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凉山马帮的后人:侨乡红河赶马人的后代开起了漂亮的轿车

大凉山马帮的后人:侨乡红河赶马人的后代开起了漂亮的轿车如今,红河县拥有县乡公路2000公里,县城到昆明、元江、元阳、蒙自州府等地,修通了高速公路;红河县境内的各乡镇修通了柏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行十分方便。改革开放后,红河县城乡兴起了修路热潮。“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在哈尼山乡,彝家村寨,打响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兴修公路为脱贫”的攻坚战,许多群众投入了义务修路的热潮。在红河县阿扎河乡,公路修通后,昔日不起眼的棕片瞬间价值倍增,成了哈尼群众的“摇钱树。”在垤玛、三村、架车等哈尼山乡,许多土特产品从昔日的深山沟源源不断运销省内外大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红河县城迤萨,“迤萨大马帮”早在东南亚一带出了名,迤萨人赶着马帮到老挝、越南、缅甸一带经商,昆明一个作家称“迤萨是马帮驮出来的山城。”迤萨高速公路1963年,红河县才开始修通了从县城到建水的第一条土公路,但各乡镇由于没有公路,马帮仍然是交通工具,在

我的家乡红河县迤萨,是座耸立在红河南岸高山之巅的小县城,同时也是云南省较有影响的侨乡之一,全县共有1万多华侨侨居在东南亚18个国家和地区。

大凉山马帮的后人:侨乡红河赶马人的后代开起了漂亮的轿车(1)

迤萨马帮古城

解放前,迤萨由于交通闭塞,没有公路,家家户户养马,多者三四十匹,少者也有三五匹,骡马不仅是家乡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骡马的多少还成为衡量家乡人贫与富的主要标志。

1976年,我“上山下乡”当了知识青年,那时,生产队就养着100多匹骡马,到了秋收时节,刚收来的谷子晒干扬净后,就组织队里的骡马浩浩荡荡把谷子驮到县粮食局交公粮,我们许多知青学会了赶马。

在红河县城迤萨,“迤萨大马帮”早在东南亚一带出了名,迤萨人赶着马帮到老挝、越南、缅甸一带经商,昆明一个作家称“迤萨是马帮驮出来的山城。”

大凉山马帮的后人:侨乡红河赶马人的后代开起了漂亮的轿车(2)

迤萨高速公路

1963年,红河县才开始修通了从县城到建水的第一条土公路,但各乡镇由于没有公路,马帮仍然是交通工具,在哈尼山乡、彝家村落,照样是骡马成群,没有骡马,寸步难行。

改革开放后,红河县城乡兴起了修路热潮。“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在哈尼山乡,彝家村寨,打响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兴修公路为脱贫”的攻坚战,许多群众投入了义务修路的热潮。在红河县阿扎河乡,公路修通后,昔日不起眼的棕片瞬间价值倍增,成了哈尼群众的“摇钱树。”在垤玛、三村、架车等哈尼山乡,许多土特产品从昔日的深山沟源源不断运销省内外大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今,红河县拥有县乡公路2000公里,县城到昆明、元江、元阳、蒙自州府等地,修通了高速公路;红河县境内的各乡镇修通了柏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行十分方便。

大凉山马帮的后人:侨乡红河赶马人的后代开起了漂亮的轿车(3)

红河县通往昆明等地的高速公路

红河县城迤萨,原来是一个有名的赶马城,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各类机动车应有尽有,许多马帮的后代们如今成了有车一族。

在迤萨,有一家3兄弟,个个都开起了出租车,他们高兴地说:“父亲那一代,没有公路,都是赶马人。如今,交通四八达,马帮的后代成了开车人。这日子越过越幸福喽!”

如今,在侨乡迤萨,小轿车已经进入普遍百姓人家,有的甚至拥有二三轿车的人家绝非个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