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区分高低声部(歌唱损伤的重大隐患)
如何快速区分高低声部(歌唱损伤的重大隐患)韩丽艳医生答:对声带的医学鉴定是否对演唱者的定位起决定性作用?有何理论依据?男低音歌唱家黄品铭先生经过多年演唱、教学实践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得出以下关于声部确定的几点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1、通过嗓音医生观察声带、喉头结构的基本形态;2、通过嗓音拓展训练寻找共振腔体所处的最佳区段;3、学生主观表达趋势和长期生活习惯的倾向性。可以说声部最后的确定应该是以上三点协同验证的结果,尤其在职业歌唱演员的培养上,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以下是转载自voicecare订阅号的文章,由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韩丽艳大夫解答声部与医学检测相关问题的重要阐述,也供大家学习借鉴:问题1:
歌唱演员或者声乐学习者,经常会被人问到“你是什么声部的?”这样的问题,有些人可以很干脆的回答:“我是女高音”、“我是男中音”,有些人的回答稍微复杂一点,比如:“我是抒情次女高音”、“我是偏高的男中音”,还有些人是这样的:“我以前唱男中音,现在改男低音了”、“我以前唱男中音,现在改唱男高音了”、“我是从女中音改到花腔女高音的”......等等。
除了以上几种回答,有些人却找不到准确答案:“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唱什么声部”、“有人建议我唱戏剧女高音,也有人认为我是女中音”、“我觉得我能唱男高音,但我老师认为我一定是个男中音”......等等,这些左右徘徊、莫衷一是的疑惑,的确让不少人头疼。
虽然有些舞台上经常会见到“反串”的角色演唱,如男人唱女声,高音反串低音,也有些低音能够反串高音,只是这些在业余层面较常见,或者专业人员偶尔为之也无妨。但如果在职业演唱领域,长期高强度用嗓的前提下,没有把声部确定准确,错位演唱会让你的嗓子承受不正常、不平衡的压力,对嗓音存在极大的损伤隐患,也会很快让嗓音失去光泽度,缩短演唱寿命。
关于声部的确定一定要谨慎,不能草率和武断,哪怕听起来声部特色显而易见的嗓子,也要尝试性的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再进行大面积的演唱对应声部曲目。假如遇到声部不太容易确定的,更不能轻易下定论,尤其刚从变声期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需要边训练边耐心观察,有些学生几周就能逐步明确下来,有些学生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训练才能明确声部。
男低音歌唱家黄品铭先生经过多年演唱、教学实践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得出以下关于声部确定的几点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1、通过嗓音医生观察声带、喉头结构的基本形态;2、通过嗓音拓展训练寻找共振腔体所处的最佳区段;3、学生主观表达趋势和长期生活习惯的倾向性。可以说声部最后的确定应该是以上三点协同验证的结果,尤其在职业歌唱演员的培养上,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以下是转载自voicecare订阅号的文章,由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韩丽艳大夫解答声部与医学检测相关问题的重要阐述,也供大家学习借鉴:
问题1:
对声带的医学鉴定是否对演唱者的定位起决定性作用?有何理论依据?
韩丽艳医生答:
就美声唱法的歌手来讲,声带的质地、大小、弹性、张力会与其音质、音色、声音的弹性和发高音的能力直接有关。它如同小提琴的琴弦,不同材质的琴弦会对音色产生影响,不同长短的琴弦会对音高产生影响,不同张力的琴弦会对音准产生影响。拿长声带和短声带来比较,我们知道音高是由单位时间里振动体振动的次数决定的,小声带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会短于、快于大声带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就如小轿车180度掉头要快于大车掉头一样,单位时间里(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就越高。再拿声带质地作比较,质地厚的声带就不如薄的声带给点气压就能振动,由于相对较大的声门下压力,质地厚的声带出来的音量要大于质地薄的声带,耐受力、韧性、声音的厚重感都不同于薄声带,而薄声带出来的音色会比较明亮、剔透;再比如弹性、张力问题,这是人声乐器超越其它人造乐器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原因所在,声带里面的肌肉(甲杓肌)可以主动收缩、缩短变厚,也可以靠颈前两侧的环甲肌收缩,使喉腔前后径变大而声带被动拉长变薄,这两组肌肉的对抗、变化就构成了美声歌唱的核心---混声歌唱的基础,若美声歌手不会随发高音放松腔体、展长声带来发声,而是喉头挤卡上提、假声带内收压迫声带来发声,出来的音色就不太像美声的味道,流动性、连贯性和穿透力都将受到影响;此外张力与音高成正比,假如一个人的声带不是很大、很宽、很厚,可高音上不去,究其原因可能是张力不好的问题,张力不好表现为声门关闭不紧,展长不好,有漏气现象,如同肌无力,自然会影响歌唱的能力了。
