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山五岳的景色:泰山与五岳文化
关于泰山五岳的景色:泰山与五岳文化泰山位列五岳之一。最初历史所记载的并非是“五岳”,而是“四岳”,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承接的关系。“四岳”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山海经》中便已提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而在《左传》《史记》等典籍中也有对“四岳”的零星记载。千年的时光流转,千年的历史更迭,无论风雨如何变换,无论阴晴如何转圜,泰山始终都在那里,如此骄傲地屹立于华夏之地的东方,屹立于迎接初升之阳的地方,屹立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亘古不变,以其壮阔雄伟的身躯承载起千年的文化与文明。秦始皇封禅泰山封禅之山,这即与政治相关,而将泰山推至政治舞台的第一人便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咸阳出发,率领众臣前往泰山,举行了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封禅大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实际上就是由皇帝向泰山进行朝拜。要知道始皇帝时期已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连首创“皇帝”之称的秦始皇都向泰山朝拜了,更何
文:岳羽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起泰山,想必人们都会想起杜甫的这两句诗。但唯有亲自攀登泰山,登临那高绝之顶,你才能够真真正正地体会到杜甫对泰山的惊叹仰慕之情和泰山的恢弘壮丽。泰山——“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美誉不虚!
泰山又名岱宗、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达24200公顷,其主峰玉皇顶海拔则高达1545米。“齐鲁青未了”可谓是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泰山的绵延不绝。不论是近看还是远看,泰山都给人示威与雄视之感。
“泰山”之名最初是大山,后来又从“太山”演变为“泰山”。泰山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是因为它是一座封禅之山,帝王之山,是一座承载着巨大精神文明与文化的大山。
秦始皇封禅泰山
封禅之山,这即与政治相关,而将泰山推至政治舞台的第一人便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咸阳出发,率领众臣前往泰山,举行了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封禅大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实际上就是由皇帝向泰山进行朝拜。要知道始皇帝时期已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连首创“皇帝”之称的秦始皇都向泰山朝拜了,更何况是其他地位低于皇帝的人,故此,泰山的名声愈发广传而显赫,地位愈发崇高而稳固。而在秦始皇之后,泰山就成了唯一认定的封禅之山。其后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等帝王都相继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正其位。千年的封禅文化之传承,使得泰山的地位突显于华夏大地众多的名山大山之中。
泰山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山。第一,泰山精神贵在意志之坚。若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攀登,唯有意志坚定之人才可登临其上。第二,泰山精神贵在认知之明。有言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之于自身的价值之明,对于生死的态度之明足以使人的精神境界愈发宏大。第三,泰山精神贵在胸怀之博大。有言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成其深。”泰山文化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所养之功,但不可忽视的还有其自身及与之相关的人事的兼容性与包容性。正是广泛的吸收接纳,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领略到的广博的泰山文化。第四,泰山精神贵在东日初升之希望。泰山位于华夏大地的东部,又因其地势之高,故能更早地看到日之初升,更为深厚地领略到那日出之时奋勇迸发的生命力与希望。第五,泰山精神贵在安于民心。有成语为“国泰民安”,泰山的雄伟外观和极为崇高的政治地位与文化地位使其成为了广大民众心中的定心之山,泰山在,民在,泰山安,民安。
千年的时光流转,千年的历史更迭,无论风雨如何变换,无论阴晴如何转圜,泰山始终都在那里,如此骄傲地屹立于华夏之地的东方,屹立于迎接初升之阳的地方,屹立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亘古不变,以其壮阔雄伟的身躯承载起千年的文化与文明。
泰山位列五岳之一。最初历史所记载的并非是“五岳”,而是“四岳”,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承接的关系。“四岳”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山海经》中便已提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而在《左传》《史记》等典籍中也有对“四岳”的零星记载。
然为何是“四岳”,而不是在之初便以“五岳”称之呢?这是因为我国先民的四方观念,且这一观念的起源与形成时间非常之早,在殷墟甲骨文的考察中便已发现了东西南北四方位的记载,故“四岳”这一词先于“五岳”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为何“四岳”如此受人推崇与尊敬呢?有学者认为“四岳”应该是指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四座大山,然早期先民有着一种山神崇拜,故此会对这四座大山,也就是“四岳”产生尊崇之心。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四岳”所指的似乎不仅仅是简简单单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四座大山,亦是指一个官名或是姓氏。后来“四岳”的涵义又扩展为“五岳”,即指位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较为突显的大山。在先秦的文献典籍中,“五岳”一词多出现于《礼记》,但对于其具体所指,只明确了“东岳”是泰山,至于其他“四岳”并没有清楚谈及。到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才以崤山为界划分东西,出现了西边有“华山”这一说,这大概就是“西岳华山”最早的历史记载和起源了。而“五岳”观念的正式出现和明确记载则是在汉武帝时期。《汉书·武帝纪》及《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朕用事于华山,至于中岳”“四月,还祠泰山”“登礼之天柱山,号曰南岳”“于是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它县偿之。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郡”。在这些文字记载中,不仅明确地指出了“五岳”,更是展现出了泰山所具有的封禅文化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与意义。而至于公元前72年,汉宣帝在位期间,“五岳”之名真真正正地以“诏书”这一正统且权威的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直至今时今日,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都在华夏大地上彰显着独特的魅力与地位。
“五岳”,不仅是渐渐地明确了华夏大地上大山名山的重要地位,更是向我们说明了一点——文化地位的确立必然与文化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从“四岳”的四方观念和山神崇拜,再到“五岳”的五方五行观念和大一统观念,从先民的原始崇拜,再到儒家文化与思想的步步影响,由思想与文化及人,由人及物,将人的观念认知位移于非人的山川事物之上,故会出现“四岳”“五岳”等称谓。可以说,是人的自发选择和思想观念位移才渐渐地有了“五岳”的成形与成熟。
泰山与五岳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受到了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道佛三家之影响。儒家的五方五行思想和礼制观念成就了“五岳”之称及其意涵,道教推崇“五岳”为圣地,佛门弟子也到“五岳”建立寺庙,进行说法传教,这些都对“五岳”文化的意蕴丰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使得“五岳”不仅仅是地理界的大山名山,更是文化思想界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
古往今来,更有数不尽的名人志士和寻常百姓不辞千辛万苦地登临其顶,或写下游记以表胸怀,赞名山之壮美,或写下诗作佳篇,流传千古,亦成为“五岳”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泰山,是“天下第一山”;五岳,是位于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大山名山。它们的成形与成熟早已融汇于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之中,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的“最高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精神汇集,是千百年来民族信仰与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