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萧子升千里游学:毛泽东萧子升千里游学
毛泽东萧子升千里游学:毛泽东萧子升千里游学这一切还得从毛泽东邀请好友萧子升一同游学开始说起。毛泽东与萧子升(影视剧照)奇妙的是,在这次游学期间,毛泽东虽身无分文,却没有饿着、更没有路露街头,反而吃得很饱、睡得很香、玩得很开心,收获颇丰。在总结这次游学的收获时,毛泽东说:“这次游学,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知道了困难不是不可战胜的,我的目的完全达到咯!”有人不禁想问,毛泽东这次“游学”途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身无分文游学千里,吃得饱、睡得香,玩得嗨,还收获颇丰,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另外,萧子升在这次游学过程中,埋下了与毛泽东分道扬镳的种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917年,夏天,晴空万里、烈日当头。
学校放暑假了,老师同学纷纷离校回家,毛泽东也回了一趟韶山冲看望家人,但这次他很快就回到了长沙,作出了一个“游学”的决定。
历时一个多月的“游学”,足迹遍及长沙、宁乡、益阳、安化和沅江5个县城,行程达到900多里。
这次“游学”,毛泽东轻装上阵,有意识地不带一分钱,既没有明确的、既定的行进路线,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到处流浪。
奇妙的是,在这次游学期间,毛泽东虽身无分文,却没有饿着、更没有路露街头,反而吃得很饱、睡得很香、玩得很开心,收获颇丰。
在总结这次游学的收获时,毛泽东说:“这次游学,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知道了困难不是不可战胜的,我的目的完全达到咯!”
有人不禁想问,毛泽东这次“游学”途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身无分文游学千里,吃得饱、睡得香,玩得嗨,还收获颇丰,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另外,萧子升在这次游学过程中,埋下了与毛泽东分道扬镳的种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毛泽东与萧子升(影视剧照)
这一切还得从毛泽东邀请好友萧子升一同游学开始说起。
毛泽东给这种“游学”的旧形式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内容1917年7月,一个晴朗的清晨,23岁的毛泽东来到楚怡学校,邀请在这里教书的好友萧子升,他们约定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一起到农村去做调查。
当时,毛泽东“轻装上阵”,身穿一件白色旧上衣,随身携带一把旧雨伞,背着一个布包,布包里装了一套换洗的衣服、毛巾,以及“文房四宝”毛笔、墨盒、笔记本等。
就这样,他和萧子升从楚怡出发,经湘江,而后换上草鞋,向着宁乡进发。
这次“长途旅游”,他们约定不带一文钱,而采取“游学”的方式。
“游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原意是指旧社会的一些读书人,用以寻师求学的一种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潦倒落魄的文人,没有生计,又不愿意自食其力从事劳动。
于是就以“游学”为名,四处流浪,靠着给人家写字、做对联勉强糊口,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乞讨行为。
不同的是,毛泽东给这种“游学”的旧形式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内容,运用它来做农村调查,既有意义,又很有新意。
一路上遇到学校、饭馆、寺庙等,他们就拿出“文房四宝”挥笔写一副对联给人家送去。一般会得到人家奖赏的几个钱,就用来作为路费。
萧子升爱面子,清高,只写对联,但从来不送;他有理想、有抱负,但信念不坚定,我想,这就是后来毛泽东与他分道扬镳的原因,这是后话,我们有空再探讨。
这时候,毛泽东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员,深入调查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入乡随俗,从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
巧遇好友,却因得知农民疾苦而愤怒了7月的乡村,烈日当头、骄阳似火。
毛泽东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田野风光尽收眼底,微风拂面使他心情舒畅,动力十足。
他每到一个村庄,就与贫苦农民拉家常,或是撸起袖子跟他们一起劳动。
开始时,老农们都觉得很奇怪:看他的装束打扮不像是本地人;观其的举止谈吐,又不似那些旧日的“游学”先生。所以有些顾虑,不怎么相信他。
但是,毛泽东也是农家人出身,他知道老百姓最能听懂什么样的语言,在沟通上没有一丁点障碍;他那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关心体贴农民疾苦的真挚感情,很快就取得了老农们的信赖。
所以,老农们对这两个远道而来的小伙子特别喜爱,不仅留他们在家吃饭,还留他们在家住宿;漫漫长夜,老农打开多年压抑着的心扉,向他们俩诉说苦楚和不公。
一天,毛泽东与萧子升来到了宁乡杓子冲,这里刚好有一位同学,他就是后来的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何叔衡的热情款待。
经何叔衡介绍,毛泽东来到了一个老农的家里。
何叔衡
深夜,煤油灯下,他与那位老农促膝长谈。从老农那里得知,他心情忧郁、苦闷,他作佃田,交的“三七租”,没日没夜的卖苦力,谷子丰收时,七成交给了东家,自己终年劳累,换来的粮食都填不饱肚子。
毛泽东听了老农的这些诉说,极其愤怒,他面容深沉、目光如炬,充满着对农民的无线同情和对地主老财的极大愤慨。
毛泽东拒绝馈赠,发誓再也不进朋友家门,为何?之后,毛泽东来到宋家潭,在一所茅草屋里,同一位老农和另一位青年小伙谈话。
在这里,毛泽东得知这两个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是当地苦大仇深的两户佃农。
毛泽东跟这两个老农谈得很深入,从日常生活聊到所受的痛苦,从普通人聊到地主老财,从过去聊到现在和以后:你们种了多少田?帮谁种田?每年收成多少?每年交多少租?家里还有什么人?生活过得下去吗?地主老财如何对待老百姓?等等。
毛泽东问得很细,每句话每个字都问到了农民的心窝里。
后来,这两个农民先后吐露了自己家的深重苦难,以及地主老财的无情、歹毒,一一回答了毛泽东提到的问题。
毛泽东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谈,深知劳苦大众生活的真实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得到了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感应认识。
毛泽东与萧子升在何叔衡家里住了两个晚上之后,又继续上路了。离开之前,何叔衡得知他们身无分文好意送些钱物当做路费,但他们拒绝了,坚持不要。
毛泽东说:“此次游学,我们约定不带一文钱的,要是接受了你的馈赠,那岂不是失去意义了吗?”