总之,一个人音质的好坏、能否唱出高音来以及歌唱发声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可以通过检查声带看出来的,至于说是否对演唱者的定位起决定性作用,一是看教他(她)声乐老师的态度和认识,二是看他(她)个人的想法和需要,我们不会主动要求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都要做声带检查,但越来越多的初学者会被声乐老师推荐先做个嗓音鉴定,一是可以帮助发现或排除声带有否损伤或病变,二是可以了解发声器官的结构特点、机能状态、匹配、典型与否,三是可以发现呼吸、声带、共鸣使用的是否合理、准确,四是可以获得一些好的有效的治疗或改进建议,何乐而不为。有些检查过声带的人会告诉我们说,学习声乐这么长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嗓子长成啥样,甚至是唱错了声部或动力用错了地方、呼吸反了,甚是遗憾、后悔。
说到从医学角度来鉴定声带,由于每位医生背景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差别。2015年我有幸拜访了两位世界级的嗓音医学专家,一位是意大利专门为歌手演员看嗓子的顶级大夫,另一位是美国顶级的喉科专家,他们都给Pavarotti看过声带,一位告诉我说老帕的会厌是“Ω”状,声带是典型抒情男高音的结构特点,另一位专家回答我说老帕的声带与别人的声带没有两样。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一下,对歌唱者的嗓音鉴定不是看病,不能只从医学病理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发声科学角度并结合歌者发声器官结构特点、使用状态进行分析,我相信这样的综合判断结果会成为某些声乐老师对歌唱者定位或训练的重要参考。
问题2:
在教学中,优秀的教师往往通过听觉能判断学生的嗓音条件,音质、音域适合什么声部,但是,在多年前,我曾遇到过一位专业给人治疗嗓音问题的医生,他曾通过声带检查判断我一学生不适合花腔歌曲演唱,但是这位学生对于花腔歌曲演唱的把握是很好的。我个人认为,学习声乐者不应该过分小心甚至迷信所谓的医学鉴定,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非常依赖医生,我遇到过很多教师因为教授学生歌唱方法不对将责任归咎到学生声带有问题,而我认为,声带的问题是歌唱方法不对造成的。请韩大夫就我的上述问题论述给些解答,谢谢!
韩丽艳医生答:
谢谢你提出了一些非常实际而重要的问题,我把你以上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小问题:声部和声种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声乐教师是否可以通过听觉就能判断出一个学生的嗓音条件或声部类型?为什么有些时候声乐教师会建议学生去找专业的喉科医生或嗓音大夫来进行检测? 喉科医生或嗓音大夫是否可以通过检查声带的大小就能确定一个歌者的声部或声种?喉科医生和嗓音大夫如何客观、准确地鉴定声部? 学生声带有问题是老师教出来的问题还是自身有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声部和声种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不知你是否看过我翻译的一本书叫《歌唱动力学》,有一小节讲到“音域和声部”的关系(70-71页),那里边提到了声部确定的依据是“唱得好的、有质量的声音所在的音区”,意大利语为“Tessitura”,翻译过来就是“可用音域”,既不包括能发的最高音也不包括能发的最低音,而是常用到的比较好听的那部分声音。这个唱得好、有质量的声音一定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嗓音,不包括初学者或嗓子经常出问题的那些人的声音;而声种的判断依据是在同样的音高或高音下所发声音的“容易度”和“浓度”,比如抒情花腔女高音在唱highc这个音时就比较轻松方便不费力气,声音也比较明亮、纯净,而戏剧女高音在唱highc这个音时较比用力费劲,声音也比较厚实、饱满,因此好的声乐教师是可以凭借学生良好的声音特点---音域的宽窄、音色的明暗、换声点的位置、高音的质量等来判断其声部或声种,但它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期或训练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这个训练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合理的方法基础上,是必须符合人体发声科学或嗓音产生的原理以及科学发声的原则上。你要知道现在想要学习声乐的人未必是从小就喜欢歌唱、就开始歌唱的人,他们的音域往往有限,唱高音时喉部挤卡严重,混声、音色一时还很难出来,自己很想唱高音但高音困难,这个时候有些老师就会建议学生先检查一下声带,排除一下是条件或结构所限,还是功能问题或使用方法不当,好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避免走弯路或盲目、错误训练。
