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强边固防工作开展情况,兴边富民强边固防

强边固防工作开展情况,兴边富民强边固防近年来,省军区着眼边防发展和强边固防需要,积极协调军地相关部门将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省兴边富民行动、“村村通”工程等建设,全省各级边防委在满足部队边防执勤需要的同时,力求边防巡逻路建设与地方公路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边民的生产生活和扶贫帮困活动相结合,新修建的数千公里巡逻路,被边疆各族群众称为“军民连心路”“边民致富路”。刮风寨是距离中老边界不到一公里的偏僻村庄,村民张林中曾常年在外地打工。如今边防巡逻路修到了家门口,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张林中便返回家乡购买了两辆摩托车,建起了药材加工作坊,年收入逾5万元。张林中是全省数万边民依靠边防巡逻路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一个缩影。边防巡逻路成为边境致富路依靠边防巡逻路,勐腊县刮风寨村民张林中彻底摆脱了贫困。

强边固防工作开展情况,兴边富民强边固防(1)

军地联合巡逻

聚焦

本报通讯员 柯穴 本报记者 左超

云南8000里边境线上,25个边境县(市)像珍珠一样沿边分布。近年来,云南省军区加强军地协同,强化规划协调,加大力量投入,将强边固防融入兴边富民工程同步推进,着力提升军政军民团结水平,打造边境管控铜墙铁壁,合力提升国防动员建设质效,全省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广大抵边村寨从“边陲末梢”变成发展前沿,数百万边境村民阔步奔小康,成为祖国西南边疆戍边固防的重要力量。

边防巡逻路

成为边境致富路

依靠边防巡逻路,勐腊县刮风寨村民张林中彻底摆脱了贫困。

刮风寨是距离中老边界不到一公里的偏僻村庄,村民张林中曾常年在外地打工。如今边防巡逻路修到了家门口,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张林中便返回家乡购买了两辆摩托车,建起了药材加工作坊,年收入逾5万元。张林中是全省数万边民依靠边防巡逻路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省军区着眼边防发展和强边固防需要,积极协调军地相关部门将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省兴边富民行动、“村村通”工程等建设,全省各级边防委在满足部队边防执勤需要的同时,力求边防巡逻路建设与地方公路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边民的生产生活和扶贫帮困活动相结合,新修建的数千公里巡逻路,被边疆各族群众称为“军民连心路”“边民致富路”。

道路的建设得到了全省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军地血肉联系。部分沿边州市对设施工程建设税、土地占用费、林木赔偿费、沙石材料费实行“四免除”;绿春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筹措资金用于提高乘车巡逻路的等级。

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执政为民”“兴边富民”的社会工程,也是“强边固防”的国防工程。在边境口岸和一些重点地段,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大大提高了边境情况发现率,部队快速反应和处置边防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

“富了边民,固了边防,实现双赢。”省军区领导介绍,随着军地共同筹建的巡逻道一条条通车运行,百姓出行方便了,口袋富裕了,部队快速动员执勤效率提高了。近年来,军民依托便捷的边防基础设施,妥善处置各类边境违法案件数万起,有效捍卫了边防安全稳定,促进了边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昔日“空心村”

化身戍边堡垒

几十栋楼房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戍边馆威武大气,巡边木栈道风光无限……走进镇康县刺树丫口自然村,边境小康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刺树丫口村是名副其实的抵边村,被称为“百里边关第一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不兴,该村曾一度沦为“空心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近年来,随着兴边富民工程和边境小康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军地协同配合,边境巡逻路、边境小康路不断延伸,刺树丫口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发展核桃、坚果、蔬菜、中草药等数千亩,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逃离”大山的村民又回到家乡。群众不仅致富了,适龄青年参军报国和参与巡边护防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我当护边员一年有1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家里还承包了10亩地,日子越过越好。”村民杨德才说。

昔日空心村,今朝幸福村。刺树丫口村由“空”转“实”,折射出我省军地破解“空心村”难题的良好效果。在边境村寨建设发展中,军地将边境村寨建设纳入国防建设总体布局,鼓励群众产业抵边、居住抵边,夯实沿边发展基础,打造了一批沿边小康村,成为守土固边的重要支点。

“根强则盛,本固则安,边民安居乐业,就是最稳固的边防。作为边境村庄,现在返乡青年越来越多,这是大好事。边民从兴边富边、精准扶贫等政策中获取了治理‘空心村’的养分,促进边境村由‘空’到‘实’,回应了边境富裕和强边固防的战略诉求。”省军区有关负责人说。

“小康村建设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也培养了一批爱边守边‘联防员’。”省军区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帮扶产业、发展教育、打造旅游,昔日的贫困村变身边境小康村,抵边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固土守边的使命感、责任感也随之增强了,自发参与边境巡逻管控,清除边境管控盲点,成为筑牢边境维稳第一道防线。

军民合力

筑牢固边兴边红色长廊

“如果没有部队的帮扶,我们村不可能从贫困村变成文明村、富裕村。”在全国“爱民固边示范村”——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占村,村支书沈兴告说。军民“一家人”,合力强边防促发展,军地党组织共建在这个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边境地区开展“军警地共建”是多年来探索军警地联动共谋发展、共筑边防的成功经验。驻地军、警部队和基层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实行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边防联固,并组成军警民联合巡逻小组,形成守土固边的强大合力。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56个边境村委会开展军警地基层党组织“一对一”结对共建活动。“军警地党组织联建共创,是‘1 1>2’的开创性融合。”德宏军分区政委曾少华介绍,该军分区联合德宏州委联合制定下发有关意见,按照部队牵头、军地联动,同级联建、一体共创的模式,组织边境一线军地党组织结了“亲”,军警地联合组建的55支边境巡逻队常态对边界、村寨开展昼夜巡逻。

文山州边境3县各驻地部队与地方联合成立军警民联防小组67个、群众联防队数百支,边境管控水平和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

“依托边境党建,我们在沿边村寨选拔培养大批素质过硬的民兵骨干,作为边防岗位管控力量体系的重要力量。”省军区领导介绍,近年来,省军区结合民兵调整改革,将符合条件的在乡退役军人编入村民兵组织。此外,沿边8个州(市)城镇社区“两委”、行政村“两委”班子退役军人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国防的重要力量。

守卫国门守好家,军民齐心固边防。在漫长的边境线上,“红旗飘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滋养着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

来源: 云南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