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客居巴蜀,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一说朋友),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资料转载来源于:颜渊山庄

https://www.toutiao.com/a6776827645863657998/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4)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5)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6)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7)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8)

第131章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府任佐官,后为掌书记。这首诗应为他离开江南时所作。

第132章 夜 雨 寄 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客居巴蜀,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一说朋友),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9)

第133章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流辈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贞元十九年(803),天下大旱,百姓贫苦,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劝谏减免徭赋,触怒德宗,两人同时被贬南蛮。至宪宗即位,大赦天下,他们仍不能回京,被改调江陵(今属湖北)作曹参军。韩愈听到此消息后,心情复杂,借中秋和张署对饮赋诗之际写下这首诗,一抒情怀,并将此诗赠给张署。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0)

第134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辞和州刺史职返回洛阳,恰好在扬州遇到从苏州回洛阳的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酬答他。

第135章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将离开扬州赴长安,《赠别》两首是他临行前留赠妓女之作。诗中抒写诗人对美丽女子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写诗人要和心爱的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诗人即将离别,却又不忍和所爱的人分别,心中千头万绪,纷繁杂乱,犹豫不决。明明多情,却从“无情”着笔,“总”字,起加强语气作用,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正是因为诗人太多情,以至于使他觉得,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足以完全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在别筵上,两人凄然相对,别离的伤情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样反倒好似彼此无情。其实心中已经是愁情满溢,希望能用无情的表情抑制住内心多情的泛滥,但是,情到深处,怎能不流露出来呢,在举樽道别时,强装欢笑,使所爱的人高兴,可是离别悲伤已经溢满胸腔,脸上哪里还能挤出一丝笑容呢?想笑是因为“多情”,“笑不成”是因为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矛盾重重的细微心理和神态,情味无穷。

接着,诗人撇开自己,不抒写惜别之情,而是转笔写别宴上的蜡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因为内心感伤,所以,所看之物也蒙上了伤感的色彩。在诗人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彻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啊。借物言志进一步表达离别之情。“到天明”,表明告别宴饮的时间之长,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不忍离别的心情。

这首七绝语言流丽,表达情思缠绵悱恻,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1)

第136章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别时所作。和通常的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第137章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诗抒发了诗人悠闲安适的心情,同时也掺杂着苦无知音的感慨。诗人化闲逸生活情态于轻描淡写的景色中,读来自然而亲切。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2)

第138章 送 魏 万 之 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晚年隐居颍阳时,魏万要去长安,和诗人辞别,诗人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表达了对魏万的关心和勉励。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长于炼句,将叙事、抒情、写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承接自然,层次清晰,语言淳朴恳切,情感深厚细腻。诗人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对晚辈的谆谆劝诫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3)

第139章 酬 张 少 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居辋川时所作的一首赠友诗。表达了诗人老年“万事不关心”的淡泊心境。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4)

第140章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阳关是当时内地通往西域的要塞,唐朝国力强盛,内地和西域之间频繁往来,从军或出使阳关外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情。但是,诗人在和朋友即将分别的那一刻,想到朋友西出阳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想到朋友此去路途漫漫,旅途的艰辛,所以,心中的不舍和关切一齐涌上心头。“更”字中既是要朋友再喝酒,其实也是诗人在请朋友再多留一刻。诗人此刻内心当是千头万绪,好像有很多话要嘱咐朋友,却又不知道从什么开始说起,于是,诗人劝酒,一切感情都包含在酒中了。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5)

第141章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德宗建中四年到兴元元年(783—784)间,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诗当作于此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遇到梁州故友的喜悦心情和后来抚今追昔后的感伤心情。

诗人在外漂泊饱尝飘零之苦,那么,为什么回去呢?“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因为秋色中的满山红叶,让诗人留恋不舍啊。这个结尾使人回味无穷。

第142章 寄 李 儋 元 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诗是诗人兴元元年(784)任滁州刺史时期所作。诗中叙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他对百姓离乱穷困的愁苦。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6)

第143章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诗大概作于贞元四年到七年(788—791)这个时期,韦应物正任苏州刺史,丘丹已经弃官修道。

这首七言绝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承接紧密自然。诗人用平淡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的思念神情和朋友的思念姿态同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非常独特,意蕴悠长。

第144章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夹杂了诗人多年漂泊之苦、朋友惜别之悲和与朋友相识甚晚之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得悲凄感人。

这首五律诗精选了离别时的环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时,诗人没有停留在送别这个场景,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使这种悲情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题。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7)

