲座。还有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每月二次的作业等等。这些都为我们诗词水平的提升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我曾经跟一个诗友交流时说起过我是当不了诗人的,因为诗人一般是带着点蓝色的忧郁,心思敏感细腻。而我恰恰相反,我为人盲目乐观,性格大大咧咧,有时候说话做事着三不着两,但这些问题都无法阻挡我学习诗词的兴趣,因为人生能够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有多幸福啊。

加入东阳诗词学会后,我的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过着起早摸黑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养家糊口的责任。但是,表面上相似的人生,内心有没有诗意,其实质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又分明觉得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愿我们所有诗友的人生都诗意芬芳,愿诗词温暖你我未来的岁月,谢谢大家!

案例反思

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听弹琴》一诗中感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自2016年下半年加入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后,我却与学会中众诗友吟诗填词,玩得不

亦乐乎。

一个人的志趣爱好多半取决于其年少时的生活经历。像我这样的60后,小学初中时除了几本教科书,难得读到的,也就是几本缺头少尾的中国古典名著。开口奶吃的是古典营养,入高中后又遇上酷爱中国古典作品的许岳忠老师,于是自打青少年时期起,我就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对中国古代那些舞文弄墨的骚人雅客自然崇仰有加。

于是总想对中国古代的风雅之技学个一招半式。大学中文系读了几年,在中国古典的无边风月中游赏了数载,渐渐能掉上几句文言。大学出道,走上工作岗位后,想到学生掌握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不易,便尝试用文言写了篇故事,将古汉语的各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糅合其间,让学生记熟背透,确亦让学生增进了一些应试之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以下简称“古诗词”)写作,则一直不得其门而入。大学期间曾进过古诗词写作选修课课堂,但恕我不敬,讲课的老师讲得实在味同嚼蜡,不堪卒听;自己翻阅王力、夏承焘先生等的诗词格律讲章,什么“孤平”“失粘”“拗救”“平水韵”“词林正韵”,觉得简直难如天书。

工作多年后,也曾进过市里一帮七八十岁老先生创办的诗词沙龙,也曾带上自己创作的几首绝句、律诗,想向先达们求教。但先达德隆望尊,听他们动辄指斥末学后进这不协律,那不中式,惴惴恐不当意,终不敢拿出拙作示人,最后溜之乎也。

直到2016年下半年,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换届选举,选出了女会长严梅兰女士。严会长虽年近花甲,但透着年轻干练。她敢于开拓创新,不薄老者爱新人,广纳爱好古诗词写作的年轻诗友。最难得的是,严会长亲自做了精美的教学课件,多次登台为对古诗词写作尚未入门的诗友们作辅导讲座。尽管我自许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但对于古诗词写作技巧,独自研读数回,终因古奥难懂而废书而叹。而经严会长一点拨,顿觉茅舍顿开。再加叶序梅先生、胡永清诗友的热情赐教,终于摸到了古诗词创作的一些门道。尤其是永清诗友推荐的“诗词吾爱网”,给初学古诗词写作的我提供了一根受益极多的拐杖。

登高方觉众山小,回眸才知歧路多。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后,才发现以往自己写的几首所谓的绝句、律诗和词,平仄、押韵多存舛谬,纯属胡诌。比如前些年听到老人跌倒没人扶的现象,感慨系之而写的这首“律诗”:

开放搞活思翩翩,奇谈怪论足讶异。

忍看白发仆蹶苦,应惊人心温热稀。

人生有限谁不老,岁月无情莫相欺。

扶与不扶枉费舌,道义所在莫狐疑。

现在看来,此诗既不符合平水韵的律诗格律,也不合乎中华新韵的律诗规则。押韵就不对,仄起平收式的绝句或律诗首句须入韵,诗中的“翩”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异”“稀”“欺”“疑”等字相押的。绝句、律诗在平水韵中多半用的是平声韵,那么“异”字入韵又违反了平声押韵原则。此外平仄方面的不着调更是触处皆是。曾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位老干部,时常喜欢在省级报刊发表古诗词,四句的他必标明“绝句”,八句的他定写上“律诗”,而他的所谓“绝句”“律诗”,根本不符合古代格律诗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如果他不注明“绝句”“律诗”,宽容一点的读者还可以以不属格律诗的古体诗看待之,他定要注明“绝句”“律诗”,则贻笑大方,徒增笑耳。

不疯魔,不成活。有同道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古诗词写作是真的会经历像香菱学诗一样“呆—魔—疯—仙”的凤凰涅槃过程的。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楚,但更多的是家居茶余饭后之时、夏凉散步之际、出差等车候机间隙独自吟哦的充实。更有一诗甫出,发到微信群中,众友称赏的乐趣。
尽管也有朋友在微信上对我酒后吐“诤”言:“恕我酒后胡言,真喜欢您的现代诗!!关于古体诗,因为在唐朝,就已经玩到了极致,甘蔗的渣都不剩了。”言外之意是现代人写古典诗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但我还是愿意以“爱上古诗词写作的N大理由”来回敬之。

