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考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根本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根本能力家庭日常生活的训练日常语文课堂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给课文分层、概括段落的段意、总结文章的主旨,这就是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此外,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做练习册上的习题时,专门会有一段新闻或者故事,让你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这则新闻或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压缩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做文段内容概括的时候,老师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一般会比较宽松,逐渐引导孩子慢慢地精简语言。如果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12年的语文课,足够训练出出色的概括压缩能力了。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概括压缩能力在各个学段考试中的体现,今天我们来介绍怎么训练这种能力。
首先,要明确,概括压缩的本质—说清楚谁的、什么事
“谁的”:即文段的写作对象
“什么事”:即用最简洁的谓语、宾语概括事件本身,一般不需要涉及结果。
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方法日常语文课堂
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给课文分层、概括段落的段意、总结文章的主旨,这就是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此外,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做练习册上的习题时,专门会有一段新闻或者故事,让你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这则新闻或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压缩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做文段内容概括的时候,老师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一般会比较宽松,逐渐引导孩子慢慢地精简语言。如果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12年的语文课,足够训练出出色的概括压缩能力了。
家庭日常生活的训练
家长在家里也可以配合学校加强概括压缩能力的训练。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听了一段新闻,就可以请孩子概括一下新闻说了谁的、什么事情。或者孩子去参加了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回来以后就可以概括一下派对过程中的几个具体环节分别是谁做了什么事,最后再总的概括一下今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可以作为训练概括压缩能力的素材。
概括压缩训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第一,明确写作对象,理清思路,去掉非关键信息。
即:确定今天这件事情的主体、对象是谁,然后把与对象无关的非关键信息全部去掉。
比如,这道考试真题,要求概括一篇关于杭州雷峰塔地宫打开的新闻报导。
下面是发掘杭州雷锋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答案:移动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或者: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这样一篇新闻阅读题,题目要求是,关于这篇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这个题目有以下几个要求:
概括的内容是地宫开启的过程
要去掉时间词
字数限制,不能超过35个字
在读文本时,我们就要边读边想:文本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这是关于考古的事,那么这件事的主语一定是政府的考古队,是可以省略的。那么重点就是什么事——关于地宫开启这件事,我们就要围绕“开启过程”的各个动作,环环相扣地进行描述、概括。至于过程中发现了铜钱等信息,就属于和“开启过程”无关的信息,必须剔除。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读一个文段的时候,提取关键信息很重要,输出的时候只要简洁明了地说清楚谁的、什么事,就可以了。
第二,压缩文字时最好以“写作对象”为主语。
概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时,建议尽量用这段文字的主体,即写作对象为主语。这样概括压缩出来的主要信息就比较容易精准,如果主语不是这个对象的话,容易出错。
比如,《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
这段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林冲沧州遇旧知;第二部分是店小二偷听到陆谦密谋要害林冲;第三部分是林冲临时接管草料场;第四部分是草料场塌了,林冲在风雪中到山神庙避雪,正好听到陆谦放火要杀他,于是从山神庙中出来复仇。这个情节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在概括第二部分时,是概括成“陆谦密谋害林冲”,还是“得知陆谦来追杀”,就不太一样了。这一章节的标题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作对象是林教头,很显然后一种概括方式更准确,因为得知陆谦来追杀,省略的主语就是林教头,包括第四部分概括的实际上也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复仇”。
我们平时在概括情节、总结文章的主题时,养成以全文的写作对象为主语的习惯,考试时才更容易概括准确。
我们再来看一个考题的例子。
拟标题
为下面的文段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答案: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这道题要求给一个文段加小标题,这段文本说的是博物馆展出了一个文物“木美人”,小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有的学生概括成了“市博物馆展出新文物”,可以吗?
是否可以这样概括,主要取决于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谁。事实上,往下读两行,就会发现,这段文字的写作对象是这幅油画。所有的文字都在围绕这幅油画展开,所以总结出来的小标题就应该以这幅画为主语。
参考答案是“中国的《蒙娜丽莎》之谜”或者“‘木美人’之谜”,都是以这幅画为主语在进行总结。
所以,如果总结为“市博物馆展出一幅独特的绘画,引起争议”,根本得不了分。这与字数无关。只要总结出来的主语不是这幅画,无论字数怎么压缩,都是不对的。因为从根本上讲,这样概括就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找到文章的核心,也就是没有读懂文章。
只要读懂了一段文字写了谁的、什么事,无论阅读考试题怎么问,我们都能做出正确地应对来。
那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语文课堂上,随时随地概括、总结自己看到、读到的人和事,养成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的习惯,到了考场上,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