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监孙耀庭的悲惨: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末代太监孙耀庭的悲惨: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后来晚年的孙耀庭回想起当时为了进宫而净身的过程仍然非常难过,因为家里穷的实在拿不出钱来请人来为他净身,就由孙耀庭的父亲和两个舅舅一起动手来操刀这个“手术”,没有麻药也没有专业的手法,孙耀庭过程中几度疼的晕厥过去,但他心里没有一点对父亲和舅舅的怨恨,这都是命,如果不是这个家真的走到了绝路,哪家的父母舍得自己的孩子受这个苦呢。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同村一起长大的玩伴做了太监之后风风光光的回乡探亲被孙耀庭看在眼里,孙耀庭也动了心思,年纪轻轻的他当时却已经十分懂事,他想着如果自己能够进宫做太监,虽然丧失了作为男人的尊严,却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说不定还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1902年的一天,天津静海的一户人家迎来了新生的婴儿,这个排行第二的小男婴长得虎头虎脑讨人喜欢,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冀,父母用“留金”作了他的小名,寓意着可留金银,又把他的大名定为“耀庭”,希望他能有出息,光耀门庭,这是一对贫寒夫妻对孩
提到封建王朝,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帝王将相,后宫佳丽,一直以来影视剧的改编也热衷于去描写皇帝、后妃和宫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容易忽略了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其实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太监的存在是贯穿始终的,其中不乏有一些人例如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侍奉在慈禧身边的李莲英等,还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太监做到一定层次,甚至比官员都要风光,呼风唤雨,把持权柄,但是这样的太监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太监,还是处于这个封建王朝的最底层,服务于皇权,没有尊严。
巍巍宫墙让旁人无处探听太监的真实生活情况,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新中国彻底地终结了太监这一制度,一些历史里的谜团才渐渐有拨云见雾的机会,作为清朝的太监制度下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太监,先后曾在端康皇贵妃和末代皇后溥仪的皇后婉容身边当值的孙耀庭,亲口为我们讲述了封建制度里太监的生活。
《最后一个太监》就是根据孙耀庭的口述编撰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很多清廷内的规矩和日常,让我们得以借此来窥视封建王朝的冰山一角,书中孙耀庭曾提到,晚上侍奉皇帝和嫔妃们入睡时,他必须要将苍耳放在鞋里。当问及为何时,就需要从头讲起了。
1902年的一天,天津静海的一户人家迎来了新生的婴儿,这个排行第二的小男婴长得虎头虎脑讨人喜欢,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冀,父母用“留金”作了他的小名,寓意着可留金银,又把他的大名定为“耀庭”,希望他能有出息,光耀门庭,这是一对贫寒夫妻对孩子最真诚的祝愿了。后来孙家又陆续添了四个孩子,光靠几分薄田的收入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张嘴了,为了维持生计,孙家的父母在务农之余还会给当地的教书先生家种田赚一些钱贴补家用。也是靠着这样的便利关系,孙家的几个孩子有了能在教书先生那免费读几年书的机会。
孙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原本平静,虽然物质上不富足,但也算靠双手吃饭,安稳温馨,要是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也许就是另一种光景,但平静度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都是一种奢望。变故发生在孙耀庭八岁那年。
村里的恶霸想要霸占孙家的土地,编造了孙父纵火的罪名买通官府将孙耀庭的父亲和大哥抓走了,虽然后来又将他们放了出来,但是土地已经被人占了要不回来了,失去了家庭主要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小小年纪的孙耀庭只能带着弟弟妹妹们沿街乞讨为生,换来一丁半点的食物果腹。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同村一起长大的玩伴做了太监之后风风光光的回乡探亲被孙耀庭看在眼里,孙耀庭也动了心思,年纪轻轻的他当时却已经十分懂事,他想着如果自己能够进宫做太监,虽然丧失了作为男人的尊严,却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说不定还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后来晚年的孙耀庭回想起当时为了进宫而净身的过程仍然非常难过,因为家里穷的实在拿不出钱来请人来为他净身,就由孙耀庭的父亲和两个舅舅一起动手来操刀这个“手术”,没有麻药也没有专业的手法,孙耀庭过程中几度疼的晕厥过去,但他心里没有一点对父亲和舅舅的怨恨,这都是命,如果不是这个家真的走到了绝路,哪家的父母舍得自己的孩子受这个苦呢。
