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乐三作画珍贵:在诗书画印中重逢诸乐三
诸乐三作画珍贵:在诗书画印中重逢诸乐三在首展开幕之际,让我们通过展览中的几件代表作,与诸乐三重逢。此次系列展是诸乐三作品的首次集中亮相。展览的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炘介绍道:这次系列纪念活动从2020年开始筹备,展览是在系统梳理了诸乐三的年谱以及诸多艺术研究基础上举办的,其中诸乐三的家属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纪念活动启动的同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推出诸乐三相关的系列图书共七本,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22年8月6日,“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艺术展”系列展首场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展。为纪念诸乐三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北京画院、安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此次系列纪念活动,系列展共分为北京、安吉、杭州三站。北京画院的这次展览也成为纪念诸乐三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发站。此次展览共汇集了诸乐三作品九十余件,从“诗文书画有真意——诗画”“山川灵秀集腕底——书法”“博雅通达求巧意——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玉涵
提到诸乐三,我们或许会想到诗书画印四全,会想到“浙美三老”,会想到篆刻教育事业,也或许会想到一位老实、低调、仁义的老先生。
1902年,诸乐三出生于浙江孝丰(今安吉)鹤鹿溪村,今年是这位老先生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诸乐三
2022年8月6日,“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艺术展”系列展首场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展。
为纪念诸乐三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北京画院、安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此次系列纪念活动,系列展共分为北京、安吉、杭州三站。北京画院的这次展览也成为纪念诸乐三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发站。
此次展览共汇集了诸乐三作品九十余件,从“诗文书画有真意——诗画”“山川灵秀集腕底——书法”“博雅通达求巧意——篆刻”“以艺为家桃李芬——教学”四个角度入手,全面回顾诸乐三的创作经历和艺术人生。
此次系列展是诸乐三作品的首次集中亮相。展览的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炘介绍道:这次系列纪念活动从2020年开始筹备,展览是在系统梳理了诸乐三的年谱以及诸多艺术研究基础上举办的,其中诸乐三的家属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纪念活动启动的同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推出诸乐三相关的系列图书共七本,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首展开幕之际,让我们通过展览中的几件代表作,与诸乐三重逢。
1956年作《紫藤》
师出吴门,诗书画印四全
1956年,诸乐三创作了这幅《紫藤》。画面中,紫藤蜿蜒盘郁、恣意生长,富有雅趣。他将书法的篆、隶、狂草融会贯通于画面之上,使得作品浑厚而灵动,雅丽而自然。紫藤是1956年前后诸乐三创作的重要主题,堪称一绝。
诸乐三的花鸟画十分耐看,粗看时或许会感到与吴昌硕的风格面貌接近,但细细研究会发现,诸乐三在深耕传统之中有自己的拓展。
1920年代,18岁的诸乐三首次随二哥诸闻韵到上海,因为诸吴两家为姻亲,二人就住在了姨公吴昌硕家,也是在那个时候,诸氏兄弟拜吴昌硕为师。
诸乐三原名“乐山”,“乐三”其名就是出自恩师的建议,源于孔夫子的“益者三乐”——“作人之乐、诗书画事之乐、篆刻之乐”。
入住吴府之后,诸乐三跟吴昌硕朝夕学艺达七年之久。七年之中,吴昌硕帮诸乐三改画、改图章、改诗赠诗,使得诸乐三在诗、书、画、印四个领域全面继承了缶翁的综合成就,更用其一生将吴派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吴昌硕曾叹:“乐三得我神韵。”
诸乐三由于深受吴昌硕影响,深谙以金石入画,与古为徒之道,同时又能吃透缶师精髓,另辟蹊径,开创新局。