现代人写古典诗词写出大水准、高境界的并不乏其人。文韬武略俱臻化境的毛泽东,余秋雨先生推为现代写古诗词水准第一人的郁达夫,文坛巨擘鲁迅先生,他们创作古诗词,旧瓶装新酒,照样玩得风生水起。大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创作的不少古诗词都脍炙人口。1979年,苏步青先生随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原联邦德国杜赛尔多夫城,在阿康饭店下榻。店主热情接待了他们,临别时要求苏先生一行题诗留念。苏先生略事思考,便当众挥毫写下七绝一首: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经翻译一解说,店主高兴得跳起来,连说太好了!太好了!人文素养与科学功底的完美结合,才造就了世界级大师。

中学语文教学前辈王尚文、钱梦龙先生都写得一手好古诗词。且看王尚文先生《白马山绝句三首》以见一斑:

​山到案前说太古,水流枕底诉平生。乾坤谁识余心曲?试听虫鸣三两声。

​ 二

​入定千峰分外青,群云飞过亦无声。不知山鬼何处去?忽有空中一鸟鸣。

​ 三

​曼歌徐步意如何?身似天涯一鸟过。脚底千山溶暮色,一峰秀出夕阳多。

中语界大腕级人物李海林先生高度评价以上三诗:“尚文先生吟白马山三首,言孤独而淡淡,诉寂寞而浅浅。夏日清晨,字字走目,怅然久矣。意欲对先生说:天下谁人不识君?尽在千峰群云中。莫道心曲无人识,万鸟和鸣轰山空。”
钱梦龙先生的古诗词佳作也不少,信手拈一首,就可以让人领略其味之隽永。且赏钱先生咏退休之作《乍退》:

乍退惊回首,人生短亦长。

多冠曾累我,无冕始称王。

偶涉刘伶醉,非关阮籍狂。

书城坐拥处,不羡富家郎。
就“偶涉刘伶醉,非关阮籍狂”这一句就足以让我等新时代的高阳酒徒于心戚戚,引为

同道,激赏不已。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这些深谙古诗词写作之道的现代人士,除了仰慕,私下也很想学其一二,这是激励我学写古诗词的动力之一。

学写过古诗词,懂了点古诗词格律,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首先是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以往读《红楼梦》“香菱学诗”章节,每多隔膜之处,自从懂得“平水韵”的来龙去脉,内里堂奥,更觉书中妙趣,诗里旨味。比如这一句“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以前不知“十四寒”为何物,草草翻过,现在明白了“十四寒”乃宋朝山西平水人刘渊创制的古诗词平水韵“三十韵”中的上平第十四个韵。窥其门径,俨然便觉自己也成海棠诗社中人了。

又如读到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诗中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到底该怎么理解,自古以来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解说比较令人信服的还是诗学名家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一书的解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照字面看,像不好解释,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很顺当。为什么说这样一改就不是好句呢?原来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成为叙述句,叙述鹦鹉凤凰的动作,重点完全不同了。再说,照原来的描写句,侧重在香稻碧梧,那末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要是改成叙述句,好像真有鹦鹉凤凰的啄和栖,反而显得拘泥了。说鹦鹉啄余还可解释,说凤凰栖老显然是虚的。”

在了解了古诗词的格律知识后,我发现,其实周先生还没有完全把问题说透。他只注重从词句的意义层面进行解读,而忽略了从音韵格律层面进行深究。作为七言律诗圣手的杜甫,他在创作“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时,一定既考虑到了怎样写出帝京风物的美好,又兼顾到了怎样让诗句合律协韵。此诗用平水韵中的上平四支韵,所以“枝”必须放在最后。作为平起仄收律诗的颔联,其平仄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无论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还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都不符合平仄格律。杜甫的这一联,既高度浓缩了“意象叠加”带来的意蕴,又照顾了形式、格律的精美,洵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奇句杰作。

懂得古诗词的格律知识,对古诗词的声韵之美自然会有更多的领悟。比如了解到古音中“看”字多读平声,才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看”字只有读平声,才可以与下句的“照”字形成平仄相对之美。“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中的“看”字,也只有读平声,才可以与整首诗中的“欢”“杆”等共押平声韵。

古诗词的解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底气自然更足了。课堂上我能有效规避许多语文老师像教新诗或古代散文一样解读古诗词的教学法,而可以从格律、意义多个层面来帮助学生品咂古诗词的诗趣、诗美,让出现在我的课堂上的中国古诗词真正姓“古”名“诗”。

要写古诗词,自然得多读古诗词。写多了古诗词,读诗时语言的敏感性也可以得到很

好的增强。读到古诗词时,对诗中的遣词造句之妙也会更多留意。比如读到宋人叶润词作《莺啼序》“春浅寒深,孕粉藏香,蝶清蜂瘦”等句,以及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春浅寒深”“春浅香寒”等词,意象鲜明,其虚实相生、对比鲜明之致,立时令我过

目不忘。自己写诗,不知不觉就将阅读积累倾诸笔端。比如我用平水韵下平一先韵写了首《早春》“春浅香寒风料峭,花红柳绿梦翩跹。何当共约良朋去,探美登山舞涧前”,在早春想象春暖花开时节的美好,其中就借用了前人的词语。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写道:“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我作此文,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喜读中国古诗词佳作,爱写像模像样的中国古诗词,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希望能够结识更多的中国古诗词知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