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这是董老师第一次接触琵琶大师刘德海,听到刘老师演奏的一首自创曲《春蚕》,与传统的琵琶曲在音乐结构、演奏发声上有很大的不同,带给董老师极大的震撼与吸引。1990年,正在上小学的董晓琳老师来到青岛,报名参加刘德海老师为期数天的讲座与学习。而董老师的这种力求完美、精准,受到了她学艺经历的影响,也体现在了其教学、演绎经历的方方面面。在董老师学琴最初的两年中,几乎从未练习过乐曲,而是反复练习着成套的练习曲。这种枯燥单一的练习为今后的乐曲的弹奏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今年,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董晓琳老师,在包头和银川成功举办了两场个人音乐会,吸引了许多听众不远千里而来。惊羡于董老师高湛的演奏技巧与用器乐传情达意、描绘画面的投入表达。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1)

在演奏《草原小姐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演奏到摇指段结束的最后一音时,琵琶弦断。

但董老师以敏捷的现场应变能力,在八拍后的十六间奏中淡定地换上了身边的备用琵琶,以无一小节的延迟,圆满地完成了演奏。

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个演奏技巧娴熟、舞台表演能力出众的演奏家形象。

而董老师的这种力求完美、精准,受到了她学艺经历的影响,也体现在了其教学、演绎经历的方方面面。

指尖芭蕾

在董老师学琴最初的两年中,几乎从未练习过乐曲,而是反复练习着成套的练习曲。

这种枯燥单一的练习为今后的乐曲的弹奏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1990年,正在上小学的董晓琳老师来到青岛,报名参加刘德海老师为期数天的讲座与学习。

这是董老师第一次接触琵琶大师刘德海,听到刘老师演奏的一首自创曲《春蚕》,与传统的琵琶曲在音乐结构、演奏发声上有很大的不同,带给董老师极大的震撼与吸引。

这一次的暑期班,董老师收获了很多练习曲,它们中很多后来收录到了刘德海老师的《每日必弹》练习曲集中。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2)

刘德海先生与儿时的董晓琳老师

1998年,董晓琳老师考上中国音乐学院,成为刘德海老师的弟子,学习与传承刘老师的教学理念,注重琵琶的声音、音色的变化,对每一个弹奏出的音都有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2001年是刘德海老师从艺第五十年,完成了他十年的心血大作《昭陵六骏》,董晓琳老师提到:

在从师父手里接过乐谱的那一刹那,我激动不已,肩负着师父的信任,我在本科毕业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

此曲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及深刻的音乐内涵是琵琶音乐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3)

董晓琳与刘德海老师

董晓琳老师首演了多部刘德海先生的作品,除了这首《昭陵六骏》,还有《乡村八景》、《晚霞情趣》、《白马驮经》、《喜庆罗汉》,以及刘老师在耄耋之年创作的新作《指尖芭蕾》。

2017年,董晓琳老师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也以“指尖芭蕾”为名,相信这是对恩师刘德海的感念,希望将优秀琵琶教育传承,不忘师恩,砥砺前行。

而笔者相信,这也是对董老师琵琶技艺的完美评价,有着“水滴镜湖”之声、“舞蹈旋转”之态。

华彩篇章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4)

2017年,由董晓琳老师演奏的琵琶协奏曲《天地歌》在北京音乐厅全球首演。

一经演出就获得极大反响,之后便在北京、台北、上海等多地上演,成为近年上演率高、卖座好的民族器乐之作。

这首作品最初于2017年3月由作曲家张朝创作完成。

作品融合了傣族爱情长诗《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以及沈从文笔下的纯爱美学《边城》两个故事,用音乐蒙太奇的手法交织表现,既有西南少数民族的特色,又具湘西独特风土人情。

乐曲中,时而描写在宁静悠远的自然风景下的美好爱情故事,又有描绘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显示出了丰富而壮阔的音乐美学,是一段歌颂爱与美的动人佳话,恢宏壮丽的民族史诗。

董老师提到与作曲家张朝合作《天地歌》这首琵琶协奏曲是通过一位指挥的介绍,而在此之前,董老师也曾听过他的钢琴作品,找到张朝老师合作的初衷是出于对作曲家的欣赏与信任。

