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父捡了一个弃婴长大后成为歌手:他母亲背负着襁褓双幼儿
哑父捡了一个弃婴长大后成为歌手:他母亲背负着襁褓双幼儿他四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三年服阕后,自长沙奉母至金陵。八月,入都供职于国史馆何绍基出生时,父亲还在乡间,以教书谋生。母亲廖氏背负着襁褓中的幼儿下地干活,左眼失明。那个“襁褓中的幼儿”就是何绍基和弟弟何绍业,他们是双胞胎。父亲作为塾师,无钱供给家用。所以,母子三人在家很是贫困,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家。他八岁随父母入京,是著名学者阮元、程恩泽的门生,程恩泽又是凌廷堪的学生,何绍基的学问基础好,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与以上诸先生有很大的关系。何绍基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廷对时,策论为长龄、阮元两位大学士所激赏,他们将他置于状元。可惜,发现文中有语疵而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而那时他的父亲何凌汉正是官运亨通,如日中天,居然没有假手过问儿子科举之事。作为“官二代”,何绍基沉浸在做学问,忙藏书以及研究金石书画上。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是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第三名,高中探花郎。
那些书法家们~第410篇
【原创】他母亲背负着襁褓双幼儿,下地割柴草,左眼受伤而失明
文/卢秀辉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是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第三名,高中探花郎。何凌汉父亲早丧,家境贫苦,他少年读经书时,边读边注释。妻子廖氏背负着襁褓幼儿,下地割柴草,左眼受伤而失明。嘉庆十二年,何凌汉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嘉庆二十四年,主考福建乡试后,迁为国子监祭酒。
道光六年,顺天府尹朱为弼疏于政务,被降为府丞。皇帝召见何凌汉时称他“人品学问,朕所深知”,特升他为顺天府尹。何凌汉上任后,规定所属官吏要及时审判案件,他每月按簿催促结案,不许滞留。顺天府事关京兆,稍有拖延,人情关说会颠覆案件。道光八年,何凌汉组织兵丁迅速扑灭了回族张格尔的造反。何凌汉在例行评议中,每回都获叙优。何凌汉办案以“仁厚”为旨,对凶恶犯罪才予以严惩,以“杀一儆百”。故道光授何凌汉大理寺卿兼理顺天府尹事务。道光十一年,何凌汉署理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以后,升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他又署理任礼部左侍郎。道光十二年,何凌汉以工部侍郎被派任浙江学政,整顿考试秩序。道光十三年,何凌汉调任吏部右侍郎兼顺天府尹事。道光十四年,何凌汉迁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管理顺天府尹事。道光十五年,何凌汉署理吏部尚书事。后调工部尚书任会试副考官。道光十六年,兼吏部尚书。道光十九年,何凌汉调任户部尚书。仍旧署理吏部事。
道光二十年,皇后晏驾发丧,百官齐集郊外十余日,何凌汉受寒而生病。不久,何凌汉去世,享年69岁。何凌汉长于诗文、书法,海内推重。朝廷重大训诰册文,多出自他的手。他有四子,绍基、绍业、绍祺,绍京。著有《云腴山房集》。
何绍基出生时,父亲还在乡间,以教书谋生。母亲廖氏背负着襁褓中的幼儿下地干活,左眼失明。那个“襁褓中的幼儿”就是何绍基和弟弟何绍业,他们是双胞胎。父亲作为塾师,无钱供给家用。所以,母子三人在家很是贫困,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家。他八岁随父母入京,是著名学者阮元、程恩泽的门生,程恩泽又是凌廷堪的学生,何绍基的学问基础好,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与以上诸先生有很大的关系。何绍基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廷对时,策论为长龄、阮元两位大学士所激赏,他们将他置于状元。可惜,发现文中有语疵而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而那时他的父亲何凌汉正是官运亨通,如日中天,居然没有假手过问儿子科举之事。作为“官二代”,何绍基沉浸在做学问,忙藏书以及研究金石书画上。
他四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三年服阕后,自长沙奉母至金陵。八月,入都供职于国史馆
充提调。“因馆中照例进书,皆一品二品大臣传,无三品以下传,虽经高宗屡次严旨申谕,史馆仍因循。因创拟条例,欲遍搜官书及前人文集,补办国初以来三品以下名臣各传,商之总裁穆师相,坚不见允,余即日辞提调矣。” 咸丰三年,何绍基赴任四川学政。上任后力求整顿,在任不足三年,除学政事务外,还屡屡涉及政务,而且具奏朝廷达数十次。使十七个枉死者的命案得以平反;参奏总督、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等人;置承审官七人于法,终在咸丰五年获祸。
咸丰五年春,何绍基出省按试,五月二十四日,潼川科试完毕回至成都,方才得知由于四月屡陈时务12事,被咸丰皇帝责以肆意妄言,硃批由部议处。部议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学政职务,六月八日交印于四川总督黄寿臣。此事在成都引起了沸议,士民纷纷挽留,有人倡议创办草堂书院,由何绍基主讲,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他交清了公事,于七月初一日离开成都,由川入秦。
次年,何绍基由秦入鲁,出为山东,被山东巡抚崇恩所聘,主讲于泺源书院。六十七岁时,主讲长沙城南书院。七十二岁的那年早春,应江苏巡抚丁日昌约,赴吴门,寓苏州金狮桥巷。正逢他的外孙女随女婿吴观礼在苏州侍奉吴观礼的母亲,三代相见欢洽无穷。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如上江苏巡抚丁日昌的面子,何绍基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还往来吴、越间,主讲浙江。同治十二年七月,忽患痢疾,昼夜数十次,至廿五日丑时,因元气骤亏,终于苏州寓所。
何绍基所处时代,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战火,国力已是大伤。又经太平天国,清廷更是日薄西山。此时的中国在积储自己的力量,准备奋力一击。何绍基必然受时代的影响,他在诗学上力倡宋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
大学士朱筠的旧藏归其父何凌汉不少,何凌汉建有藏书楼为“云腴山房”,收藏图籍万余卷。至何绍基时,他广为搜罗,一度藏书达到10万余卷,建有“云龙万宝书楼”、“惜道味斋”、“东洲草堂”。他既藏书又读书,考订有《礼经》、《水经注》,于《说文》考订尤深,校有《曝书亭记》。著《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证》、《水经注勘误》、《东洲草堂诗文集》等数十种。
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被誉为清代第一。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跃然纸上,雅气满室。他博学多才,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由颜入手,博习南北朝书,更致力分隶,汉魏名刻,并与颜法打通,更得宽博。偶为小篆,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不以形而媚俗。何绍基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更臻佳境,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他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他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很有个性的字,以致“每成一字汗淋漓”。
何绍基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曾说:“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卢秀辉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共享,切莫用于商业,违者必究!卢秀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