第145章 别离——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这首诗叙离别之情却完全没有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高大丰满,别具一种风味。

诗人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这样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诗歌宗旨。“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结前文,点明壮士应该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为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就要做出牺牲。那么,眼前的离别与远大志向比起来自然不算一回事了,哪里值得去叹息呢!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了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活泼、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8)

第146章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天宝七年(748),杜甫曾赠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援引和提拔。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才能,但是没能给出实际帮助,于是,杜甫又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写了杜甫想要退隐的想法并抒发了他对朝廷轻视人才的激愤心情。

这首五言古诗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朴实凝练,内容宏阔,意蕴深远。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19)

第147章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这是诗人去拜访刚搬家不久的好友陆羽不遇而作的诗。

这首五律诗不论是写景还是后来的叙事,都没有直接写陆羽本人,但诗人从不同角度描写陆羽的生活情况、生活环境等,烘托陆羽高洁的情操和放荡不羁的豁达胸怀。语言清新自然,韵味隽永和谐。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0)

第148章 重 赠 乐 天——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这是元稹与白居易一次别后重逢又将分手时写的赠别之作。先已有诗赠别,所以此诗题为“重赠”。

虽然这首七绝好像只写了就要分手和“明朝”分手的情景,通篇都只是口头语、眼前景,显得简单浅白。但诗人用“休遣”的呼告开篇,创造了语势,不同凡响,使人印象深刻。接着又用“我诗”两字联系一二句,又用“多”、“别”和“又”、“别”前后照应,反复说别离,这样回环往复,便形成了余音袅袅的效果。再加上诗人想象出的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壮阔,诗人和友人别离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了无限的惆怅和惋惜。难得相聚,刚聚又不得不分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诗文回环往复的音律感,就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使人读完印象深刻,余味无穷,耐人回味。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1)

第149章 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诗人厌倦官场的污浊风气,曾两次归隐。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在当时六朝靡丽诗风尚存的时代,可谓独树一帜。

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大,他的不少诗篇虽然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遁世的思想,如他的另一首诗《野望》。他的这首诗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气息。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北场”、“东皋”、“秋月”、“夜萤”,每处景物都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开头两句的美景是愉快的,后两句好友相逢更是喜上加喜,这种心情透露在字里行间。

从田园诗的发展上看,陶渊明的诗重点在写意,王维的诗重在创造优美意境。王绩的这首诗受到了陶渊明诗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说是王维田园诗的先声。

第150章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在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了诗人几分惆怅、孤独和抑郁心情。

这首诗一改以往诗歌的浮华靡艳风气,文笔朴素,文风质朴,让人读来如沐浴清风,沁人心脾,简朴自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写景,首联和尾联抒情言事,经过情─景─情的结构,深化了诗文的意思,这正符合律诗的章法。而在当时,律诗这种新的体裁还尚未定型,所以,这首诗是现存唐朝最早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2)

第151章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优美作品,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诗人取景独特,不像一般的诗文那样写看到的或听到的春天景色,而是从自己在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那刻所听到的声音切入,抓住春天特征,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会让诗人产生联想,他在昨夜还朦胧中听到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昨夜的那阵风雨,摇落了多少花儿呢?诗人好似对风雨有丝丝抱怨。昨夜的风雨应该是清风细雨,所以才使诗人睡得香甜酣畅,春雨将天空清洗一新,这应该让他很感激春雨,但是,春雨虽小,在诗人看来,它毕竟是摇落了春花,所以诗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见他是多么的珍惜春光。

第152章 过 故 人 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诗人在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乡村老朋友那里做客时写的一首诗。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诗人却写得充满了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聊聊数句,将做客的整个过程囊括笔下。一次普通做客,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趣味盎然,真是非常难得。笔笔轻松自然,不事雕琢,自由灵活。句句写得平淡恬静,却不枯燥。诗文平淡却不单薄,意境鲜明,诗中只写友人邀请,却烘托出了朴实的农家氛围,诗人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让人看见一片广阔天地,诗人只写把酒话桑麻,却能表现出心情和环境的和谐完美,诗人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村庄的依恋。村庄的风光和淳朴的情义融合一体,和谐完整,诗人将这种艺术的美不漏一丝痕迹地融入了整首诗中,浑然天成。他不依靠哪一个字或词来渲染表现某种感情,而是将感情融入了字字句句中,诗文通体都充满诗人的情感,有一种天然的气韵。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3)

第153章 渭 川 田 家——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所写的一首田园诗。该诗描写了一幅自然如画的田园风景,表达诗人对隐居田园的向往。

