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打赢种业翻身仗的行动计划:半月谈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

打赢种业翻身仗的行动计划:半月谈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随着科研力量发展 我国种业的创新主体也不断丰富。当前 科研院所及高校成为我国种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育成了90%以上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推动了我国实现7至8次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随着市场壮大 种企成为种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 我国上市种子企业50多家 市值超千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达到200多家 比5年前增加2倍多。种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科技支撑能力日益强大。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成果》显示 从专利竞争力来看 我国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和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领域专利申请国。我国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率先开展了种质资源的表型与基因型规模化精准鉴定研究 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蔬菜基因组研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自主研发出主要畜禽育种“芯片”。这是中国科

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

(上篇)攻关农业“中国芯”

半月谈记者 谢樱 阮周围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种源层面存在进口依赖和技术依附 产品层面竞争力不足 导致农产品进口持续扩大。种业创新“卡脖子”问题持续威胁我国种源安全 应进一步激活种业创新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打赢种业翻身仗。

打赢种业翻身仗的行动计划:半月谈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1)

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内的种子博物馆展示的植物离体材料

我国种业创新力量不断壮大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 近10年来 我国已审定、登记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3.9万个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 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成效显著 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 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 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保持国际领先。我国粮食实现“十七连丰” 超过世界人均400公斤的安全线 基本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

种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科技支撑能力日益强大。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成果》显示 从专利竞争力来看 我国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和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领域专利申请国。我国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率先开展了种质资源的表型与基因型规模化精准鉴定研究 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蔬菜基因组研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自主研发出主要畜禽育种“芯片”。

随着科研力量发展 我国种业的创新主体也不断丰富。当前 科研院所及高校成为我国种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育成了90%以上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推动了我国实现7至8次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随着市场壮大 种企成为种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 我国上市种子企业50多家 市值超千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达到200多家 比5年前增加2倍多。

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

尽管我国种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种业创新和农业生产仍存在“两张皮”现象 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原始创新和品种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与基础研究脱节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种业发展。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 我国品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在优质水稻、小麦、蔬菜、畜禽以及高产大豆、玉米缺乏。我国部分高端蔬菜与畜禽种源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如青花菜、胡萝卜、菠菜、洋葱等高端蔬菜对国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 白羽肉鸡全部依赖进口。

预计到2030年 我国对粮食、蔬菜、畜禽等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50% 迫切需要从种源上突破 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

我国是种业大国 但不是种业强国。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梅梅认为 由于对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程度不够 部分品种种源缺乏优异基因 导致可利用的种质资源仍相对匮乏 进而限制我国种源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 关键育种技术创新不足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与应用 但是与国外普遍存在差距 形成技术瓶颈。而且 我国种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品种市场份额低 尚未形成健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同质竞争激烈 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兰勇认为 当前种业产业链国际布局不完善。国际种业巨头已在全球拥有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 而我国部分企业虽通过种子进口、海外并购等方式开展了国际化行动 但规模较小 海外产业链条不完备 运行机制不完善。与此同时,种业国际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少、质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管齐下给种业补“芯”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 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持续推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需要有关部门大力配合 突出创新开放发展 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合力打赢种业翻身仗。

——加大中央财政稳定投入力度 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应将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创新挖掘利用等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商业育种项目试点。同时 打破五年计划式的政府资金投入模式 建立长效资助机制 维持种业科技创新发展项目资金的稳定来源。

——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搭建种业科研创新平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 瞄准分子育种、生物育种等高精尖领域 围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选择以及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 部署实施一批育种重大项目 形成创新链条合力。针对四大粮食作物、主要蔬菜作物、主要畜禽品种建立基于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的科学中心 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资源集中起来 加强育种上中下游的紧密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

——强化企业创新政策扶持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在创新链下游 依托优势领军企业 打造国家育种产业化基地。强化领军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 加强资本市场对种业大企业的帮扶 促进种业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的开放、共享与集聚。加大对种业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 缓解资源、环境对国内农业发展的约束 推动种业企业参与国际种业市场竞争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下篇)别让菜篮子受制于洋种子

半月谈记者 王建 汪瑾

目前 我国主要口粮作物种子基本自给 但部分蔬菜种子依然受制于洋种子 对我国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不利于餐桌安全。我国应在“大食物观”框架下 从种子这一源头入手 着力破解蔬菜“卡脖子”问题 打好蔬菜种业翻身仗。

