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脱贫攻坚示范区:云南省怒江州 高山峡谷中走出脱贫路
怒江州脱贫攻坚示范区:云南省怒江州 高山峡谷中走出脱贫路2019年2月,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进学下派到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他想带着他的团队在老窝村开展特色柑橘种植。 老窝村所在地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照强、干旱期长,非常适合种植熟期错季的特色柑橘品种。以前老窝村没有人懂现代化农业技术,村民们只会用传统种植方式种植传统作物,收成并不好。“那时候我们种地,就是‘挖个洞、踩两脚’,不知道什么是覆膜、什么是滴灌,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用挖机挖土。”张李荣谈道。 合作社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手机上就能进行操作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边疆、山区为一体,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自2014年国家统一部署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以来,全州29个乡镇中有21个贫困乡镇、255个行政村中有249个贫困村,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怒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交通、产业、住房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2019年末,全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截至今年6月底,全州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消除,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市、福贡县3县和剩余4.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怒江大峡谷
现代农业 造“一亩万元地”
在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泸水橘橼种植扶贫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小白房里,村民张李荣熟练地在手机上进行了几步操作,自动灌溉施肥机随即嗡嗡作响,给“多多农园”的土地施上了肥料。
老窝村所在地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照强、干旱期长,非常适合种植熟期错季的特色柑橘品种。以前老窝村没有人懂现代化农业技术,村民们只会用传统种植方式种植传统作物,收成并不好。“那时候我们种地,就是‘挖个洞、踩两脚’,不知道什么是覆膜、什么是滴灌,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用挖机挖土。”张李荣谈道。
合作社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手机上就能进行操作
2019年2月,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进学下派到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他想带着他的团队在老窝村开展特色柑橘种植。
然而,要改变村里老百姓的传统种植方式并不容易。
“你吹牛!酒都没喝就说酒话!”村民们没少质疑李进学的倡议。
“得先做给老百姓看,才能带着老百姓干。”村支书左雪锋主动请缨,决定先给村民们打个“样”。
搞现代化柑橘种植,投入比左雪锋想象的大太多了。先期投入的10多万元,在流转完30亩土地后就花得差不多了。但李进学让左雪锋坚定了信心。
“我从来没见过李博士这样的人。”说起李进学,左雪锋满是钦佩,“听说他要来时,都以为不过是做做样子。谁知道,来了之后一天到头往地里跑,干起活来厉害得很!”
左雪锋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李进学回城里开会,晚上回来发现当天计划的浇水工作没有完成。于是,他马上借了几个手电筒,带着大家打着手电把水浇完了。
“在他那里没有‘大约’二字,每一步种植都有精确计划,当天干不完就不结束。” 左雪锋感叹道。
2019年5月,在李进学团队的帮助下,左雪锋的30亩柑橘完成种植。同年7月,在政府相关单位推动下,拼多多“多多农园”来到老窝村,考察了左雪锋的柑橘田,并于9月无偿捐助225万元,资助村中1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
“多多农园”无人机植保
据李进学介绍,目前,“多多农园”种植的柑橘面积已经达到300亩。等到盛果期,亩产可达3吨,保守估计每亩净利润1万多元。“种一万亩地,不如种一亩万元地。” 左雪锋笑呵呵地说。
除了经济效益,老窝村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们对于现代农业的认识。未来,“多多农园”计划培养更多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人和电商农人,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并建成千亩柑橘种植示范基地。
对口帮扶 塑“造血能力”
“以前,遇到重病病人,我们根本不敢收。”兰坪县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内科主任李梅回忆道,“只能劝他们转到距离这儿三、四个小时车程的大理,或是更远的昆明进行治疗。”
因为饮食习惯等原因,兰坪县的百姓容易患上消化系统疾病,但由于医疗条件较差,许多患者无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17年3月起,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以下简称“珠海医院”)开始对兰坪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帮助兰坪县中医医院补齐科室短板,派驻帮扶医生,接受当地医生到珠海进修。去年10月,经珠海市横琴新区援建,兰坪县中医医院有了电子胃肠镜室,村民们不出本县也能做检查了。
在兰坪县中医医院的胃镜科手术室,珠海医院医生指导该院医生开展手术(图片来源:兰坪县融媒体中心)
珠海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林勇于今年6月底,来到中医院驻点帮扶。两个多月里,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带领中医院医师完成了两百多例检查。
“我们想让这里的医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好技术,提高医院自身的‘造血能力’。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据林勇介绍,今年年底,中医院将建成脾胃病专科。接下来,该院医生还将继续前往珠海医院进修学习,在两地间形成“驻点帮扶、人员进修”的持续循环。
除了技术和设备,通过定点帮扶,当地医生在诊疗理念上也发生了切实的变化。李梅曾于2017年12月至18年6月在珠海医院进修。“回来后,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查体、诊断等各项流程,严格按照指南进行。此外,我们也开始关注患者的心理,这对于患者身体的康复有积极作用。过去,我们是没有这种意识的。”李梅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也有底气收治重病病人了。”
在对口帮扶的三年时间里,兰坪县中医医院出院人次和门诊人次由2015年的2115人次和15840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4896人次和87234人次,手术患者由2015年的12例增加到2018年的228例。新开展31项新技术,其中有8项为全县新开展项目,填补了县域范围内诊疗技术上空白。到2021年,两家医院计划建成信息化平台,开展远程会诊、检验结果互认,让患者“不出门、看专家”的梦想成真。
易地搬迁 迎幸福新生活
在福贡县居民何思才家中,贴着一张特别的照片。照片上,何思才举着一张纸条和一个居民户口本,笑得眯起了眼睛。那张纸条上,写着他抽中的易地搬迁点新房号。以前,何思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住进这么大、这么好的房子。对他来说,抽新房那天是“今年最高兴的一天”。
今年38岁的何思才是福贡县子里江乡金秀果村人,家里除了夫妇俩和3个孩子,还有快80岁的母亲。何思才原来的家在山上,从山下走上去要3个小时。50平方米的老房子中只有两个卧室,3个孩子只能睡客厅。下大雨的时候,山上的水管常常堵塞。大女儿有听力障碍,做手术花了20多万元,每年还要定期复查。这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2017年,何思才一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3月,何思才搬进了福贡县城江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0平米的新房中,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卧室。从新房阳台上,可以看到奔流的怒江水。不仅家里空间宽敞了,看病、买药也方便了很多,从新家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县人民医院。
在何思才家中,记者还遇到了他们的帮扶责任人范志良。搬到安置点后,为帮助他们一家尽快适应,范志良每周都要来几回。从前没坐过电梯、没用过马桶的一家人,现在已经能很好地适应新生活了。
“我母亲都说,不想再回山上去了。” 何思才笑道。
何思才和家人在家中看电视
搬迁后,何思才的妻子还在安置点内开了一家米线店,收入比以前给山上的电站做饭多了一倍。何思才今年跑工程的收益也不错,一家人已经于6月脱贫出列。
脱贫之后,何思才给福贡县普职教育融合班捐了5000元钱。“日子好了,我也想回馈一下社会。” 他腼腆地说。
在怒江州,98%的土地都是高山峡谷。许多生活在深山中的村民“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谋生手段。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当地政府充分调研后,因地制宜,推行易地扶贫政策,并通过改善安置点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目前,怒江州已经有约10万人完成易地搬迁,占全州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比例为全国最高。
(文、摄影:李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