诗人看到了这美妙的暮色村景,心情舒畅而惬意,在此时,诗人联想到了自己,此时张九龄已经罢相,王维深感在朝廷没有依靠,正处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中。诗人看到人们都有所归依,而自己彷徨在中途,不知道何去何从,因此诗人慨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虽然农人也并不一定都很安逸,但是,此时此刻在诗人眼里,比较昏暗的官场,农夫们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和闲逸,所以心生羡慕。于是,诗人吟诵《式微》,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心愿。最后一句和首句“斜阳照墟落”中的意境相照映,浑然一体。同时也和“归”字应和,揭示诗人想要归隐这一主题,情景融合一体。读完全诗,我们发现,整首诗用“归”字展开全篇,深刻地衬托了诗人隐居的心愿,这个“归”用得可谓精妙。

这首五言古诗全篇不事雕绘,用白描手法,将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4)

第154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投宿乡村时的所见所感。“日暮”,点出了诗人投宿的时间是在傍晚,天色渐暗,所以,诗人看远方的“苍山”越发模糊邈远。这一句虽然没有写人,但是,一个带有诗人感情的“远”字点活了画面,一个旅途中边走边望,在山中艰难行走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字也暗示了诗人行路的艰难和投宿的急切心情。接着诗人的视线沿着山路投向了投宿的主人家,“白屋”点明了诗人投宿的地点。在寒冷的天气中,乡村主人家的简陋屋舍静静地卧在山脚一隅,越发显得孤小贫寒。“天寒”两字紧承上句渲染了日暮行远,也为下文“风雪”埋下了伏笔。

第155章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诗人,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以绝句为佳,意蕴无穷,艺术性较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前两句描写深夜之景,夜已深,清朦的月光半照着千家万户的庭院,庭院一半浸在月光中,另一半笼罩在夜色中;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在天空。“半”字用得很妙,月光朗照就显得过于明亮,而半照中,一明一暗衬托了夜的宁静。“斜”字暗示了它随着时间在不断推移。大地一片沉寂,只有天空中的星月默默地随着时间流转,整个夜空一片幽静深邃。

第156章 城 东 早 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大概作于杨巨源在京任职时期,诗人在诗中描写了早春景色,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5)

第157章 悯 农 二 首——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两首五言古诗,流传甚广。

《悯农二首》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入情入理,亲切感人。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全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后人点评

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可惜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失传,不过,李绅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也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第158章 渔翁——柳宗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永州,此篇就是他任永州司马期间所写。诗人以写山水小诗排遣自己郁闷心情。

第159章 社日——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我国古代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叫作春社和秋社。农民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美好期盼。王驾这首《社日》,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写出了这个节日的喜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此诗不写正面而是写侧面,通过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日常生活情景写社日景象,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用在绝句短小体裁中极为合适,使人读后回味无穷,韵味深长。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6)

第160章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七律是诗人隐居辋川庄时期写作的。该诗描写了庄园的田园美景,同时也描述了自己优雅恬静的禅寂生活,两相融合,意境自然惬意。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热,活泼明快,形象鲜明,余韵清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恬淡的生活情志。

第161章 终 南 别 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由于政局变化反复,王维晚年已看透了仕途的艰险曲折,所以决然跳出是非圈,超然物外,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曾隐居终南山,此诗就是作于这个时期。本诗将隐居后安闲自在的心情,写得惟妙惟肖,反映了诗人怡然自乐的豁达心胸。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叙述诗人随意闲适的行踪,仿若不食人间烟火,不问世事,超然物外,游乐山水,突出表现了诗人淡逸、豁达的天性。而最后一句与人翁的谈笑,又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使诗人的形象更加亲切。整首诗语言平白如话,顺畅如水,不事雕琢的字句中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7)

第162章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名篇,写了诗人隐居山中闲逸的生活情趣。

诗人非常喜欢这样幽静的环境,虽然是独自弹琴长啸,但是不觉孤单,而是陶醉其中,享受林中抚琴的安闲生活。所以他写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自己独居深林中,没有人知道,只有一轮皎洁的月亮静静地照着我。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月亮好像和诗人有着同样的志趣,好似诗人的知音,有明月的陪伴,诗人更不会孤单了,他心境恬淡安适,竹林、明月意境宁静、恬美。诗人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情和景融为一体,烘托了万物皆空、幽雅高洁的意境,具有独特的吸引人的艺术魅力,美不胜收。