高端蔬菜依赖洋种子

在有“中国菜都”之称的山东省寿光市,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但仍有部分高端蔬菜依赖洋种子。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 2020年 蔬菜种子是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农作物种子 进口额2.38亿美元(约15亿元人民币) 占进口总额的55%。其中 占比最大的就是高端蔬菜种子。

一些蔬菜洋种子占比超过80% 甚至几乎完全依靠进口。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张慧介绍 西兰花、洋葱、萝卜、菠菜等洋种子占比仍较高 国内在这方面的种子研发比较薄弱。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

黑龙江一蔬菜种植合作社以种植辣椒为主,其中,尖椒和圆椒就曾使用以色列种子。“国外种子确实好。国内尖椒种子只能采两茬 国外种子可以采三茬 而且外形好看、市场认可度高、销售价格高。”该合作社负责人说 缺点是进口种子价格太贵 一亩地仅种子成本就达1500多元。“算下来 一粒进口种子2毛钱。以前播撒种子时 国产种子伴着沙土撒 进口种子就一粒一粒摆 生怕浪费了。”

再如,我国西兰花种子供给长期被日本、欧洲等地的种业公司垄断 广大西兰花种植户曾陷入“种贵”“无种”的境地。从日本进口10万粒包装的西兰花品种“耐寒优秀” 每袋曾从3500元涨到2万元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占省分析 尽管我国蔬菜品种自主率大幅提升 但高端设施农业中的一些蔬菜仍是国外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品种的进口比例甚至超过90% 如青花菜对外依赖度达到95%。蔬菜种子进口额度最大的前5位 分别是番茄、青花菜、胡萝卜、菠菜和洋葱。这些蔬菜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

打赢种业翻身仗的行动计划:半月谈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2)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内的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

“卡脖子”风险高

目前 一些国际种子公司往往向农户提供能够抗气候变化、抗病虫害、抗土地贫瘠、高产量的种子 使农户对其种子产生依赖。但这种洋种子在作物生长期结束后,无法像正常作物那样保留下一代种子。如果种子公司突然中止供货 农户大概率无种可种。

李占省介绍 我国每年出口西兰花14万吨左右 在近千种出口蔬菜中占比较高 种植西兰花成为农民增收重要产业。“我国有20多万亩耐热西兰花品种 但国内没有耐热替代品种 一旦出现供应问题 农民将遭受损失 百姓餐桌将会受影响。”

高端蔬菜品种依赖洋种子 其市场价格和利润受制于人 会影响我国的价格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 可能给种植大户带来经济损失 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 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以西兰花为例 我国西兰花具有“种植体量小”和“产业价值高”的特点 栽培面积只有150万亩左右 但相当于其他一般蔬菜1000多万亩的产值 一旦主栽品种种子供应不及时 就会耽误播期 直接影响我国销售市场的下游供应和出口贸易。

种业翻身三难点三重点

与国外菜种企业相比 我国种子企业育种研发仍较薄弱 国内种子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又进一步限制企业科技投入能力 形成恶性循环。

国外种子研发多是在大公司 种质资源的收集积累久、起步早、科研投入大。而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不完善 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主要依赖科研院所 投入有限。国内一些菜种收集比较杂乱 最原始种质材料积累不够纯正。

李占省认为,我国的种业翻身仗面临三大难点。第一 我国优异种质资源缺乏 在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方面起步较晚 相应的储备和鉴定工作相对滞后。第二 尽管我国主导开展了大部分蔬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工作 但在一些重要农艺性状基因上 比如抗病、雄性不育等基因的挖掘、功能机制研究等方面较为滞后。第三 关键育种技术创新不足 我国已经开展了单倍体育种、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雌性系等相关研究与应用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在破解蔬菜种源“卡脖子”问题上 要聚焦种质资源、前沿技术和重大品种三大重点。一是要更加注重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精准鉴定。二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育种关键技术的创新 一些重大品种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三是要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 在品质育种和进口替代率方面有大跃升。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积极探索科企融合的攻关机制,更多研发市场好卖、老百姓爱吃的好品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蔬菜前沿科技、新品种研发的优势 以及企业在品种推广方面的优势 集聚上中下游全链条创新资源 建立开放合作、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携手共促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转化深度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加大技术、产品等最新研发成果的发布与示范推广。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6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