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特窟参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特窟参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早期回鹘人统治吐鲁地区主要的信仰是摩尼教,但本地的居民信仰佛教,为了方便统治,回鹘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改信了佛教。 画供养菩萨,佛像和壁画上人物的眼睛被破坏,这是由于14世纪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宗教战争导致的,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将佛像破坏了。正壁原有一尊大佛,被毁掉后,呈现一面白色墙壁,墙壁上有早期的回鹘文,应该与摩尼教有关。 20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10世纪左右,这个洞窟是中堂回廊式洞窟,中间的佛像已经被破坏,以前佛教做法事时从左边甬道进右边甬道出,绕一圈可积累福报。洞窟的墙壁上曾经有壁画,后来被德国人勒柯柯切下运往柏林。墙上挂的壁画是我国文物工作者从柏林博物馆拍回的照片。中堂左边墙壁上有一幅昌国的公主的壁画照片 具有唐朝风格,文字是早期回鹘文,译为回鹘公主。中堂右边的照片是回鹘贵族,身上带着7件游牧民族的随身物品,如小刀,磨刀石,打火石,解绳锥等。回鹘人就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周围
的群山全部是火焰山。火焰山山脉全
长98公里,中间有几个山谷,有木头沟、吐峪沟、葡萄沟等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火焰山的木头沟之中,整个洞窟全长一公里,现存洞窟83个,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这个地方依山傍水,是个汇聚灵气的地方,所以吐鲁番先民在这里开凿的洞窟。洞窟始建于公元555年,古称崇福寺,后改为宁戎寺,是高昌国的王家寺庙。
洞窟总分为三层,最上层为佛塔区,中间为佛堂区,最下边为僧房区。
20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10世纪左右,这个洞窟是中堂回廊式洞窟,中间的佛像已经被破坏,以前佛教做法事时从左边甬
道进右边甬道出,绕一圈可积累福报。洞窟的墙壁上曾经有壁画,后来被德国人勒柯柯切下运往柏林。墙上挂的壁画是我国文物工作者从柏林博物馆拍回的照片。中堂左边墙壁上有一幅昌国的公主的壁画照片 具有唐朝风格,文字是早期回鹘文,译为回鹘公主。中堂右边的照片是回鹘贵族,身上带着7件游牧民族的随身物品,如小刀,磨刀石,打火石,解绳锥等。回鹘人就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现在的每个墙壁的下半部分还留存有一点点的壁画痕迹。(可以绕洞窟转一下,积累福报,保佑平安)中堂里以前是一尊佛像,后来毁掉了,只有个台座。里面的地面上有绘画,所以禁止游客参观。
27窟是长方形纵券顶式洞窟,壁画保存的比较完整。顶部绘有千佛,原本四周有七尊佛塑像。现在只剩背光。每个佛像周围绘
画供养菩萨,佛像和壁画上人物的眼睛被破坏,这是由于14世纪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宗教战争导致的,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将佛像破坏了。正壁原有一尊大佛,被毁掉后,呈现一面白色墙壁,墙壁上有早期的回鹘文,应该与摩尼教有关。
早期回鹘人统治吐鲁地区主要的信仰是摩尼教,但本地的居民信仰佛教,为了方便统治,回鹘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改信了佛教。
31窟,是长方形纵券顶式洞窟,顶部绘有千
佛,正前方绘画的涅槃经变。原本中间曾经有一尊卧佛像,于战争中被毁,两个白色佛龛是洞窟改建以前开凿的,用途不详,里面的东西已经无从知晓。
左侧墙壁上有英国探险家切割壁画的痕迹,当年斯坦因用弧形锯,将壁画分成小块切割走,回国后拼接。现藏于英国。
右侧右起的第一副壁画绘画的是燃灯佛授记,在佛头部左侧有个白色圆圈,圈内有个人跪于地上,这讲述了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释迦牟尼前世为小沙弥,供奉前世燃灯佛,有一次燃灯佛在说法,路上有一滩污水,小沙弥跪在地上,将头发撒到水里,让燃灯佛从头上踩过,燃灯佛对小沙弥说,你下世必定成佛。圆圈中画的是释迦牟尼前世。
右侧右起第七幅壁画是经过专家清洗过的,但是泥和颜色被清洗掉了一部分,现在的壁画颜色已经变淡了很多。所以很多壁画我们不再清洗,多做保护。壁画造型精美,身体妙曼,女性化的S形身体,却有个男性的胡子,体现了佛教壁画非男非女的特点。
右侧靠近佛台下方有两个残存的腿部,
一个有护腿的是外道婆罗门,一个穿着僧袍的迦叶。讲述的释迦牟尼涅槃时迦叶在外地说法,迦叶半路遇到婆罗门,婆罗门告诉他佛涅槃了,此时迦叶和他的弟子非常痛苦时的样子,33窟内容与此一致
(壁画总体分为三种颜色,红绿蓝。(黑色不属于彩色的一部分)。全部用矿物质颜料绘制,蓝色是一种矿石,叫青金石,绿色是绿松石,红色是赭石。除了赭石外,都非常坚硬,由于制作方法困难,当时的颜料非常贵重,几乎与黄金价值相媲美,绘画的造型生动,线条非常细腻流畅,在壁画的右上方绘制了一个房子的图案,这种房子是中原的有房顶建筑,在吐鲁番由于干旱少雨,基本上没有房顶的。)
33窟 型制与31窟一样,值得注意的是中间的壁画,这幅壁画所绘画的是一幅涅槃经变。壁画有两组人物,左边绘画的是天部护法神(梵天、帝释天以及四大天王),他们头上有一圈佛光,天部的右边是各国王子举哀图,他们服装各异,人种各不相同。体现了西域不同的民族风格。在上方两个绿色为娑罗树,娑罗树上的两个小孩子为树神。两棵树中间为佛光,顶部五个舍利塔。
右侧壁画为迦叶见婆罗门图,同31窟
内容相同。上部为弟子痛苦表情。壁画中有房屋图案,与中原房屋建筑相似,可见绘画的画师可能是中原人,也可能在中原居住了很长时间。
左侧下部为摩耶夫人像(释迦牟尼母亲)。
( 原本这里是有寺庙建筑的,后来毁于战火,只留下洞窟上部分用来插房梁的孔洞)
34窟
为长方形纵券顶洞窟,从切割痕迹可见壁画分为三层,说明这个洞窟是改建的。在门壁后方有回鹘供养人像。
35窟
早先为禅窟,僧人修禅的洞窟,内部小洞为修禅、养性的场所。后来由于高昌国国力衰弱,无法开凿大洞窟,所以将小洞堵上,绘上壁画,改建为礼佛窟,壁画内容被破坏,或为法华经内容。
39窟
这个窟是最昂贵的洞窟,中间为佛塔塔基,塔基左侧绘有比丘,洞窟正壁为塑绘结合的千叶莲花,正壁中间应该有个巨大的观音像,但是已经毁掉了.靠近正壁的地方绘有龙王供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