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结婚全过程,凉山木里俄亚奇特婚俗
凉山彝族结婚全过程,凉山木里俄亚奇特婚俗兄弟共妻的家庭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摄即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的婚姻制度。则是“女儿国”与“男儿国”并存,不仅保留了“安达婚”(走婚),还有伙婚制,
如果说泸沽湖
是一个人们常说的“女儿国”的话,
那么,
与泸沽湖一江之隔的木里俄亚
则是“女儿国”与“男儿国”并存,
不仅保留了“安达婚”(走婚),
还有伙婚制,
即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的婚姻制度。
兄弟共妻的家庭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摄
在这里,女子可以娶夫,男子可以娶妻,男女各自充当一家之主的现象兼而有之。因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人们不得不组织起各种婚姻制大家庭,共同维持生活,延续生命。
穿戴好纳西服饰,新娘期待着新郎“嫁进”家门。
女方家的迎亲客到了男方家受到热情款待。
俄亚的建筑
有点类似于羌族碉楼,
也是用石头垒基,
建成城堡式楼房,
各家各户房顶相连,
可以相互往来。
站在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中,想到要“出嫁”离开,新郎心情有些复杂。
楼房的底层为大家庭公用,俄亚的成年男人在楼房上层皆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专供接待女友。夫妻双方在年轻力壮时,婚姻只是个形式,双方都找“安达”(情人)作为性伴侣,此为“安达婚”,是俄亚伙婚制的补充
新郎和两个爸爸一个妈在家中的情形。
新郎离家时向祖先和老人叩拜现场。
俄亚伙婚制中的
兄弟共妻、
姐妹共夫,
与西藏有所不同。
领亲的“米纳布”双手握着青稞带着新郎走向女方家。
女方家在院子里为送亲队伍敬上黄酒等。
因为西藏多数地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只是在少数地方因为财产的需要,在贵族阶层和差巴(支差人)阶层中有共夫共妻现象,在俄亚这种现象则是普遍存在。
东巴的婚礼中的祭祀现场。
东巴为新娘拴线。
东巴为新娘抹酥油。
东巴用酥油抹新郎额头。
俄亚人结婚,要分好几步进行:
首先请东巴(祭司)给双方算属性,根据双方年龄查阅占卜书,如果属性相合,就请一位能歌善舞、善于辞令的男性媒人“米纳布”前往说亲,确定吃酒、送礼、迎娶时间等;
第二步,吹着海螺迎新娘,进门之后,还要祭告祖先,拜会亲族长辈;
第三步,要新人同吃喜饭、钻仓房。
婚庆中的高潮,叫“拴皮带”,由东巴拿皮带把新婚夫妻拴在柱子上,举行一系列仪式,要祭告让祖先知道家里添了新人,还要拿糌粑蘸着酥油往对方的头上抹。
一根皮带拴着的新人,寓今生今世不分离。
因此,当地谚语中把结婚称作“抹过酥油”。抹完酥油后,由“米纳布”带着新婚夫妻钻仓房,象征粮食满仓、人丁兴旺。
参加顶房婚宴要上楼梯,纳西人的生活总是与梯分不开。
猪膘肉贺礼。
成婚后,一般来说,
夫妻双方将会步入三个阶段:
一是不落夫家的生活,短则几年,长到几十年,婚姻只是确定关系,双方仍然各找“安达”,直到女人生有子女才移住夫家。
二是搭伙不同房时期,女子常住夫家后,男子住在楼顶上的单间里,女方则与公婆住在一起,仍然各自过“安达”生活,但在一起从事生产和经济生活。
三是伙婚时期,夫妻双方进入壮年后,结交“安达”的热情渐渐消失了,夫妻在共同生产生活中产生了感情,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此时双方住处依旧,丈夫在夜晚下楼拜访妻子。姐妹共夫的,丈夫依次拜访姐妹;兄弟共妻则兄弟分别拜访,在门上挂一件衣饰为记,其他兄弟看见了就止步。
新人在房顶上被伙伴们要求喝交杯酒。
俄亚这种多偶制的婚姻形式,
是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当地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下,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面对自然和贫困时显得软弱无力。人们对人口稀少十分惧怕,因此通过早婚、过继养子养女、妇女不嫁而孕,以及伙婚来增加家庭劳动力。俄亚人认为,十到十二人的家庭是最为理想的。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限于俄亚一村,也不限于纳西族,附近的卡瓦村摩梭人、纳窝村普米族等也是如此。如果说安达婚是氏族群婚制的遗存,一妻多夫制是母系制的遗存,一夫多妻制则是母系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产物。俄亚将古代不同时代的婚俗都保留下来,正突显了其“活化石”的意义。
出游攻略:
第一条:西昌市—盐源县—梅雨—木里治安检查站—安宁桥—915林场—水洛—俄亚
第二条:西昌市—盐源县—泸沽湖—屋脚—依吉—俄亚
第三条:稻城县城—香格里拉镇—俄牙同—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
第四条:稻城县城—巨龙—巨龙乡瓦龙村分路口—木里县东朗—唐央—沙湾—915林场—水洛—俄亚
第五条:稻城县城—巨龙—巨龙乡瓦龙村分路口—木里县麦日乡—俄西—陇撒—水洛—俄亚
特别提醒:
因进入俄亚的几条路都是峡谷土路,雨季建议慎入。
文/肖静芳
图/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