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是一种悲哀:我们正在选择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一种悲哀:我们正在选择娱乐至死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拿起手机,准备看某些内容前,就已经有预感,或想哭想笑或难受愉悦。然后屏幕里出现的内容果真没让你失望,于是你不知不觉就熬了个夜,第二天世界一片暗淡。在娱乐的时代,媒介强大的力量,将人们的注意力驯化成一种惯性,一切都变得可有可无,一切都变成了条件反射。而可怕的是,人们却察觉不到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就拿讲故事来说,从戏剧到电视剧、从电视剧到电影、从电影到短视频、从短视频到微视频,知识在碎片化,娱乐也在碎片化。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个瞬间,一个瞬间之后是另一个瞬间,每一个都很好看,每一个都看似完整却不完整,你或许永远也看不到故事的结尾。当有一天你幡然醒悟,需要集中注意力时,你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变得困难重重。这时候,不是让你集中注意力的东西有多无聊,而是你负责集中注意力的大脑有多无能。所以,在这个时代,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注意力也许会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正在选择“娱乐至死”。这次,不再是停留在我们对生活的反思与警醒,而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娱乐至死”。
这个时代,什么最值钱?——黄金?珠宝首饰?又或者钱本身?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注意力”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值钱的东西!数以万计的互联网公司、影视公司、娱乐公司以及各种自媒体,他们都指着你的注意力而活。你的一个关注、一个点赞、一份票房,他们都费尽心机地争取,所谓流量不就是你的注意力么?
以前的商人看黄历,是为谋个黄道吉日,求个吉利。今天的商人看黄历,是想看还有哪天能包装成购物节。先是用各种概念、噱头锁住我们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各种理财手段促进我们完成消费,最后通过社交媒体,我们的消费又为我们带来了注意力,并驱使着我们的下一次消费。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在细心地照顾着你的注意力,同时,所有人也都得到了他该有的那一份。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立闭塞、没有连续性但却其乐无穷的个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吸引你的注意,然后又很快消失。你的注意力应接不暇,但并不感到疲劳,而更像是在躲猫猫,其乐无穷,让你欲罢不能。
就拿讲故事来说,从戏剧到电视剧、从电视剧到电影、从电影到短视频、从短视频到微视频,知识在碎片化,娱乐也在碎片化。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个瞬间,一个瞬间之后是另一个瞬间,每一个都很好看,每一个都看似完整却不完整,你或许永远也看不到故事的结尾。
当有一天你幡然醒悟,需要集中注意力时,你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变得困难重重。这时候,不是让你集中注意力的东西有多无聊,而是你负责集中注意力的大脑有多无能。
所以,在这个时代,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注意力也许会超过财富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资源。我们有必要对它细心呵护,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配置我们的注意力,而不是在无限的时间里任由注意力消散,用毫无价值换取毫无价值,换句话说就是,选择“娱乐至死”。
在娱乐的时代,媒介强大的力量,将人们的注意力驯化成一种惯性,一切都变得可有可无,一切都变成了条件反射。而可怕的是,人们却察觉不到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拿起手机,准备看某些内容前,就已经有预感,或想哭想笑或难受愉悦。然后屏幕里出现的内容果真没让你失望,于是你不知不觉就熬了个夜,第二天世界一片暗淡。
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拿起移动设备,屏幕自动显示一个“笑脸”我们便跟着笑;滑动屏幕出现了一个“哭脸”,我们便跟着哭;视角拉大,就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做着不同的表情,或哭、或笑......交织组合,想想都不寒而栗。
因此,当我们把娱乐作为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我们注意力丧失的过程,这才是最可怕的,更接近于死亡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娱乐,正以各种手段让我们加速拥抱ADHD综合征。
所谓ADHD综合征,中文名叫注意力缺陷症,俗称多动症,它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在孩子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和较低的自尊水平;在成年人身上,主要表现为情绪控制能力弱,经常做防御性的夸大描述,社交能力低下,无法维持一份长期的工作;在老年人身上,主要表现为脑损伤和阿兹海默症。
对于上面的描述,请对照你自己,你是否在某个时刻已经中招ADHD综合征呢?又或者你已经有经常的显现了呢?
当然,以上言论不免有危言耸听之嫌,即便是娱乐真的有毒,抛开计量谈毒性的做法,是比较欠妥的。这里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娱乐好比毒药,注意力好比计量,是否会因为“娱乐至死”,我们需要细心呵护我们的注意力,对学习、工作、生活多一些思考,不要娱乐到被剥夺的状态,不要让屏幕来掌控你的喜怒哀乐,否则你到死,也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