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碎片化时间悄悄自我提升: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成长 只需要掌握这3个方面
如何用碎片化时间悄悄自我提升: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成长 只需要掌握这3个方面很多人认为在日常工作中比较忙,就没有空让自己去集中某个时间点去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在智远看来,部分的人是在碎片化中去成长的,而在这部分人中,真正学会利用碎片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碎片化学习并不困难,前期要学会建立好某一模块的知识体系。
本文共计5556字,聊聊碎片化成长。
这是智远的第052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碎片化学习并不困难,
前期要学会建立好某一模块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认为在日常工作中比较忙,就没有空让自己去集中某个时间点去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在智远看来,部分的人是在碎片化中去成长的,而在这部分人中,真正学会利用碎片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多半人的学习是在“浏览过程中”,或者“哪方面需要进行搜索”过程中去学习的,而高手利用碎花化时间的前期是先搭建好这个模块的框架,然后在进行学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自己是做运营:
80%的人是从某个单点去学习运营,比如从新人运营开始,从活动运营开始,而不会去站在全局化视角去思考大运营体系,这些体系中包含哪些小的模块,自己属于哪个模块,自己在这个模块中如何快速找到方法论,切入下一个环节等。
往往最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而错过了较多升职机会,或者错过掌握并丰富自己技能的机会。
01 “80%的学习更像薛神医”
薛神医虽然学的功夫较多
但是却没有一套功夫是压箱底的。
在“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的是“聚贤庄英雄大会”的故事,乔峰带着阿朱前往治伤,求的是以为姓薛的神医。
薛神医在那个时代是医生中的第一圣手,只是因为“神医”两个字太太出名了,连他本来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了。这薛神医不但医道如神,武功也颇了得。他喜欢与江湖上的朋友结交,给别人治病,但是往往要向对方请教一两招功夫。
很多人都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传授武功的时候自然就不隐藏,教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他个人不肯另投明师,便别出心裁的用治病的方式与别人交换武功,东学一招,西学一招,武学相对来说比较渊博,可以说是江湖上比较罕有的一种。
但坏就坏在这个“博”上面了,这一博,学的多,嚼不烂掉,就是没有一门自己的功夫是真正练到家的。
他个人的医术比较高明,所到地方,人人都敬他三分。他向人请教武功,旁人多半都是随口恭维的角度,讨好于他,其实言过其实,谁也不会跟他当真。但是他总是“沾沾自喜”,总觉得天下的武功,十之八九都在他身上。
直到有一天,薛神医遇到北乔峰和其他群雄决斗,出手非常的快,落手也非常的重,实是生平做梦也都没有想到,不由得脸如死灰,一颗心咚咚乱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更别说上前切磋和动手了。
看了这段描述,你可能会觉得薛神医就是一个很可笑的人。我们多数人的学习都是这样子的,今天从哪个公众号看了一篇干货,抓紧收藏了,明天去哪个平台报了个课程,抓紧学习了。
其实看似很努力,觉得我真爱学习,我真充实
然后像薛神医一样“沾沾自喜”,总觉得天下武功
都在我胸中而已。
殊不知,这样学习来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的
会产生很多的弊端。
这样的到处学习,多半部分并不是大脑中所想要的,只是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反射是“干货”等,长期以来,并不能直接带来大脑的成长,智远认为会有两个方面的危害。
1.影响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我们习惯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即然是碎片化的时间,那么时间肯定不是很长,在过程中看到的文章,篇幅也不会很长,所以习惯看几百字的微博,甚至于1000-2000字的短文章等。
而正是因为这种短文比较紧凑,所表达的观点也就比较紧凑,逻辑也是简单化处理的,时间长了我们就可能认为,有了A的推理就会产生B,有了B可能大概就是C的样子,从而造成我们渐渐的变得狭义独断,没有具体的深度思考方式。
2.造成知识使用的效率下降
我们其实获得单独的知识点非常的容易,尤其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只需要通过搜索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个特点,造成我们在脑中所储备的知识点都是碎片化的,像一盘散沙,而不是体系。
每次我们想找一个,只能从大脑中揪出来一个,而不是一串,所以只能处理浅维度的信息。虽然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但是使用信息的效率反而下降了。
比如像我们学习“品牌为例”
如果你向身边的朋友请教关于品牌的知识,朋友上来就会:“哎,我帮你推荐几个公众号吧”,都是写品牌的,但是即使自己关注了,试问下自己,就能学习到系统的品牌搭建,品牌营销吗?