此后,毛泽东决定后面的路程不再去拜访朋友和同学,因为不愿意再受到像何家那样特殊的、嘉宾式的待遇。在毛泽东看来,越是艰巨的环境,就越能够磨练意志,铸就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与方丈谈经论道离开何叔衡家后,毛泽东与萧子升向着沩山方向走去。
夜幕降临,途径一座无名山,刚好看到山坡上有一棵老松树,他们俩就在树下睡了一觉,睡醒之后,迎着微弱的阳光起来又出发。
走了不久,看到路旁有一户人家,在家的是一位老者,他们就主动与老者打招呼,得到允许后进屋跟老者闲聊。
在一问一答当中,他们得知老者姓王,曾经在县衙里当差。老者瞅着他们俩的衣着打扮,以为他们是乞讨要饭的,就问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出来当乞丐?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一是想游玩,二是看看农村的情况,我们没有钱,只好游学咯!”
老者说:“要饭的人并不坏,只有当官的最坏、最狠、最不正直,我在衙门里当差时看到,谁想打赢官司,就得给县官送钱,谁给的钱多,谁就赢了。”
讲着讲着,老者用一句话道出了当时的世道:县衙大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毛泽东认真的听老者说,越听越气愤:“这是什么世道,简直没有道理嘛!”
老人的话,让青年毛泽东对衙门官吏产生了狠,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人民的爱;而对人民的爱,更加深了他对官吏的仇恨。
爱与狠交织在一起,激荡着他的胸膛,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跟老者分别后,一路上他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衙门官吏的“坏”、人民的无奈与疾苦。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不久,他们走到了沩山脚下,沩山曾经是佛教史上的名山,山上有个大佛寺,有很多的和尚。毛泽东想了解一下佛教和佛教徒的生活,于是决定上山一探究竟。
在佛寺里,没有想到那个方丈还是个有学识的人,毛泽东与他谈经论道了一番,还讲到了老子和庄子的经典。
踏平坎坷,上大道。
接着,他们不顾酷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了安化。
在安化,他们参观了紫云山、孔庙、东华阁、培英堂、北宝塔等名胜古迹,还在宝塔上挥毫泼墨留下了几句话:洢水拖兰、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沙滩是床,天空是帐,月亮是灯,还有星星做伴,悄然入睡游学途中,毛泽东与萧子升克服了各种困难。
口渴了,就喝几口路边的凉水;走累了,就躺在树下睡上一觉;燥热难耐了,就跳到河里洗澡;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就干脆野外露宿。
有一回,他们沿着一条大河走去,河很宽,但水很小。夜幕降临,皓月当空,他们沿着河边走,惬意无比。这一晚,他们决定在这里睡上一觉。
大自然给这个夜晚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毛泽东风趣幽默地说:“沙滩是床,天空是帐,月亮是灯,还有星星做伴,这棵老树就是我们的衣柜。”
说完,就顺手将布包、雨伞挂在树上。没有枕头,就找来两块石头,一半埋在沙土里。
就这样,他们仰望星空,欣赏着夏夜的自然风光,聆听者大自然的气息,畅谈着人生的理想,悄然入睡。
那个时候,毛泽东就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学校,社会实践就是在学习,很多的疑惑在社会实践中都能找到答案。
越挫越勇,越是艰难就越要迎难而上,就越能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正是这种求知欲,成为他一路走来,不断向前的动力。
接着,毛泽东又调查了沅江和益阳两个地方的情况。在沅江时,巧遇湖区水涨,道路被淹,无法继续前进了,而此时,假期即将过去,他们就乘船返回了长沙。
毛主席是一本书,一本好书,我每天都在读,他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断前进历时一个多月的游学,足迹遍及长沙、宁乡、益阳、安化和沅江5个县城,行程达到900多里。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每天都能接触到一些新问题,获得一些新知识。
在回来的路上,毛泽东总结这次的收获,深有体会的说:这次游学,使我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知识,对农村的特点、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我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让我知道了困难不是不可以战胜的。
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通过游学,准确地说,应该是调查,毛泽东进一步熟悉了社会、了解了农民。他深深地感到:
今日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而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
在他看来,应该用真理去教育群众,“变换全国之思想”,以便改造社会。
因此,毛泽东在继续关心农民问题的同时,总是寻找机会接触工人群众,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疾苦和期盼,想方设法唤醒他们,启发他们的觉悟!
毛主席后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
毛主席后来参加革命,带领全国人民推倒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梦想成为现实。
毛主席是一本书,一本好书,我每天都在读,他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断前进。
谨以此文,深情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