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人格分裂?妈妈教会我的人格分裂
什么才是人格分裂?妈妈教会我的人格分裂1。中国很多社会科学词汇是搬用日本词汇;我们回溯两个事实:解释清楚了,风险也就消失了。百度百科对“人格”的定义篇幅惊人,但读后仍难形成直击核心的认识。它提到“人格”源自拉丁词persona(面具),但没回答为何“人”要和“格”组合起来。
在中国,一谈“人格”,好像随时有人身攻击的风险。
侮辱人格
侮辱人格
但其实,没太多人能清楚解释“人格”这个词。
解释清楚了,风险也就消失了。
百度百科对“人格”的定义篇幅惊人,但读后仍难形成直击核心的认识。
它提到“人格”源自拉丁词persona(面具),但没回答为何“人”要和“格”组合起来。
我们回溯两个事实:
1。中国很多社会科学词汇是搬用日本词汇;
2。太宰治的著名作品《人间失格》的日语名称是Ningen Shikkaku,“人间”对应ningen,“失格”对应shikkaku,汉语翻译基本照搬了日语。
可见“格”是一个很活跃的日本词汇,虽然发端于中国。
而我们对“人格”的定义模糊,其实根源于它的外来词性质。
tangorin是一个专业的英语和日语互译的网站。
“人格”的日语写法是:jinkaku。
不管是在“失格”中,还是“人格”中,“格”都是kaku。
“格”的意思包括:status,rank,capacity,character,case(law grammar)。
请尤其注意最后一个意思:case(law,grammar),我们将在后面重点阐述。
但截图至少解答了疑问:人格的意思就是personality,character,individuality。
- personality:人性
- character:性格
- individuality:个性
其实三个词含义没差别。
这样看来,人格这个词是绝对中性的,并没有天然带上任何道德判断风险。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日裔女教授井上凉子(Kyoto Inoue)曾在2001年出版著作:
这本著作探讨:个体的完整性在现代日本思想中的发展历程。
她的母题很宏大,但入口很小。
她聚焦在:“jinkaku”这个概念在日本道德和教育文献中的演变过程。
一个国家如何定义人格,取决于个体得到多大尊重。
她的研究显示:“jinkaku”这个日本词汇是创造性地翻译了英语单词personality,时间是1889年。
她还有一个观点发人深省:
日本人选择kaku和jin搭配构成jinkaku,因为日本人认为kaku意思是status/rank(如前文提及)。
这种选择的潜台词是:做人也是要讲资格的!
在英语里,status指地位,rank指级别。
她遗憾地表示,这和其英文源头personality的彻底中立有差别。
personality就是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状态也分优劣高低吗?
但彼时的日本人仍认为人需要以一种状态为标准。
这种社会共识在《人间失格》这本书标题的英语翻译里也有间接体现。
译者Donald Keene最后敲定翻译为No Longer Human(直译为:不再是人类)。
但他透露最初版本是:
Disqualified from Being Human。
直译为: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出生不由选择,做人却有门槛,这种对人的天然价值的否定正是《人间失格》和其他类似悲剧发生的根源。
今天,随着日本人意识不断进步,jinkaku的含义渐趋中立,它基本等于personality。
而汉语词汇“人格”的定义似乎也应该告别混沌,走向清晰。
我们的人格可能越来越不容易受到“侮辱”:
充分展示了“人格”这个诡异的词的来龙去脉后,我会把“妈妈教会我的人格分裂”的故事放到下一篇。
我在本篇要继续从人格过度到词格。
词格就是刚才“格kaku”的最后一个意思:case(law,grammar)。
英语只在名词和代词中现存3个词格:
- subjective case,日语翻译为shukaku,过渡到汉语为“主格”
- objective case,日语翻译为mokutekikaku,过渡到汉语为“宾格”
- genitive case,日语翻译为zokkaku,过渡到汉语为“领属格/属格”
所以我们不要纠结这3个语法词汇中“格”的汉语含义,因为它是个日语词汇,它对应的英语含义就是case。
case的含义多如牛毛。
作为语法词汇,case其实有权重分配:“主格”、“宾格”、“属格”的重要性依次降低。
所以日语才像翻译“人格”一样,同样用了“格kaku”翻译case。
古代汉语也有这3个格,虽然那时没有一套语法词汇。
我选了2个例子,分别来自《庄子》和《论语》:
今者吾丧我
吾日三省吾身
也就是说,古代汉语中,“我”也有2种形态变化:“我”和“吾”。
但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
而英语的3种形态变化依然存在。
好处是什么?
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很明晰。
再看这两句话的英语翻译:
I,是代词I的主格形态,证明它是动词lose的发出者。
me,是代词I的宾格形态,证明它是动词lose的承受者。
这就是词和词的关系。
my,是代词I的属格形态,证明它是名词behavior的拥有者。
这就是词和词的关系。
所以“格”精髓是:明确呈现词和词之间的关系。
我写了上篇文章:
陈小春错误的演唱会名称Stop Angry,和那些经典又淘气的将错就错
它是为了强调一个相似概念:
英语句子以动词为焦点,而其他一切词都围绕动词搭建。
汉语句子没有焦点,所有词平行存在。
英语的一大特点就是: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词和词之间的关系。
好处是什么?
作为一门听觉语言,它要保证口头沟通高效,不易发生误解。
你比较一下,英语是否比汉语对听觉更友好?
当汉语的“生气”和“升旗”仅靠声调来区别,英语已采用截然不同的句型。
由于象形的历史,汉语对视觉更友好。
(本文完)
作者简介:
- 不间断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中国工作15年
- 曾受雇于新东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Easy FM﹑视觉中国集团﹑华纳唱片等
- 担任过英语老师﹑英语动画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记者﹑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