显然得到的“答案”是不能的,也许,你可以从几篇文章中看了不少的干货,都是经典,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公众号都很难有一个“很完整,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为什么呢?
因为更新的额内容都是随着作者的灵感出发
或者突然想到了某一个方面进行的发挥。
如果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到了一个单一的操作技能,虽然拓展了一部分视野,解决一部分的焦虑或者问题,但是本质的东西,这些还是颗粒的,没有一套完整的框架,把它给串联起来。
下次再用的时候,或许换一种方式,又成为了一个难题,所以智远认为,多半人的碎片化学习,并没有掌握碎片的规律,而是在大量的摄入,摄入大量的套路,永远学不完。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思路,思路才是最精华的,在学一门新的知识的初期,如果能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一个大的系统,在随后学习的新知识,就可以轻松的纳入到体系中,重新消化理解,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你有病,病很重
可以治疗,但是很贵。
在知乎上,有大V认为,碎片化学习就好比营销当中的4步曲所说:“你有病,病很重,可以治疗,但是比较贵一些”,这个套路是很多营销公司经常给甲方用的手段。
现在也多半部分用到了“学习中”,这个套路现在变成了“你有病,可以治,时间短,疗效快,来听课,轻松解决”,目前基本看到的就是3天速成,7天见效,14天治大病。
我们聊到为什么学习,第一时间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解决问题”,要么是“提升价值”。
大卫 库伯(David Kolb)学习圈认为:
学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是通过合适的方法论,帮助学员做本质的改变,比如大脑,思维等,碎片化的学习只是想短时间解决某个方面的痛点,甚至快速提升哪个方面的能力。
什么是碎片化学习:
所谓碎片化学习,智远认为基本上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内容。从字面上理解,完整的东西被分割成诸多的碎片,碎片化学习就是将学习这一完整,系统性的活动变成不系统,零散的形式。
一方面指的是“知识的碎片化”
另一方面指的是“时间的碎片化”。
相信你也体验过这种碎片化,在刷微博,压马路时学几个英语,看几篇相关的文章,甚至蹲在厕所的时候都要刷一刷头条等。在自己没有意识的时候,碎片化学习已经悄悄的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碎片化的好处:
1.众所周知,碎片化,时间灵活,利用充分。
就像我上面所说,碎片化学习一方面就是合理的运用时间,比如对于想学英语的人来说,想要速成,就可以利用下班的时间,坐地铁的时间去记单词。
据统计用户平均记录一个单词的时间是2分钟,可以计算一下,如果运用下班的时间,地铁的时间去记录单词,找到合适的方法,一年下来能够增加多少?据了解,学习碎片化内容之后一旦上瘾,对于学习时间的掌握将更加灵活。
自己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点的多少,重要性,灵活安排学习的时间,随时想学就学。
2.完善系统,锦绣天花
碎片化学习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不是一头雾水的盲目学习,而目标的导向可以围绕一个学科,一个技能,甚至于一个问题的解决等。
如果你有了目标,有了导向,你在研究完整个体系后,发现有些知识点可能还没有完全的消化,这个时候,碎片化的巩固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在学完一个新概念之后,以“品牌,PR,营销为例”,你可能通过7天速成或者半个月治疗的形势导师教会你很多,其实其中的知识体系,脉络已经在大脑中有了一个清晰的逻辑体系。
但是还有一些知识点,不能够被完全的掌握,只是基础的了解,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巩固,刻意的练习,它就像脉络之间或者细枝末节的部分,如果自己能将这些知识点碎片化,那么就能保证逐个击破。
3.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碎片化的学习,将知识碎片化之后,便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重点学习对自己有启发或者帮助的部分。
同时由于时间短,可以让自己快速的注意力集中,保证学习的兴趣,这样知识的吸收率会更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的记录非常的重要,很多人喜欢看到厉害的文章,有用的观点就会收藏,其实收藏解决不了本质,如果想学习到某个知识点,最好的形式是“做笔记”。
如何进行合理化的碎片化学习:
1.要进行碎片化学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碎片化学习是系统化学习的补充,有效合理的碎片化学习是建立在完整系统学习之后。特别是“语言类学习,某个垂直学科的学习”。
比如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去背诵单词,显然背诵一年,也不能带来质的飞跃,因为都是颗粒化的东西,建立不了体系,比如学习“品牌”,我见很多人又是学习“定位理论”,又是学习“传播套路”,又是学习“营销方法”,结果最后把自己给整迷茫了。
速成的前提就是建立合理的目标,搞清楚这个,我们就可以进行碎片式累积,移动式学习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身边的工具和资源。
2.利用身边的工具和资源
我们在收集内容的时候,碎片化的知识也需要被整合,整合之后才能沉淀,为己所用,比如说你可以通过一些笔记类的APP,(印象笔记,有道云)等进行合理的记录某个知识点,另外这些知识点都被记录后,为了方便查阅读,也可以做成思维导图的形式(智远经常用Xmind)。
