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什么叫清太祖?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为什么叫清太祖?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一种非凡的驾驭他人的能力、再加上百年一遇的政治才干:对内厚待功臣、有错不深究,致使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对其死心塌地,争先恐后的献策献计、立功受奖。有一段不寻常的苦难经历:十九岁时挑起生活重担,自己吃不饱,还有个弟弟,满山遍野找果子找人参,又去马市找机会。好容易被李成梁收养,李成梁还不怀好意。真是人情冷暖、一览无余。当然他这段苦难的经历,等一旦到了他有生杀大权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双倍的残暴性。即咱可有这一天了,谁阻挡我实现理想,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他的大儿子褚英,不该死让他弄死了,二儿子代善和他孙子挣个宅子,家务事,也差点让他弄死。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一样,勇气与意志兼具。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环境,有一段不寻常的苦难经历,有一种非凡的驾驭他人的能力,再加上百年一遇的政治、军事才干,外加可以背靠、利用的一个看似强大、实则欲坠又昏招迭出的明王朝,不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出身于明王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之一系,都指挥使在明朝前期身份比较显赫,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武宗皇帝好大喜功,多以无名宵小之辈,担当都指挥使,致使其职位显赫程度大不如初。
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的经历和历史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努尔哈赤他爹塔克世不待见他,又赶上亲生母亲早亡,再赶上继母那拉氏不待见他的同时,还对其很刻薄。所以努尔哈赤十九岁时被迫分家生活,因为基本没分到什么家产,以致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等人不得不以采摘为生。人参是不容易经常挖到的,松子、榛子、蘑菇、木耳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满山都是,基本卖不上价格。无奈,努尔哈赤必须到抚顺的马市去与汉人、蒙古人进行交换才能勉强度日,估计这时他可能时常受到汉人的算计与盘剥,以致使他后来对汉人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不论贫富,均皆诛戮”的政策。
在互市期间,讨价还价的,蒙古语、汉语顺道也学会了。毕竟努尔哈赤出生官宦之家,读书的惯性从小就耳濡目染。有句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反正努尔哈赤都读了,读了很多汉人的书,肚子里有了墨水,飘飘然的他:自谓有谋略。而且努尔哈赤在抚顺期间,曾在辽东当家人总兵李成梁麾下效力,可能是李成梁看出这家伙不同凡响,先收到身边看起来再说。据说不是努尔哈赤就是舒尔哈齐曾与李成梁的小妾私通,要不努尔哈赤败军之际,怎么能让人给放走了。可是不管怎么说,努尔哈赤很惧怕李成梁,萨尔浒之战中,李成梁的儿子能够全身而退有一定端倪。
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一样,勇气与意志兼具。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环境,有一段不寻常的苦难经历,有一种非凡的驾驭他人的能力,再加上百年一遇的政治、军事才干,外加可以背靠、利用的一个看似强大、实则欲坠又昏招迭出的明王朝,不想成功真对不起自己。总之是时事出英雄。
勇气与意志兼具: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尔哈赤以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哲陈部界凡城,失利。回师途中遇四百追兵。努尔哈赤一个人单挑主将,挥刀砍中其后背并劈为两段,回身又一箭击毙另一主将。追兵见主帅接连阵亡,不敢上前。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老爹塔克世不讲究、以怨报德,多次为明军带路祸害自己的亲家,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姥爷和舅舅,最后一次造成亲家满门被害后,在战乱中被明兵误杀。这使得努尔哈赤借机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逐渐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战争过程中,不管多少个九九八十一难,其始终信仰不断,至死不渝。就算挨了一炮后,还不改初衷,继续奋战,无奈岁月不饶人,最终郁愤难平,毒疽发作不治身亡。
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环境:虽然努尔哈赤没有受到家庭的温暖,但19岁离家的他年纪不小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会少。所以他不缺政治眼光和人脉拥护。像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这“五大臣”和杨古利、冷格里等人为什么不跟随别人而死心塌地跟着他,先刨去后来的因素,开始吃大户的心态总是存在的。再者凭着十三副甲胄就想称霸辽东,做梦吧。这和成吉思汗一样,他要不是黄金家族,他的爹要不是曾经的部族头领,谁知道他是谁,谁又肯跟着他。