这首五言绝句,仿若诗人随手挥就,没有一点雕琢,语言也很平淡,但是,这些平淡不惊的语句,描绘出了一幅优美幽静的环境。诗人竹林抚琴,明月当空的画面仿佛历历在目,那种幽静恬美的意境,油然心生,匠心独具。这首诗不着意在个别词句的妙用上,而重点在整首诗烘托的意境上,重在其中的神韵。就像施补华所说的,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之感,整首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接、相映成趣,体现了诗人恬静、淡泊的心境。

第163章 咏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广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以至于流离失所,无法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咏田家》。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从这首诗就可看出。它之所以这样,与语言的朴素凝练、取材造境的典型是分不开的。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8)

第164章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本描绘的是一幅女子采莲图,画面本应是少女们在水中采莲的景象。但诗人却始终没有正面描写她们,而是故意把她们和荷花合在一起来写,她们的身影在艳丽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我们仿佛已经看到田田荷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者久久伫立凝望的身影,以及采莲少女们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她们欢乐的歌声不断地回荡在美丽荷塘中。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采莲女,但通过莲的侧面烘托,把采莲少女写得有声有色,若隐若现中尽现她们的活泼美丽,非常巧妙独到。

第165章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诗是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所作,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诗中表现了诗人质朴的性格和对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

这首七律语言平白如话,描写细腻传神,表达真率,自然亲切,生活气息浓厚,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客人到来的高兴心情。诗人将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情趣盎然的生活场景。

第166章 巴女谣——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成了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平白如话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巴江女子放牛的水墨画。诗人笔下的景色是优美的,女孩是可爱的,氛围是悠闲自在的。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29)

第167章 新嫁娘词三首(其二)——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向来是新媳妇难当,刚到婆家,对什么都还很陌生,所以,言行举止都很小心谨慎,唯恐出丑让人笑话。这首诗就写的是一位新媳妇三天后下厨做菜时小心谨慎的心理和行为,反映了这位新媳妇的聪慧机敏。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有个习俗,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要下厨房做菜。“三日”,点出了题目中“新嫁娘”。“洗手作羹汤”中的“洗手”,反映新媳妇干净、整洁,也透露了新媳妇态度认真,郑重其事。但是,毕竟刚刚过门,婆婆喜爱吃什么样的饭菜,她还不知道。如果是粗心的媳妇,她也许就凭自己的口味迷迷糊糊地做菜了,结果也许婆婆并不喜欢吃。但文中这个新媳妇,心思细腻、聪明机灵,她做完菜后,不是莽撞地就端上去,而是先叫来小姑替她尝一尝,因为小姑是婆婆抚养长大的,自然食习应当和婆婆相似,从小姑的习惯可以推测出婆婆喜欢什么口味。这个细微的举动充分反映了新媳妇的聪慧,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媳妇称赞一番。通过新媳妇的举动,我们不禁联想到小姑天真品尝的形象和婆婆正襟危坐的严肃形象,饶有趣味。

这首五绝诗通过白描的手法,委婉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充满生活情趣。

第168章 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七绝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题材,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0)

第169章 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第170章 寻 隐 者 不 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五绝诗看似很平淡,就是白描,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可以想象,最后山中青青松林,悠悠白云,两种意象勾勒出来一幅自然优美的画面。同时,这两个意象和山中隐者的形象正好相符。虽然未见隐者,但从他生活的环境和他的活动,我们可以想到,他是一位不追逐名利和世俗同流合污,有高洁情操、沉醉山水的隐者,表现了寻访者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诗人非常钦慕隐者,来拜访时又没有见到,惆怅之感顿生。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1)

第171章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写到的景物很平常,也很普通,但是在平淡中见新奇,妙趣横生。

第172章 登 鹳 雀 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时写成的一首诗,表现了他超凡的心胸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是诗人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诗人看到的远处山景。诗人只见一轮金光闪闪的太阳沿着远方的崇山峻岭缓缓下落。接着诗人又写到黄河水——“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黄河水汹涌澎湃,直奔向大海。这里诗人看着黄河奔流向远方,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看到黄河流入大海,可见这是诗人由此及彼联想到的,诗人想象的意境和现实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浑然一体。诗人视线由西转向东,由近望到远观,由地面到天边,视角不断变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山河景象。同时,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场面一片辽阔,心境也变得开阔。诗人用语简朴浅显,高度概括了场面的景象,烘托了场面的气势。同时,这幅灿烂辉煌、流光溢彩的画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尽”、“流”两个字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蓬勃生机。