他的绘画注重诗情画意,认为在绘画前要有诗意,而后生发画意,作品上多有题画诗,诗意与画境互为点化生发,相得益彰。而画面上浓墨的铺陈与艳丽色彩的渲染,以及突破传统文人画题材的选择,都成为诸乐三绘画中独树一帜的风格。
1958年作《白鸡红柿》
《白鸡红柿》是诸乐三探索题材创新的代表作品之一,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红蜻蜓停在了一株西红柿的叶子上,正在园中闲逛的白鸡扭头注意到了它,鲜活生动、野趣横生。
这类农村生活题材的构思,在大写意绘画中时十分少见的。山水野卉、果蔬鸟虫出现在花鸟画中,其构图和传统文人画的梅兰竹菊主题不一样,题材创新十分不易。
诸乐三出生于安吉县的小山村,又有过下乡的体验经历,于是在他笔下,棉花、玉米、红柿、稻穗这些中国画难以表现的题材都得到精彩的呈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评价诸乐三的题材创新时说道:“不仅以亲近自然民生的乡土物事拓展了花鸟画的意蕴与情致,更从平凡日常之物中兴发出一种清真古朴的人间情味。”
1961年诸乐三潘天寿吴茀之合作《东风颂》
三老同道,往来鸿儒之间
师良师,友益友。
1961年8月,“浙美三老”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在瓯江避暑,合作完成了这幅《东风颂》。款识处记下了三人的分工:“天寿石,茀之牡丹,乐三水仙并记。”
这样的作品对于三老来说并不罕见,画作留下了一段同道佳话,也记录着中国美术学院新生和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三老的绘画都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但是因为性情有别,三人创作风格各异。潘天寿“造险破险”,沉雄博大,更具有现代意识;吴茀之丰润刚健、婀娜多姿,堪称诗书画“三绝”;而诸乐三则深耕昌硕文化,得诗书画印“四全”。
早在1923年,诸乐三就在吴家与潘天寿相识,而真正与之合道共同打出一番天地,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战后国立艺专复员回杭,时任校长的潘天寿发函邀请诸乐三。1948年,诸乐三应聘上任,从此再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
“三老”友谊深厚,志同道合。作为潘天寿的左膀右臂,吴茀之和诸乐三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人山花分科教学、建立全国首个书法篆刻专业等方面,三人共同商议,共同实践。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教育思想高度一致,都注重传统功力的培养,并主张在传承中有所拓展。
在此之后,潘天寿陆续聘来顾坤伯、陆抑非、陆维钊、陆俨少、沙孟海等名师,名家齐聚,济济一堂。在“大师团”的带领下,浙美中国画教学渐成规模,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书画家、教育家。
1978年 攻关
教学篆刻,桃李遍及天下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攻关》的边款如是说。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艺术教育也是一场攻关。如上所述,“浙美三老”一同建设中国画的教学体系。其中,诸乐三对于篆刻的教学贡献特别大,他是将篆刻引入大学课堂,创建篆刻学的代表人物。
其实,从1922年任教于上海美专算起,诸乐三从教的时间足足超过一甲子。1922年,诸乐三到上海美专为诸闻韵代课,成为了这所学校最年轻的国画教师。他不爱讲话,上课时以当场挥毫、示范教学为主,受到学生好评。
后来他先后在新华美专、昌明艺专任教,直到1948年来到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过花鸟、书法篆刻、古文、画论、诗词题跋等多种课程。
诸乐三对现当代艺术院校篆刻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他参与起草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的教学大纲,让这门传统师徒相授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教学课堂得以实践。他还力求在书法教学中建立博雅兼通的学术体系,培养出具备会通与思辨能力的学子。
年近八十岁的高龄时,诸乐三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启了书法篆刻的研究生教育,为中国教育史开辟新的篇章。
在书法篆刻方面,刘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名家都受过他的熏陶和教育;而在绘画上,人山花的名家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王庆明、吴永良、吴山明、马其宽、徐家昌等都接受过他的教导。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9年作《桃花》 款识:万斛胭脂点染新,秾英灼灼擅芳春。东风披拂宜人意,何事仙源更问津。一九五九年清明后三日写于宝石山麓,希斋诸乐三并句。钤印:希斋日利(朱)、乐三之印(白)、既寿(朱)