有一段不寻常的苦难经历:十九岁时挑起生活重担,自己吃不饱,还有个弟弟,满山遍野找果子找人参,又去马市找机会。好容易被李成梁收养,李成梁还不怀好意。真是人情冷暖、一览无余。当然他这段苦难的经历,等一旦到了他有生杀大权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双倍的残暴性。即咱可有这一天了,谁阻挡我实现理想,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他的大儿子褚英,不该死让他弄死了,二儿子代善和他孙子挣个宅子,家务事,也差点让他弄死。
有一种非凡的驾驭他人的能力、再加上百年一遇的政治才干:对内厚待功臣、有错不深究,致使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对其死心塌地,争先恐后的献策献计、立功受奖。
对外,投降的统一编户,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当官的,还让其当官,原来他管得人,还归其管辖。对于来投靠的,无论带头的还是跟随的,都给予超规格奖赏,尽量让每个人乐得屁颠屁颠的。仅此一策,就使自己的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极大的削弱了对手的战略空间。有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地的女真酋长整个部族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
对外,联合蒙古、依附躲避明王朝,一边联姻,一边蚕食。联姻虽不能根本阻止战争,但能缓冲战争。缓冲之下,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等到了努尔哈赤有能力建立金国的时候,那时的明王朝居然还认为其万事“唯命是从”,足以证明努尔哈赤的政治智慧把明王朝这些两榜进士们玩到什么程度。
另外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文。一个民族只要有了自己的文字,那完全可以上升为文明。
百年一遇的军事才干:政治决定军事,国力强,军力胜,皇帝不差饥饿兵。咱很少提军事问题,但是王朝奠基人里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不数一也数二。首先其创建的八旗制度,影响至今。八旗制度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经努尔哈赤的改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军区的雏形。入关前八旗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披甲出征,而且军械粮草自备,这使得后金的养兵成本大大降低。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兵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后金政权刚刚建立时,基本的财政收入都是靠抢,抢能抢多少,又有多少人经得起抢,所以八旗制度很好地适应了作战需求,且效果很好。
八旗制度: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佐领)管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参领)管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都统)管理,以梅勒额真(副都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顺治开始都统地从一品官职可不小,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外职总督(加尚书衔)都是从一品。
其次是努尔哈赤的军事思想非常超前,尤其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的“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法,典型的运动战,即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但是努尔哈赤不是常胜将军,让他最头疼的两个人,一个毛文龙,一个袁崇焕。毛文龙不停地给他找麻烦,他真是没办法。袁崇焕不经常给他找麻烦,却最终要了他的命。有人说努尔哈赤的死不是因为那一炮,说他真要是中了炮以后,不可能还能到处去溜达,其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帝王有很多的。
努尔哈赤可以背靠、利用的一个看似强大、实则欲坠又昏招迭出的明王朝:努尔哈赤开始崛起之时,也就是他的野心昭示天下之际。当时的明王朝一是由于万历三大征还未彻底结束,二是张居正改革的成果基本消耗殆尽,而一个“播州之役”明王朝居然打了快11年了,所以这时的明朝军队显然已成强弩之末,万历皇帝根本分身乏术,想把努尔哈赤彻底弄死已经很不现实。随后的萨尔浒之战具有勉强性,又在信息传递桎梏的年代分兵进剿,失败是必然。因此努尔哈赤的成功,一是天时所依,二是自己争气,光凭其68岁的高龄就熬死了几个明朝皇帝。
纵观努尔哈赤六十八年的人生,成功之处在于:01.统一女真各部; 02.统一东北地区; 03.制定满族文字; 04.创建八旗制度; 05.促进满族形成; 06.建立后金政权; 07.丰富军事经验; 08.制定抚蒙政策; 09.进行社会改革; 10.决策迁都沈阳。不成功之处在于:过于残暴和没有指定继承人。特别是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一点,使得皇太极牵扯了太多精力去应付内斗。
最后对于努尔哈赤的七大恨:(1)明朝无故杀害 努尔哈赤父、祖。(2)明朝 偏袒叶赫、 哈达,欺压 建州。(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4)明朝派兵保卫 叶赫,抗拒建州。(5)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6)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 作威作福。
其实每一条都非常牵强。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一事,前面已经说过,至于别的6条都是大同小异,全是胜者王侯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