可惜孙耀庭的时运实在不济,这边刚刚净身完成,那边却传来了溥仪退位的消息,不过好在消息也不算坏的彻底,虽然大清朝宣布灭亡了,但是民国政府同意了溥仪等皇室成员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的请求,既然“皇室”还在,就总还是需要太监来伺候的。
孙家托关系找到一位回乡养老的老太监,请他帮忙疏通,将孙耀庭送进了载涛王府,先学一学做太监的“规矩”。经过师父这么一段时间的指导,15岁那年,孙耀庭正式由师父引荐,从王府进到了皇宫里,真正地成为了宫墙内的太监。
孙耀庭为人机灵厚道,凭着聪明和会看眼色,很快就被婉容皇后提拔在身边伺候,看起来孙耀庭也算是一路顺顺当当,甚至可以说得上一跃成为了太监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孙耀庭心里却知道,在这种扭曲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即使是最有权势的主子身边的太监,本质上也不过是奴隶的一种,人前虽然有些风光体面,但是在背后,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苍耳”就是见证这些心酸处的物件。
起初,孙耀庭值夜的时候总是止不住地犯困,有时打瞌睡被发现动辄就会挨上一顿板子,被打过几次之后他却还是没办法在值夜的时候精神起来,但他发现宫里有些资历的老太监们当差时候几乎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于是他留了些心眼,偷偷观察了很久,发现这个秘密就在他们穿的鞋里,值夜的时候老师傅会在鞋子里悄悄放上一枚苍耳子。
苍耳子体积很小。晒干之后坚硬的刺布满全身,把苍耳子放在鞋里,就是利用这一特性,人在当值站岗的时候踮着脚尖,在打盹的时候身体控制不住的向下沉,能够利用苍耳子刺入脚底的疼痛使人瞬间清醒。同时,鞋里放了苍耳子之后人便只能踮起脚尖走路,晚上当值的时候脚步轻,也不会吵醒屋里的嫔妃们。也因着掌握了这个秘诀,孙耀庭在这样苦中作乐的太监生涯里少挨了不少责罚,因为当差得力,也渐渐得婉容皇后的喜爱。
这样的环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孙耀庭渐渐习惯了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和卑躬屈膝的态度,觉得就这样一直在宫里当差,供养家人,年岁大了出宫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养老也不错,没想到大时代的车轮再一次调转了方向。
从1922年开始燃起硝烟的直奉战争在1924年再一次开打,军阀冯玉祥在占领北京城之后不再允许溥仪等嫔妃居住在紫禁城内,太监宫女自然也随之遣散,像生活突然被强行转了弯,孙耀庭的太监生活戛然而止。
可是太监生活虽然结束了,身体却无法再恢复成正常人的样子,回到天津老家的孙耀庭免不了被周围人带上有色眼镜看待,他走到哪里都会被知道的人指指点点,背后偷偷议论,受不了这种生活的孙耀庭没有继续在老家生活,他还是回到了北京城内。
当时的政府也对他们这些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太监群体也有所安置,他们一共四十多个人,集中居住在北京万寿兴隆寺里,每个月可以领取到政府安置他们的津贴16元,也可以去政府提供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孙耀庭就选择了从事全市宗教管理这一项工作,虽然工作忙碌,生活也只能算得上勉强糊口,得以安身,但是却不再有人对他们冷嘲热讽,区别对待,直到1996年孙耀庭去世,他都很享受这样正常人的平静日子。
孙耀庭一生活了94岁,他的一生是封建王权没落的一个见证者,也是在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压迫下的特殊人群——太监的一个代表。他出生于贫寒的底层家庭,为了不给家人增添负担也为了让家人有机会过上温饱的好日子,不得已用身体的残缺和尊严来换取一个在宫里当差的机会。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不少出名的大太监,但那毕竟只是极个别情况,这个群体内的大多数,都是穷苦出身,为了生计苦苦捱在宫墙内的底层人。
封建体制下等级森严,从太监们值夜需要在鞋里放进苍耳以这种折磨自己的手段来预防困意就能看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惨无人道,上层阶级的人肆意地用自己的权势榨取底层的百姓们,见微知著,从这一角我们就可以窥探到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由于不平等所造成的血泪悲歌,不禁让人感同身受,进而庆幸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时代,即使声名显赫,富甲一方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再贫穷势弱的个体也生活在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下。
但是对于历史我们也不应回避,更不应该立足于现在的立场带着偏见去评价历史,太监的存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合理的,是迫于生活下的选择,不应该被歧视对待。
孙耀庭有他的苦难,也有他的幸运,与他同时代的一群同命相怜的可怜人在清政府倒台后,遇见了新中国,他们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时代里发挥余热,老有所依,平静的走完了传奇又平凡的生命。新时代带给他们真正的慰藉和治愈,也希望这天下永远没有战火硝烟、压迫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