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暮西山礼部尚书:千载之下犹忆王公

日暮西山礼部尚书:千载之下犹忆王公庆历七年那点事不过,在他离开朔风刺骨的北方抵达鄞县的时候,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发生。他只是一个心怀抱负、对世界还没有失望的27岁的青年。宋庆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047年,一位27岁的青年结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历时五年,当扬州地方长官的僚属,回到京城待岗。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入仕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其二,接着等一个外放的命令,去做一个地方官。他选择了后者。很快,调令抵达,他将要去的地方是鄞县。他的名字叫王安石。在后世的记录中,这是一个以勇毅闻名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改革者。有人激赏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次变法,认为他是经济学上的奇才;也有人将靖康之耻的污水泼到他头上,认为他的行动过于冒进,动乱了朝局……

日暮西山礼部尚书:千载之下犹忆王公(1)

王安石《鄞县经游记》线路图

日暮西山礼部尚书:千载之下犹忆王公(2)

最新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的忠应庙

日暮西山礼部尚书:千载之下犹忆王公(3)

灵佑庙前的银杏,树龄已逾250年

日暮西山礼部尚书:千载之下犹忆王公(4)

忠应庙内王荆公像

宋庆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047年,一位27岁的青年结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历时五年,当扬州地方长官的僚属,回到京城待岗。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入仕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其二,接着等一个外放的命令,去做一个地方官。他选择了后者。

很快,调令抵达,他将要去的地方是鄞县。他的名字叫王安石。

在后世的记录中,这是一个以勇毅闻名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改革者。有人激赏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次变法,认为他是经济学上的奇才;也有人将靖康之耻的污水泼到他头上,认为他的行动过于冒进,动乱了朝局……

不过,在他离开朔风刺骨的北方抵达鄞县的时候,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发生。他只是一个心怀抱负、对世界还没有失望的27岁的青年。

庆历七年那点事

初到鄞县的王安石应该是喜悦的,因为不久,他就有了一个女儿,十分聪慧,聪慧到王安石自己都有些犹豫,不知道这个女儿会不会不好养大。

他也是关心民生、勤于政事的。抵达鄞县后的第一年10月,王安石便给自己的上级、转运使杜杞去了一封信,详细讲述他在鄞地所见,提出疏通沟渠、兴修水利的必要性。

“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文字没有太多雕琢的痕迹,属于浅易好读的那种,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他说,鄞县这个地方水系发达,不怕涝,但是怕旱。吴越时代的水利设施因为欠缺管理,出现了壅塞。还好他来这几年,风调雨顺没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逢上大旱,地里的水留不住,老百姓的日子就要像前几年曾经出现过的情况那样不好过了。所以他觉得,应该趁农闲的时候,赶紧发动老百姓开河通渠。

就像他在这封信里不厌其烦反复陈述的那样,新官上任的王安石对这片土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凡“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为进一步详细观测鄞县地势与河道的关系,写完信之后的11月,他开启了一次著名的行走。

这次行走历时13天。从县衙出发,一路向东,到今邱隘、梅墟一带,再向西过育王,直抵北仑的穿山碶。经天童折返,过东吴,乘船穿越东钱湖到横溪。过五峰山,再西行,到鄞江考察唐朝水利它山堰,绕广德湖沿水路返回,一路考察河渠水道。

此一行程被其记录在不足300字的一篇《鄞县经游记》中,比起游记,这篇文字更像是一份工作报告,成为后人览其治鄞风采的第一窗口。

治鄞三年,追想一生

宋宝庆《四明志》对王安石三年治鄞有一段经典的概括,被后世反复引述。

“王安石,庆历七年在任。好读书,为文章,二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末了,还并无褒贬地加了一句,“熙宁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率本于此,而不知非其人不能行,易其地执其法亦不可行也……”

宋人就知道,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之“本”,实施于鄞县。所谓“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显然是后来青苗法的前身。只是后代,无论乡人还是学者,更看中的还是他浚治川渠之功。宝庆志在东钱湖词条下,特别提到了“庆历八年县令王安石重浚湖界”,作为历朝历代疏浚钱湖中的重要一项。

现在的东钱湖下水一带,相传过去受灾最重,“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王安石疏浚后,水进钱湖,下水地区受益很大。据载,王安石还在湖东北梅湖塘附近造了个“小斗门”(闸门),对农田灌溉很有好处。元代鄞人袁桷虽不喜王安石变法,但还是在《咏王文公祠》里酸酸地说 “半山执政偏,惠独施鄞土。斗门东谷间,利泽沾尤普……”可见作为县令的王安石,实实在在留下了业绩。

鄞县三年,也刻录了王安石的青春时光。公元1050年,30岁的他任满离鄞,暮色中回望,唯见“村落萧条夜色生,侧身东望一伤情。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离鄞至菁江东望》),足见惜别之情。他那个在鄞地降生的聪慧女儿,到底没有长大,仅一岁多就匆匆离开了人间。此次离鄞,王安石亦向女儿辞行,“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别鄞女》),再苦痛的字眼都难诉离殇。

终此一生,王安石再没有回到鄞县。只是在他的诗文集中,熟悉的字眼还会不时跳出,“孤城回首距几何,忆得好处长经过。最思东山春树霭,更忆东湖秋水波。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应须饮酒不复道,今夜江头明月多”(《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

千载之下,庙祀翻新

如果说王安石对鄞县的怀想维系了一生,那么鄞人记得王安石已绵延了千载。

据学者考察,最早纪念王安石的祠堂就出现在宁波鄞县。熙宁变法前,北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在京任官,鄞县“乡民父老思之”,知县钱公辅便在阿育王寺内“立生祠图像,以顺鄞人之心焉”。该祠庙清乾隆年间尚存,光绪年间废,今无迹可寻。类似祠庙还有经纶阁、实圣庙,今皆无存。也有找得到的,如北仑穿山碶附近的紫石庙、东钱湖东畔菊岛内的福应庙,均祀王安石,不过是近年翻新重建的。

时间偏早而今犹存的,还要数东钱湖下水村的忠应庙和邻近绿野村的灵佑庙。据载,王安石祠本位于二灵山之右的安石岭,里人致祭不便,故移庙村落。乾隆《鄞县志》说,“灵佑庙在县东五十五里,祀邑令王安石,相近有忠应庙,其分祀也”,似乎抬高了灵佑庙的地位。

灵佑庙现存庙宇重建于同治年间,长期失修,几乎只剩大殿梁架。2016年东钱湖社会事务管理局重修竣工。灵佑庙最大看点在于其门口有两棵树龄逾250年的银杏,如两株“活旗杆树”巧妙绝伦。

忠应庙保存情况要好得多。民国《鄞县通志》说,忠应庙为清嘉庆年间重建,民国年间尚有庙会。特殊时期,被改为食堂、仓库、工厂、牛舍。1985年,下水乡乡长史永和主持“抢救”忠应庙,并请沙孟海写了“王安石纪念馆”6个大字,得到鄞县文管会的重视,特辟为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东钱湖镇镇府修缮庙宇,完善相关陈列。2018年8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再次启动修缮,使忠应庙重现旧貌,并全新布展,邀请了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宁波市地方史研究专家审查文稿,由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老师策划设计,全面展示王安石在鄞史迹及后世评价。

2019年12月18日,王安石诞辰998年当天,修缮完毕的忠应庙即王安石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与十里四香、下水湿地等景观连成一体。看门人也是下水村人的史师傅,热心向游客介绍着庙里的一切,“王安石呀,27岁就当县令了……”千载之下有余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