记得我第一次被国内某师范院校邀请进行讲学和嗓音鉴定,问诊时发现所有的男生都唱男高音,所有的女生都唱女高音,这符合人体发声乐器的结构特点吗?符合艺术园地百花齐放的原则吗?当然不符合。我院一名男高音教授曾对我说,“韩大夫,想不到男高音这么不好教”,是呀,他所面对的这些所谓“男高音” 条件差异很大,有的会厌平、喉管粗,有的声带长、质地厚,有的喉头位置低、声道偏长,这些生理结构特点就会导致他们的音域受限、音色不典型、高音不方便,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物理现象,需要学生、家长、老师共同面对 同时也为声乐招生选材和发声训练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能招收到所谓条件又好、乐感又好、又热爱歌唱的学生们,如何面对和解决条件不太好但又非常热爱歌唱的哪些学生嗓音呢? 此时技术、方法、手段、毅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说说你的学生不是花腔的声带却能唱出花腔来。有句话讲得好,“艺高人胆大,胆大则艺高”,我也见过声带条件不是花腔的竟然也能唱花腔女高音,一个是跟林俊卿博士学过“咽音”练声法的,一个就是所谓胆子比较大的,但她们的花腔绝对不是小花腔,而是那种颗粒比较大的大花腔。我常常拿乒坛名将邓亚萍和舞蹈王子黄豆豆来解释这一现象,尽管她(他)们的自然生理条件曾一度被某些权威、专家否定过,但她(他)们依靠自己顽强的斗志、吃苦耐劳的精神、百则不饶的毅力,使她(他)们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的精神、思想确实能够超越身体的局限或辖制,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于喉科医生如何鉴定歌手的嗓子,我有一篇论文《如何鉴定人声的乐器》和一篇小短文《喉科医生如何进行艺术嗓音检测和鉴定?应注意哪些问题?》分别刊登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84-90页)和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上(2011年第1期第26卷32页),你可以通过阅读原文更全面地了解到我的观点。
最后我来谈谈关于声乐学生的声带问题。记得多年前我受北京中级人民法院的邀请裁决一则案子,即一名声乐学生控告学校说她的声乐老师把她教出声带小结了,如何证明是老师教出她小结,不是她自己在课下练得不得法而长出小结,这是一个说不清楚、拿不出证据的问题,因为人是活的,乐器是随着这个人的移动、变化而变化的,再则小结是完全可以恢复的、治愈的,不是什么不治之症,根本没有必要拿到法庭上来说事,但这个案子当时引起轰动,我作为一名医生如何来裁决这个案子呢?我个人认为这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声乐老师你要了解目前你的学生嗓音的状况,包括声带有没有受过伤?发育得如何?条件适合所唱的声部吗?嗓音使用的状态如何?当你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和沟通后,学生是不会轻易控告老师的,此外作为学生一定要把你学习声乐的过程和目前上课的感受如实地告诉老师,沟通做得好,问题就会少。同时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尽量避免声带损伤如同体育运动员训练一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来就诊的女学员,她不让我问诊,直接就让我对她的嗓子结构做出判断 当我发现无论她的说话位置、口咽喉腔的大小、声带的大小都属于偏大号的嗓音结构,不适合唱小民歌、比较适合唱美声时,她说她老师认为她适合唱民歌,因为唱高音时她的声音才出得来,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来看嗓子呢,她说因为每次上完课后嗓子不舒服,说话声音会变,okay,这不就是问题的所在吗?仅仅凭耳朵听到的有限的几个音就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声部或决定其发展方向 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因为临床上我发现很多人的说话习惯和发声位置是有问题的,是需要调整训练改变的,特别是气息如何通过声带转换成为有一定音量和色彩的声音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甚至是学习了很久的声乐但属于自己好听的声音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非常地可惜和遗憾。
这里我还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在喉科医生眼里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嗓音大夫特别是从事艺术嗓音的大夫眼里可能就是问题,比如声带闭合不良、振动不好、张力差、不能伸缩变化等等,虽然这些不是病变,但这些表现对歌唱发声有直接的不利的影响,是需要我们告知声乐老师的,而声乐老师的作用之一就在于让这些看似正常但功能不良的声带发出符合艺术标准的有一定宽度、响度、亮度的好声音出来,这个好听的声音绝不是一个音质纯、不嘶哑就可以概括的了的。由于有些声乐教师对嗓音的发声科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了解,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难免会出现训练不得当、不得法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训练失败的例子,因此普及嗓音发声科学知识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常识是未来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然。
(以上部分转录自“voicecare”,若有不妥请告知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