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电子课本: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电子课本: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记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写道:“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读韩愈《进学解》读出脱口秀的感觉,自嘲自解,《祭鳄鱼文》自己跟自己开玩笑似的。《马说》漫画式的风格。韩愈有侠义心肠,谆谆教导后进,为李贺仗义执言。还有不少送别别人的文章。 柳宗元被贬后心境凄冷,独钓寒江雪那种冷,孤独失意冷静想不通的冷,游记里也少见喜悦,多是冷清,虽然身边有同行的人,也是落寞。然和刘禹锡换被贬地,还有就地方为奴的人,显出侠义心肠。

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韩愈多幽默,柳宗元记游多郁结,欧阳修稳重有豪气,王安石奇崛多政论,苏轼自然多游记,苏洵思路奇僻,苏辙为生计困,曾巩平正。

唐诗中李白放逸,杜甫沉吟,王维枯寂,刘禹锡乐观,李贺辛苦,还有常说的郊寒岛瘦等等。

读韩愈《进学解》读出脱口秀的感觉,自嘲自解,《祭鳄鱼文》自己跟自己开玩笑似的。《马说》漫画式的风格。韩愈有侠义心肠,谆谆教导后进,为李贺仗义执言。还有不少送别别人的文章。

柳宗元被贬后心境凄冷,独钓寒江雪那种冷,孤独失意冷静想不通的冷,游记里也少见喜悦,多是冷清,虽然身边有同行的人,也是落寞。然和刘禹锡换被贬地,还有就地方为奴的人,显出侠义心肠。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电子课本: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记(1)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写道:“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人有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欧阳修在《送杨寘序里》说到他以前忧伤劳累,后来学了琴,忘记疾病。疾病从忧虑而生,音乐能抚平心里不平。心平气和了,感觉不和顺的也就和顺了,也就自然忘记疾病了。写这篇送行的文章,是想到朋友“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于是劝友人学个琴,弹琴自我调适,“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欧阳修在《非非堂记》里有一句,“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心静则不被外界扰乱,心静则智慧见识明晰。

在《梅圣俞诗集序》里,他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他认为诗人少达多穷,不是诗困人,而是先困才写的好。

以达换诗,换不?不光诗人,文人也多是这样吧。大概文人多感受敏锐,更易感受悲欢离合,或者说对于情绪的感知或者耐受度比较低,悲点比较低。加上文人多有傲气,因有知识而有傲气,多觉得自身怀才不遇,而人有傲气自然拒人千里外,落落寡合不见容于人,或不屑于人,也就多有挫折,多挫折又加重不遇的感受,再加上人事不如意本身就常八九,以至于不平,不平则或内郁或外狂。惜乎!多有知识,多有烦恼,文而为人,非人生而为文!文亦是身外物,何苦以文扰己身。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电子课本: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记(2)

想到张良、诸葛亮,二人都好思考,张良最后辟谷,诸葛亮重病,大概二人都有胃病,思考问题过多伤脾。有没有中医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写本历史人物医病故事。

被贬之后的柳宗元想来也是郁郁寡欢,和前人屈原、贾谊、阮籍等等类似,只是阮籍有酒,屈原寻短见,贾谊抑郁断肠吧,寿命都不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韩愈有其真无马耶之辞?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及贾谊,“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说贾谊不善处穷,志大量小,才余识缺。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类比说就是:吃馒头喝凉水住城中村,人也不堪忍受,颜回却不改其乐。大概是他无求于人、无求于物吧,包括希望别人理解自己。

有人会说颜回躺平吗?现代人可能会这样说,他的志向却在道德学问吧,这个意义上他应该不是躺平,而是舍弃物质干扰,专心在道上卷吧?可惜他也短寿,大概是营养跟不上吧,这只是个人胡乱揣测,不足为训。为道谋和为稻梁谋不一定要对立吧,有人以为谋道,稻梁亦在其中也。

观苏轼游记文,有洒脱之气,一身郁结在自然面前消解,文中自有天真自然。据说有个小故事,说苏轼摸着自己肚子问身边人,里边有什么?有客说满腹才华,苏轼笑着摇头,有人说是满腹牢骚,苏轼笑着点头。

苏轼有诗说,“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能写文章是小技,杜甫也有言“”文章一小技 于道未为尊”;富贵里有危机,李斯临刑前对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和早年看见不同处境的老鼠后追逐富贵的心形成鲜明对比。

苏轼一生坎坷,但其文多洒脱爽朗,

《定风波》似是他达观心态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到苏轼《上梅直讲书》中“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一句,眼前一亮记下这句。

他的兄弟苏辙在面对环境时也同欧阳修一样,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欧阳修听到风声有很多感慨,童子没啥反应,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写到一阵风吹来,楚王迎风称快,普通百姓感到忧愁,感受不同是因境遇不同,一个人内心坦荡怡然自得,到哪都快乐。

范仲淹有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之句,不被外界干扰,外界环境好就喜,反之则悲,这是内心被外物牵扰,受制于环境。

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顺境逆境交替出现,让人查不出日后的事。风雨中有安稳,风雨飘摇中,心里有方向,在世有苦难,内心有平安,不亦乐乎?

省思虑,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在幽谷中积蓄力量,等候柳暗花明。

曾巩在《菜园院佛殿记》里对比了佛家和儒家,反省儒家当时不盛行的原因,惭愧儒家不兴盛。“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

反观我辈道之不兴,何也?

读书之余,思绪散杂,一孔之见,记以自得,不足为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