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萧红的友谊:萧红与鲁迅的特殊感情
鲁迅与萧红的友谊:萧红与鲁迅的特殊感情当时的萧红对未来的憧憬、自由的追逐早已被冰封,充满波折困苦的生活让她丧失了希望,不再抱有期待,不再相信未来。1934年,萧红与萧军在青岛海边这一句白棉的比喻太过微妙,写的是书中婆婆阅尽沧桑独留的凄冷,更是她自己漂泊多年的悲凉。1934年,经历了亲人离去、爱人抛弃、孩子送人的萧红,年仅23岁,年轻的心却已满是伤痕。经过多番辗转,她和丈夫萧军来到了上海,拜访了她终生的良师——鲁迅。
萧红
“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这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中写下的句子。
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她发表了这部引起轰动的作品,首次以个人的名义在文坛中崭露头角。
这一句白棉的比喻太过微妙,写的是书中婆婆阅尽沧桑独留的凄冷,更是她自己漂泊多年的悲凉。
1934年,经历了亲人离去、爱人抛弃、孩子送人的萧红,年仅23岁,年轻的心却已满是伤痕。
经过多番辗转,她和丈夫萧军来到了上海,拜访了她终生的良师——鲁迅。
1934年,萧红与萧军在青岛海边
当时的萧红对未来的憧憬、自由的追逐早已被冰封,充满波折困苦的生活让她丧失了希望,不再抱有期待,不再相信未来。
这世上仿佛已没有再值得她去热爱的事物,没有再值得她去追随的人。
此时,鲁迅先生的出现,却使她灰暗生活的一角开始出现了色彩。
仿佛冬季干枯的枝丫上,抽出了一棵崭新的嫩芽,预示着今后即将降临的怒放。
她崇拜于他的博学多识,欣喜于他的明朗笑声。萧红曾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她遭遇了许多挫折而被冰封的希望,开始为鲁迅温暖而博学的教导和陪伴所融化,在她寒冷雪白的世界,开始生长出了希冀的藤蔓,富有活力,生机勃勃。
萧红萧军在这里拜访鲁迅后,萧红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而那时,在与封建势力斗争的长期革命事业下,鲁迅肩上的重担与压力也将他压得喘不气。感到沉重而无力的他,遇到了青春年少、志同道合的萧红,给他沉重的生活带来了活力与色彩。
萧红在融化的希望中重新绽放了对文学、对祖国的热爱,汩汩的爱国之血在她的脉搏中流动,蓬勃的爱国之心在她的胸膛跳跃,与鲁迅先生默契地产生了共振。
同有爱国之心,满腹才情的他们,岁数虽相差甚多,也成为了忘年之交,难得的灵魂伴侣。
萧红与鲁迅一见如故,鲁迅与他的妻子许广平都对这个率真可爱的小姑娘十分喜爱,并处处关怀着她。
萧红与许广平
鲁迅十分欣赏她的才情,他发现这稚嫩的女孩的文字中,竟流露着难得的勇敢与通透。他为萧红笔下跳动的文字而出神,每天都鼓励她创作,并对她的文章进行指导。
在先生的鼓舞下,逝去的过往在萧红心中留下的伤痛,都化作深刻的文字,被她赋予了自由的力量,在纸上呐喊跳跃。
不久后,在鲁迅的悉心指导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完成了。
鲁迅连夜读完了她的手稿,不禁陷入了沉思,周遭的声响仿佛都已消逝,鲁迅陷入了书中的情境,“周围像死一般寂静”。
鲁迅先生久久地沉默着,思考了许久之后,拿起笔开始为《生死场》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