第三、第四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欲穷千里目”,意思是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直到目力无法达到的地方。表现了他内心对未知领域积极探求的渴望。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就是“更上一层楼”。这里的“千里”、“一层”都指的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空间范围。“欲穷”、“更上”则是诗人胸怀远大抱负、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这四个字、两个词里包含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这两句既没有脱离登楼这个实际点,和一二句紧密联系,同时又一语双关,用再上一层楼,道出了高瞻远瞩、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个生活哲理,也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胸襟。三四句承接上两句自然流畅,又表达出了新意,写得很是巧妙,同时,含义深远,发人思考。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2)

第173章 汉 江 临 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由监察御史贬为殿中侍御史,冬季,知南选(朝廷派往南方补选官员的选补使),从长安经襄阳、夏口到岭南,这首诗当作于途经襄阳时。

第174章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诗。诗中描写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中傍晚幽静的景色。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人声反衬空山之静,用阳光反衬密林之暗。在冷寂的环境中掺入一点暖意,却越发使这冷色调更冷了,使空山中空旷幽深的环境更加突出。诗人笔法细腻,将诗文变成了一幅恬静空寂的画作,真是精到。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3)

第175章 山 居 秋 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居辋川时写的,诗文描绘了秋雨后山居景象,体现了安闲自在的山乡生活。

诗人在颈联和颔联中描绘的山景或人情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纯洁而美好,两联动静结合,将山乡优美淳朴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只有内心真正热爱大自然,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才能这样生动形象地写出如此美丽的山景,所以,这些山景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表现了自己的高尚节操。同时这样优美的景色也和当时昏暗污浊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越是写山林非常优美,越能反衬出他对官场的厌恶。

诗人在这里好像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以最后他不禁说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是招隐逸之人出山的意思,而这里诗人反用其意,任由春天芳菲凋零,不必介怀,山中景色如此之好,可以把公子挽留。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诗人用自然洒脱两笔,表明自己洁净纯朴情操,洁身自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志向,表明归隐之心。

这首五言律诗用优美的笔触画就了一幅唯美的山中景,诗人用笔细腻,刻画景色动静结合,形象生动,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

通过这幅优美画卷起兴,最后抒发诗人归隐志趣,情和景完美结合,让人看不出一点雕饰痕迹,自然天成,完美无瑕。最后一句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4)

第176章 望 庐 山 瀑 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五绝描绘了瑰丽气壮的庐山瀑布景,诗人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七言绝句充分发挥了诗人丰富而飘逸的想象力,将庐山瀑布写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实,虽然只是写一景,但是诗人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瀑布写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让人深刻印象。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5)

第177章 望 天 门 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乘舟而上,越来越接近天门山,这是楚江两岸的这两座大山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于是,这种“相对出”的感觉就出来了。“出”字真切地再现了行舟中看到天门山的独特感受,同时这个字充满动感,好像天门山在欢迎诗人一样,暗含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6)

第178章 早 发 白 帝 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行到白帝城遇赦,随后他乘船下江陵,在去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正因为白帝城地势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诗人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说。这里“千里”空间之远和“一日”时间之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无阻地行舟江上,加上诗人遇赦,可想而知,诗人行舟江上当是备感神清气爽。“还”也暗含了诗人归心似箭,心情舒畅之感。

接着诗人写到了在行舟的情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在江中不断地听见两岸的猿猴啼叫声,不知不觉间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这里“啼不住”表明两岸辕啼不断,但是,如果船行缓慢,辕啼声应该是悠长的,那么,这里猿啼不断就侧面衬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个“轻”字,不仅表现的是船行轻快,也体现了诗人历尽艰辛,现在前途开阔的畅快心情。

这首七绝诗风格轻松明快,清新俊朗,充满动感,流畅飘逸。感情饱满充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历尽艰辛后的轻松快感。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7)

第179章 桃花溪——李白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王维也曾以桃花源为题材写了《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8)

第180章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于是就游历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写下了《望岳》诗三首,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蓬勃朝气和轩昂的志气。《望岳》三首分别是咏诵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文中选取的这首是诗人在经过泰山时,写下的咏东岳泰山之作。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诗人看到泰山的雄壮景色后,热血沸腾,于是就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会当”的意思是“一定”,突出了诗人的坚决。诗人不畏艰险攀登泰山“凌绝顶”,体验那种俯望“众山小”的豪情,也表现了诗人澎湃的豪情和宏大的胸怀。

这首五律用字凝练、精妙。全诗按从远景到近景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清晰。诗人由景生感,最后生情,感情变化自然真实。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39)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40)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41)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42)

遇见唐诗宋词之美,一生要读美丽唐诗(4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