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为何没有复兴汉服,金庸或许想不到

民国为何没有复兴汉服,金庸或许想不到打开短视频软件,面带桃花妆,一身绮丽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扑面而来,伴着古风乐曲在良辰美景中翩翩起舞,很容易让人陶醉其中。汉服成风,最直观的表现是,街头行走的汉服小姐姐越来越多。连日来,因为几份颇为吸人眼球的数据,“汉服”的话题又开始被媒体热议。“消费人群超过200万”“产业规模超10亿”“95后妹子买汉服年均消费3万 ” “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等一系列数据,都在指向一个事实:汉服业已成风。汉服何以成风?

民国为何没有复兴汉服,金庸或许想不到(1)

图片来自电视剧《美人心计》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李贺笔下的秦宫女,如今你可能在楼台转角间便能遇到。

中秋刚刚过去一周,相信去游览名胜古迹的朋友们,还对在古榭、长亭处看到的汉服小姐姐们记忆犹新。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汉服的确美,近年来汉服也的确热。

连日来,因为几份颇为吸人眼球的数据,“汉服”的话题又开始被媒体热议。

“消费人群超过200万”“产业规模超10亿”“95后妹子买汉服年均消费3万 ” “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等一系列数据,都在指向一个事实:汉服业已成风。

汉服何以成风?

汉服成风,最直观的表现是,街头行走的汉服小姐姐越来越多。

打开短视频软件,面带桃花妆,一身绮丽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扑面而来,伴着古风乐曲在良辰美景中翩翩起舞,很容易让人陶醉其中。

民国为何没有复兴汉服,金庸或许想不到(2)

某电商平台截图。

用户自然在不知不觉间跟着“种草”,小姐姐的汉服是哪个品牌?头簪、团扇、配饰是哪家卖的?身后的布景是哪里的景区?她(他)的美丽我也能复制,这个景区我也要去打卡……

很多东西有圈层壁垒,但美没有。美会让某些所谓的“亚文化”出圈。

据统计,在抖音上,搜索汉服等相关主题,播放量已经超过500亿,而在百度贴吧,用户量也从2011年的3万,飙涨到了100万,累积发帖超过了1400万。

短视频软件上,一颦一笑之间的视觉刺激,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挖掘了多层次的消费潜力,带动了多行业的经济发展。

汉服这么火,除了短视频软件兴起的推波助澜,也离不开古装影视剧对90后、00后一代审美认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70后、80后成长的青葱年代,国产影视剧的服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金庸武侠系列的港台连续剧,还是琼瑶阿姨的言情剧,剧中人物的服饰都稍显粗糙,加上“感人”的渣画质、低像素,让观众很难生出复制剧中人物服饰的欲望。

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一代人,确实无力进行额外的消费。

可90后、00后一代就不一样了。伴随互联网而生的这代人,成长于物质更充裕的环境,受经济压力的羁绊较少,拥有更为开朗豁达的金钱观,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追逐时尚前沿的消费潮流,愿意为小众、个性化的喜好去付费、去埋单。

陪伴这代人成长、成熟的影视剧,诸如《琅琊榜》《花千骨》《青云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等,都以超高颜值的服道化著称,让观众从细节中感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这代年轻人从更高分辨率、更精致华美的影视剧作品中,感受到了汉服、古装的典雅之美。加之互联网一键式购物的便捷,也让粉丝们“拷贝复制”剧中明星的古风装扮成为可能。

90后、00后,更为个性张扬,更善于用消费来满足自我价值,他们愿意为个性需求埋单的特质,自然成了汉服经济的最大拥趸。

“汉服热”若长久,还得靠文化

在新京报的采访中,一位入圈7年的汉服爱好者,不算买周边,光买汉服就花了8万-9万。汉服经济潜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民国为何没有复兴汉服,金庸或许想不到(3)

图片来自微博

从经济数据来看,汉服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不过,这一行业的发展,仍处于两极分化相对严重的阶段。

不少电商平台的汉服店铺走的是“低价多销”的策略,学生党主要消费的汉服以199元、299元每套的“白菜”价为主。还有人像炒鞋、炒盲盒那样,炒起了汉服。

汉服拍摄市场也相对浮躁,不少市场从业者只为抬高价格谋取利润,抄袭盗用他人创意成风,忽视自我创新、从传统文化深处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不少人盯上了汉服设计、销售、展览以及周边配套服务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但深挖文化根基,能做到“着我华夏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不多。

有资深汉服爱好者曾在豆瓣上遗憾地说,“当我们聊起汉服时,有人在讲古代衣服的细节与其文化背景,也有人只看这套衣服我穿上去美不美,拍出来好不好看。你跟人讲文化,讲穿搭的朝代风格得一致,人表面上呵呵笑,心里想着老娘美就完了,你管我那么多啊。”

穿得美当然是第一要义。

只不过,要避免汉服热成为类似摔碗酒、毛笔酥等昙花一现的网红现象,恐怕还得整个行业有更多的讲究。

汉服成风,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对古代服饰形制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家国情怀的涵养,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自主原创类文化节目,诗词大会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传统文化,绝不是故纸堆里打捞出来的文化,而应当是能够融化于当代市民生活的“活化石”,也只有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传承和创新才能长久。

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汉服之兴,亦如是,裙摆想要随清风飞扬得更长久,就不能停留在小姐姐的汉服美颜上,还需探寻更深层次的文化之基。

(来源:新京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