学会导图可以让碎片化的内容链接成为一个系统,比如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关于品牌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可以按照主题,模块,知识进行分类,这样的记录,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能力的提升。
3.即要碎片化,也要个性化。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也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方法论来,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很重要。时间的灵活和有的放矢是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两大好处,这也直接会影响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时间安排上面”,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知识学习方面”,时间的灵活不意味着随机学习,看心情学习,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安排。
如果你有拖延症的话,可能在开始尽量克制住自己去做,在知识上面,可以订阅一下垂直于这个领域的公众号,把一些无用的取消,而避免太过于分散,除了这些,也可以利用一些个性化的阅读软件,比如微信阅读,京东阅读等,方便记录,在收藏之后,下次还可以进行复习,同时还附带“标签”等功能。
我看到很多人在职场迷茫中
会采取大量读书的形式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却不知这样的形式会让自己陷入之中。
我平时不管是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都不会让自己的精力太过于分散,通常我会制定好短期的计划,然后围绕着一个学科,先看他整个的大框架,然后在进行合理的碎片化补充,大概总结了下,这这几个方面。
1.制定目标
这个目标7天也行,3个月也行,先不要思考目标没有实现怎么办,先思考的是如何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尽可能不要太长,对多数人来说,因为太长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定目标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目标的本身,而是于以这个目标为导向,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停留在浅层的学习上,比如每天刷知乎,听得到,看似什么都懂,其实本质哪方面都不精,实则啥都不会。
2.建立知识框架
我们要学会从实际的应用出发,比如我要学习”运营“,那就把品牌拆分几个板块,用户运营,新人运营,社群运营,第一个方面要学习的是哪个版块,并为这个版块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
能否构建出一个应用导线的知识结构,是验证碎片化学习是否有效的基础,没有了这个框架,即使是整段的学习,一本接着一本的书看,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自己可以回顾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真的有体系和框架的支撑吗?
3.输入与积累
如果建立好了知识体系框架,无论学习的长或者短,内容怎么碎片,都可以根据自己应用的需要,将碎片化的输入内容,系统的进行填写在知识体系中合适的位置。
有的时候,我们哪怕是完成的学习内容,自己也要讲知识打算,分别填充到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中去,应用知识的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原文照搬或者收藏,这些都是别人的方法论,本质上给自己带来不了太大的提升,我们的大脑,多数人都是被这样所欺骗的。
比如,我刚才看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于是我就把它收藏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大脑就会有一种收获的感觉,其实,自己收藏后,基本上不会在去看这篇文章了,也别说会不会用了。
最有效的方法智远认为应该是在5-10分钟之内快速的把一篇文章阅读完,然后把里面的观点所提炼出来,之后快速的拿出备忘录,把它记下来,这样的话文章中的内容观点就会被打散,然后总结的东西就成了自己的了。
我通常采用的方式就这3个方面,而且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同时是携带学习的目的性去做一件事情。
这样的方式如何形成重复性动作:
假设是以体系化的碎片式学习,除了个人比较忙以外,自己都有时间进行大量的新知识学习,应用型的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为思考或者行为的习惯,其实本质上跟没有学习没啥区别。
不过我们可以确幸的是,因为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和工作,职业,技能有关,自己就完全不用担心学了后就忘记的可能,因为这些知识都有高频,短时间重复等特点。
写在最后:
没有体系化的碎片式学习,学再多也是没有用。没有目标式的大量注入,也只能是碎片化,学习前搭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不妨学习下以上智远经常用到的步骤,寻找学习的目标,建立该学科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合理的拆解,建立知识框架结构,碎片化的输入,体系化的慢慢积累。
碎片化学习并不难,如果想要建立框架,智远认为不妨从“写作”开始,把自己所学写出来,而当真正写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是没有框架的,也就明白了框架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