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字最早的意思:汉字溯源鬼
鬼字最早的意思:汉字溯源鬼如今的“鬼”字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人不人,鬼不鬼”其实是形容一个人像怪物一样难看,可怖的样子。因而人们有时在骂人的时候,也会带一个“鬼”字了。比如让人讨厌的熊孩子叫做“小鬼”,让人讨厌的人叫做“讨厌鬼”,气量狭小的人叫做“小气鬼”,胆小如鼠的人叫做“胆小鬼”等等。鬼方族士兵在打仗时,往往都会戴着宽大的面具,上面刻画着一副副狰狞的人脸。而他们戴着面具一边跳着奇怪的舞步,一边怒吼着发起进攻的画面,给了商朝士兵们极大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压力。虽然战争最后以商朝的胜利告终,但是每每想起这些画面,商朝人还是不寒而栗。甲骨文“鬼”字 后来在甲骨文里,商朝人便把鬼方族的“鬼”字,画成了一个头大身小,面目狰狞的怪物形象。又经过许多代古人们的口口相传和神化,“鬼”字就渐渐地被人们用来形容面目狰狞可怖的怪物了。例如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的著作《九歌·山鬼》里的主人公山鬼就是山中的精怪,而不是山中的幽灵。
现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鬼”这个让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的汉字。在迷信的人眼里,鬼是指人死后化为的幽灵,往往因为仇恨或是未了的心愿而逗留人间。因此也有诸如“恶鬼索命”、“人鬼情未了”之类的传说存在。
但是,如果大家仔细想想,我们平常形容一个人蓬头垢面,精神萎靡时,是不是也会用到“人不人,鬼不鬼”这句俗语呢?而这里的“鬼”是指这个人像死了的幽灵一样,还是另有它意呢?这恐怕就要从“鬼”这个字的源头说起了……
据传闻所言,“鬼”字来源于商周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原始部族,名叫鬼方。鬼方和商朝当时都是在对外扩张的阶段,双方相遇时难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果然在商王武丁在位时,双方发生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大战。
鬼方族士兵
鬼方族士兵在打仗时,往往都会戴着宽大的面具,上面刻画着一副副狰狞的人脸。而他们戴着面具一边跳着奇怪的舞步,一边怒吼着发起进攻的画面,给了商朝士兵们极大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压力。虽然战争最后以商朝的胜利告终,但是每每想起这些画面,商朝人还是不寒而栗。
甲骨文“鬼”字
后来在甲骨文里,商朝人便把鬼方族的“鬼”字,画成了一个头大身小,面目狰狞的怪物形象。又经过许多代古人们的口口相传和神化,“鬼”字就渐渐地被人们用来形容面目狰狞可怖的怪物了。例如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的著作《九歌·山鬼》里的主人公山鬼就是山中的精怪,而不是山中的幽灵。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人不人,鬼不鬼”其实是形容一个人像怪物一样难看,可怖的样子。因而人们有时在骂人的时候,也会带一个“鬼”字了。比如让人讨厌的熊孩子叫做“小鬼”,让人讨厌的人叫做“讨厌鬼”,气量狭小的人叫做“小气鬼”,胆小如鼠的人叫做“胆小鬼”等等。
如今的“鬼”字
相信大家在看完“鬼”字原本的意思之后,也和笔者一样忍不住好奇,“鬼”被用来代指人死后的幽灵的典故又是怎么来的呢?在经过查找之后,笔者选用了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鬼,归也”,人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死亡就是“人归”,而“归”和“鬼”同音,所以人死后的幽灵就是鬼了。而这个说法,最早是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礼记》的编成时间为西汉后期,正巧也是佛教传入我国的时期,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受佛教的轮回观念所影响的结果。
最后的最后,笔者的脑洞又开了起来:世人之所以害怕人死后的幽灵,是不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把鬼的两种意思结合起来了呢?欢迎各位读者朋友在评论区探讨自己的想法哦!(新人的第一篇文章!有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共同学习进步哦![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