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指数,生活在高邮是怎样一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指数,生活在高邮是怎样一种潘建奇表示,通过做靓“好事成双”文旅新名片,高邮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以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最美“后花园”为目标,让高邮成为更多外来旅行者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近年来高邮以“十里长街”为载体,实施南门大街业态调整,盂城东市二期、王氏纪念馆扩容,东大街东段业态景观提升,汪曾祺纪念馆新建,文游台核心区景观提升及东南角扩容改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先后完成了龙虬庄、南关坝、平津堰遗址保护与展陈工程,使人们在一片片青砖黛瓦中再次领略到了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通过“现代IP 传统文化”的模式,成功激活了古城的时代基因。 “我们要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通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带动力。”高邮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赵锦章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高邮做足大运河、明清运河故道、镇国寺塔、平津堰、高邮湖、石
7月5日,高邮博物馆里,来自徐州的画家邓永广驻足在一幅幅画作面前赞不绝口。“一年更比一年强。”面对记者,他竖起大拇指。当天,第二届“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在高邮开幕。此前,组委会收到了全国6063件投稿作品,刷新了中国美协举办同类展览投稿量的记录。作为一个县级市,举办这样一场全国性美展极为罕见,但中国美协却给予了连办五届的“通行证”,并提出将美展打造成立足地方、放眼全国、突出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高邮是江苏3家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多姿多彩、文人才子辈出,文化是高邮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高邮市委书记勾凤诚表示,这几年,高邮加强文化建设,守正创新,对外彰显文化高邮品牌,对内持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凝聚特色文化来培育和影响高邮人,让老百姓得到文化滋养,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加码”,营造出直抵内心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守正创新,打造特色文化“新高地”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两届全国美展的举办,一大批反映高邮发展新貌、人文风情的佳作走向全国,让高邮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有力提升。”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建奇告诉记者,第一届展览,作品巡展走进了山东、安徽和本省10个城市,获得了所到城市市民和艺术家们的高度赞扬,既将高邮的驿路风情、运河文化在全国展示,也是借文化推介旅游发展的全新尝试。第二届展览将继续在全国巡展,以运河为起点,以驿站为通道,每到一处,就办成一次艺术交流和互动活动,通过一次次高邮形象的展示,把全国文化和旅游的关注点聚焦到高邮,把高邮推向全国。
打开高邮文化活动年度菜单,像“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这样高水准的“特色菜”还不在少数。“云南腹心,多彩峨山,这里是云南腹心之地高山高原耸峙……”去年11月,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个民族的优秀民歌手齐聚高邮,为邮城百姓带来了一场具有浓郁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的民歌盛会。今年,又一场全国性的民歌大赛已在酝酿之中。 一场场高水准的文化盛会,让当代的高邮正在成为特色文化的“新高地”。潘建奇告诉记者,除了已经坚持多年的中国邮文化节、高邮文化艺术节等传统的地方文化活动,这几年,高邮更是引导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新创民歌《邮城家书》、方言广播剧《受戒》、大型新编古装扬剧《扳倒饮》、长篇小说《母亲望着我》等优秀作品接连问世。
“好事成双”,城市IP激活文旅融合基因
日本熊本县依靠独特IP“熊本熊”的故事,创造了每年超过30亿元的经济效益;中国台湾的客家桐花祭,更是以“客家”文化为根,用“一朵桐花”打造了百亿财富的传奇。2018年7月,高邮“好事成双”城市IP横空而出,推出了以“好事成双”为主题的一系列全新旅游创意策划,创新高邮的城市文旅新玩法。 “高邮不仅拥有两座驿站、两座古塔、两条运河、南北两条古街,还盛产双黄鸭蛋。”勾凤诚表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双数情有独钟,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此次推出的“好事成双在高邮”,对于打造区域文创新品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高邮发展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近年来高邮以“十里长街”为载体,实施南门大街业态调整,盂城东市二期、王氏纪念馆扩容,东大街东段业态景观提升,汪曾祺纪念馆新建,文游台核心区景观提升及东南角扩容改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先后完成了龙虬庄、南关坝、平津堰遗址保护与展陈工程,使人们在一片片青砖黛瓦中再次领略到了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通过“现代IP 传统文化”的模式,成功激活了古城的时代基因。 “我们要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通过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带动力。”高邮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赵锦章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高邮做足大运河、明清运河故道、镇国寺塔、平津堰、高邮湖、石工头避风港“六位一体”的文章,打造以水工文化为重点的遗产项目展示群落。举办了湖上花海旅游节、环高邮湖自行车赛、高邮湖大闸蟹旅游美食节等节庆赛事,让大运河高邮段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浪漫,让文化的基因为高邮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强的“引力场”。
潘建奇表示,通过做靓“好事成双”文旅新名片,高邮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以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最美“后花园”为目标,让高邮成为更多外来旅行者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惠民,城市有“气质”生活有“品质”
在高邮市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附近的城市书房里,退休老人李兆民正一边品茶一边品读着手中的书籍。“我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平时就喜欢看看书,过去图书馆离家太远,借起书来很不方便,如今有了城市书房可真是解了我的‘心头结’。”李兆民介绍。城市书房优雅的读书环境、齐全的书籍种类,让喜爱读书的李兆民喜出望外,现在每天下午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准时在城市书房打卡。
李兆民钟爱的城市书房只是高邮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邮市政府不断加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城市书房、市河书场、城市东部文体中心等一系列文化场馆,赢得了市民一片赞誉。尤其是市河书场的建设,让不少邮城百姓特别是老城区市民从此有了一个听戏曲、看演出的好场所。“我们老一代的高邮人,就爱听个戏,以前总没有个合适的地方,现在可好了,市河书场成了听戏的好去处。”许多高邮老戏迷表示。 除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布局,高邮还对乡镇文化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更加注重文化阵地的功能发挥、科学管理和体系的上下贯通、有效运行等细节。
在卸甲镇文体公园剧场,居民们正在排练一种音乐快板的新表演形式。“以前我们只是跟着音乐随便跳一跳,近年来政府派了专业的老师给我们做编排和指导,文化活动更加精彩了。”而这些居民口中的“老师”,其实就是通过和扬州艺术学校合作培养出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他们将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带入了基层,打通了高邮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让文化遗产“动起来”,让广大市民“乐起来”,让高邮这座城市“文起来”,如今,行走在秦邮大地,处处能感受到高质量文化供给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这座城市的百姓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新华日报记者 李 源 见习记者 赵 越 通讯员 张冠卿 供图 王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