“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鹿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这是吴昌硕曾赠给诸乐三的一首诗。
这里的“霜红”是指清代的傅山,他不但博通经史,善于书画,还精通于医术。以之作比正是因为,诸乐三除了艺术与教学,还是一名中医,曾入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行医问诊二十三年。
医艺相通,在诸乐三身上可以归结为一个“仁”字。于是,卢炘以“艺者仁心”概括了诸乐三为人、从艺的品格。
“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艺术展”首展将持续至9月18日;第二站将以“诸乐三与他的安吉朋友圈特展”为主题,计划于2022年10月在浙江省安吉县的诸乐三艺术馆(安吉县博物馆)开展。
而收官站将回到杭州,回到诸乐三从教三十余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此次系列纪念活动画上句号。
诸乐三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自幼酷爱传统艺术,后赴沪求学,师从吴昌硕。
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
诸乐三兼擅诗书画印,篆刻以秦汉古玺化出,参以古籀甲骨,自成雄浑朴茂之面貌。书法得力于钟繇、“二王”、倪瓒、黄道周诸家及汉魏名碑,行草书凝炼道劲,潇洒自如;篆书取法石鼓,兼收钟鼎、甲骨之意致,风格独特。花鸟画深得吴昌硕之神韵,于青藤、白阳、石涛、八大、任颐等亦皆有所撷取,用笔苍劲郁勃,设色古艳清新,熔诗书画印为一炉,继承和发展了吴派艺术。出版有《诸乐三书画篆刻集》等。
兰石牡丹白头竹叶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共绘
1958年 40×148cm 中国美术学院藏
款识:天寿画兰石,茀之补牡丹白头,乐三添竹并记。五八年处暑。
钤印:诸(朱)、乐三长寿(白)
瓦雀芭蕉 诸乐三 1947年
67.2×33.4cm 私人藏
款识:蕉叶一丛,舒展新绿。满檐晴风,瓦雀相逐。丁亥新春客菰城,诸乐三。
钤印:乐三小玺(白)、勇于不敢(朱)
棉花 诸乐三 1974年
141×40.5cm 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藏
款识:花开吉贝白茸茸,闪烁银光耀碧空。老笔纷披无俗虑,牡丹不画画棉丛。一九七三年岁次,癸丑之秋写罢并题二十六字于杭州南郊,诸乐三时年七十又二。
钤印:诸乐三印(白)
篆书登钓台 诸乐三 1961年 134×33cm
款识:登钓台。辛丑岁杪,诸乐三录旧作。
钤印:希斋(朱)、乐三大利(白)
私人藏
喜延自有七言联 诸乐三 1978年
136.1×33.4cm×2私人藏
释文:喜延明月长登户,自有春风为扫门。款识:集殷甲骨文字,时戊午秋九月望日。七十七叟诸乐三书。
钤印:诸乐三印(白)、希斋(朱)
浙江美院 诸乐三 1972年
2.2cm×1.6cm 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
印文:浙江美院
边款:一九七二年四月,乐三。
百花齐放 诸乐三 1960年
3.7cm×3.7cm 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藏
印文:百花齐放
边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文艺者当守此二语。乐刻,庚子年立秋后三日。
篆刻蒭言 诸乐三 1923年
25.8cm×16.3cm 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
黄宾虹序诸乐三《篆刻蒭言》 黄宾虹
1948年 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
释文:自元代吾邱衍撰《三十五举》,续谈篆刻诸法者,不乏其人。至前清道光间,金石学盛,潍县陈簠斋作《印举》,千玺万印,系之考释,惜未卒篇,近多散佚。今当古物出土,玺印尤夥,乐三先生将由此编而扩充之,幸甚。戊子八十五叟宾虹。
潘天寿致诸乐三信札 潘天寿 1939年 私人藏
内容:“乐三吾兄阁下:
得书悉起居胜常,欣快无似。弟西上,期约在本月半后,惟无同伴,殊寂寞耳。兄天才超越,兼以各项基础渊深,一着手即能超人一等,近日从事山水,亦定能获心得于不落凡近之处。弟又何敢有贡献也。(前兄所临吴伯滔纪游画册,实可取材。)(茀之有信,仍住永安未回浦,其通信处为福建永安下岭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弟此次极盼兄同行,一可免路上寂寞;二则到校后对弟学问方面有极大之促进;三对艺校中画系于弟多一联手,而兄终不肯远移文旌,实弟无福缘也。然否?耑覆即颂春祺。弟寿顿首三月五日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