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冰球队最新消息,年逾花甲仍少年
青年冰球队最新消息,年逾花甲仍少年随后四五年的时间里,重新把当年的球队重新组织起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当年冰球班中的几个人在冰场相遇,他们决定
五十多年前,
他们曾是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冰球少年,
心怀梦想,意气风发。
2015年,
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
当年冰球班中的几个人在冰场相遇,
他们决定
重新把当年的球队重新组织起来。
随后四五年的时间里,
二十多名冰球班队员陆续归来,
为了纪念当年的时光,
球队的名字被命名为“北京1979”。
球队从解散到重生,
已经过去了30多年,
少年成花甲。
但这些都不重要,
他们坚信:
“重要的是,
我们还有重新上场的勇气。”
北京1979冰球队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萧君玮 摄
当年,因为冰球相识
2月9日晚,北京奥众冰上运动俱乐部,北京1979冰球队的“老炮儿”们如往常一样,陆陆续续走进了更衣室,准备换装登场:大家各自坐在位子上,一边慢慢换上打球装备,一边聊聊家常开开玩笑,气氛热闹而温馨,仿佛时间又回到当年一起练冰球的日子。
时间回到50多年前。1970年,中国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在首都体育馆落成,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什刹海体校)开办冰球班。曾经从什刹海体校打入八一冰球队的吴林回忆说,当时首都体育馆室内冰场建成后,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来训练、比赛,而北京却没有自己的冰球队,于是什刹海冰球班应运而生,“什刹海体校出过很多有名的专业运动员,像排球的郎平、篮球的宋晓波、武术的李连杰等等,成立冰球班也是想试一下,能不能培养出一些好的冰球人才。”
队员们40年前合影的老照片 IC图
上世纪70年代,北京喜欢滑冰的孩子不少,但冰球运动算不上发达。什刹海冰球班最后一任队长梅春晖回忆说,当年一双冰鞋就要90多元,抵得上普通市民三个月的工资了。所以一听说什刹海体校要成立冰球班并“海选”队员时,许多人都动了报名的心思,毕竟有冰鞋发,还有训练补助,更重要的是,他们热爱滑冰,觉得去练冰球也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冰球班二十多人,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去练冰球,大家一起为心中冰球梦而刻苦训练。
1972年年底,周云杰加入其中,11岁的他又高又瘦、灵活性好,被教练指定为守门员。对于当时的训练条件,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哪像现在的小孩条件这么好啊,以前打球的好多护具还是球队自己做的,而且我们的护具都是上一代传下来的,那时我就没穿过新护具,反而是现在球队重建之后,自己买了一套新的。”
比起从前,如今队里的装备终于升级了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萧君玮 摄 (下同)
装备条件差一点还可以忍受,最让队员们无奈的,是那时条件所限没有室内冰场,只能在室外的什刹海冰面上打球,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上冰打球的时间,其他时间只能在陆地上穿着旱冰鞋训练专项技术,或者在操场上练速度或耐力。“每年冬天快要结冰的时候,我们都天天去看什么时候能够上冰训练。”第一批入选的队员曲正回忆说,每年刚能上冰练球那几天,他们经常会遇到尴尬的事:“天气晴好时冰容易融化,有时等我们练完岸边的冰都化掉了,得助跑加速从冰上跳到岸上才行,有些人运气差就得踩到水里。”
1979年,这支业余冰球队终于迎来了在全国青少年联赛上的高光时刻,他们战平多支队伍,取得第六名的成绩。然而,参加完全国联赛返回北京后不久,什刹海体校宣布解散冰球队。在队员李鸿海的印象里,当时没有解散仪式,大家也并不知道解散的原因,但都知道冰球班的解散意味着大多数人要向冰球告别了。后来,他们开始转向其他人生赛场:考大学、当兵入伍、成家、立业、辞职下海……
他们的眼中依然有梦想闪烁
现在,因为冰球重逢
2015年秋天,就在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后,当年的什刹海冰球班队员又正式重建了。梅春晖说,那时是几位当年冰球班的队友,偶尔会因为滑冰而碰面,有一天大家聊天时突然诞生了这个想法:现在北京申奥成功了,上冰的条件也好了,是不是可以重新组建个冰球队,把以前的老队友重聚到一起?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大家开始分头联系当年的队友,一开始只有八九个人,到了2021年底,已经有20多位队员陆续回归,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年过六十。
球队重建了,得起个队名啊,这次大家的想法又不谋而合:这支冰球队是以当年什刹海冰球班的孩子为主组成的,而当年冰球班在1979年解散,所以当这些老兄弟重新走到一起时,大家都想把“1979”作为球队的名字,梅春晖感慨地说,“因为有过这份情结啊,这是为了纪念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也为了让现在的人们知道,当年北京有这么一支冰球队。”
冰球队在场上训练
吉铫宗是最晚归队的队员,2020年秋天,他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北京生活,2021年12月初,在开车路上,他从广播里听到“北京1979冰球队”的消息,辗转联系到了当年的队友。
队员回来了,队名、队服、队徽也确定下来,每周的周三、周六晚上,他们都会在奥众冰场里打上一场冰球——这个冰场的老板就是周云杰,当年离开冰球后他参加高考,工作,创业,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北京1979冰球队重建后,他投资兴建了这个冰场,既让自己的球队有个大本营,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标准的冰球场上接受更加正规的训练。周云杰说,当时什刹海冰球班解散之后,自己是非常遗憾的,这段经历也不愿再提起。他也没想到,球队解散几十年后,自己还能再次上场,“第一次穿上护具的时候,我真的掉眼泪了,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这么一天。”
年轻的时候,梅春晖生过一场大病,右腿因此致残,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但当球队重建后,他也经常上场打球,“刚上冰确实不行,身上穿着沉重的护具,腿都发抖,迈出第一步就摔跤了。但是冰球是我们少年时的梦想,如今打球也只是为了健康和快乐,不是为了争输赢,所以还是要坚持下去,享受这个过程。”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年只能打两个月冰球,现在你瞧,现在常年是每周打两次啊,算下来一年得100多场了。”
虽然已年过花甲,但热爱不曾老去
比赛开始,大家纷纷入场。上世纪70年代在什刹海体校冰球班的那帮孩子,已经成了年过六十的北京大爷,头盔掩盖了花白的头发和汗水,但他们对冰球的热爱遮盖不住。现在周云杰不再是“杰子”,而是成了老周,他的胸前、胳膊、大腿上,还留着四十年前被疾驰的冰球打出的硬包。老周还是这支球队的守门员,依旧拼尽全力阻挡打过来的球。
重建几年来,北京1979冰球队的故事逐渐传播开,他们对冰球的热爱,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2022年1月25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十天的日子,北京1979冰球队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冰雪推广示范集体”称号,以表彰他们在推广冰雪运动、推进大众参与冰雪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我们现在还能上冰,继续我们青少年时期的冰球梦,证明我们起码爱过冰球,而且我们还在坚持。”梅春晖说,他和队友们只要还能上冰,还能打球,就会一直打下去,“冬奥来了,我们这帮老冰球人也得做点事儿,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冰球,了解冰雪运动。”
(特派记者 李元春 萧君玮)
来源: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