琵琶是拨弦乐器,而钢琴既是击弦也是打击乐器,作为发音特点都是点状的器乐,考虑到也许他也能将琵琶作品创作得很好。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5)

委约作品时,董老师考虑到两点:

其一是作品的可听性要强;除此之外就是乐曲需要技术上的难点,来体现演奏家的技巧,使得作品吸引更多的人有演奏的欲望

作为演奏家的董老师也多次与作曲家进行沟通对接,磨合出自己想要的作品的形态。

最初的雏形出现时,旋律非常好听,但只有一点,就是作曲家在设计琵琶演奏技法上没有过多的发挥空间。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6)

因为每个协奏曲都有一段主乐器独立展示技术的独奏华彩部分,董老师就希望能够有一段技巧难度较高的华彩片段

但恰巧作曲家不太喜欢写这个段落,并且担心在快板段落突然变为独奏,乐曲的凝聚力和节奏、张力都会削弱。

但在董老师的坚持下,作曲家最终也想出了非常精彩的华彩段落,让琵琶独奏的华彩片段并没有脱离乐队的节奏感,而是顺着乐队的音乐,在节奏的律动中不停弹奏,最终融合在一起。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7)

这样的华彩篇章,在民乐的协奏曲中十分罕见,所以作曲家在创作时技巧也设计得非常困难

不仅包含了很难的和声,也有很多大把位,所以以为董晓琳老师会有所改动。

董老师怀着能够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图、张力与和声充分地展示出来竟然一音不差地选择了弹奏,并且演出时也非常精准完美地演奏出来。

让作曲家与观众皆为董老师的敬业精神与精湛的演奏水平所惊叹。

追求音质

董老师将这种追求精准与完美的态度也沿袭到了艺术教育之上。

在谈到器乐学习的重点时,董老师强调相对于外在表现力来说,她更强调音乐演奏的声音。这也体现在董老师为初学者录的教学基本功课程上。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8)

同样一首乐曲,由演奏家和初学者分别弹奏,效果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技巧的掌握、情感的表达,更本质的是在于音乐的质感,而这种音质其实正是技法的其中之一。

通常认为的技法娴熟,往往是说弹奏能到达的速度之快,对力度的掌控,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演奏家如何运用音色来使音乐变得立体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9)

为什么总说有的演奏家演奏的音乐会令人回味、直抵心灵?

正是因为他们会通过这些非常细致的技术运用,揣摩每一个音的发音应该是圆润饱满、灵动轻盈,还是朦胧缥缈,亦或是沉稳厚重。这也体现了演奏家对音乐的审美。

董老师对于音质的追求,也有源自恩师刘德海老师的影响。在董老师为《音乐周报》撰写的缅怀刘老师文中提到:

师父对声音要求极高,《每日必弹》开门第一件事,就颠覆了我对音色的认知,什么是美?美有多少种?我从弹挑开始,重新认识琵琶。常听师父这样发问:这个好听吗?这个呢?

这样的音乐启蒙,让董老师从小养成了对声音的练习与思考,为今后更复杂的演奏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10)

董晓琳在刘德海老师家中

在与董老师交谈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一场完美的演奏背后,不仅是对音乐情感的揣摩表达、技法的练习,更有多年勤学苦练下扎实的基本功支撑。

是早年间对于琵琶丰富发音的追求,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理解后,对每个音的反复琢磨,寻出最合适的音色

女琵琶演奏家:遇见琵琶演奏家董晓琳(11)

董晓琳老师致力于传承与发扬恩师刘德海的艺术理念,融合自己多年的学艺经历,对待音质的高要求,从基本功练好琵琶每个发音开始,将教学理念与技法练习要求融入于为iartschool爱艺术 录制的《琵琶初级课程》中,长记师父心语:

琵琶路上,爬坡不断,坚持阵地,激情创新,“创造新的传统”成为琵琶刘家大院毕生奋进的动力。与吾同行者,晓琳加油,把彩霞留给未来。

——刘德海 京城 2017.8.28

点击了解更多试看琵琶课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