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心的源头在哪里2、心的源头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根据唯识学来说,我们这个心识的存在,是无处不在,亦无无处不在。你说他如是存在吗?其实真正答案,就像在《楞严经》中阿难问佛一样。在经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1、要懂得因果原理

当你是管理者,运营一个项目,无论是大是小,都有一个缘起的因在起作用的。就比如说,你想发明一件通过核能燃料的飞行器,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会去研究这个东西。由于这个想法导致去做这个发明。如果这个发明只是利于人类的,那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对人类是“好东西”。那么如果这个发明对大自然是破坏性的,最后起到的作用是对大自然是“坏东西”。

我们现在认为好的并不是一定是好的。我们拒绝的,并不是以后我们也会拒绝。这个就像一个藏有玉矿的石头,不懂的老百姓认为他只是一块石头,举手一扔放在门边。当懂得会看这玉石的行家,路过他家门外,一眼看到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样。思维角度不同,导致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最后决定事物状态就不同,导致这块石头身份的结局也会不同。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1)

心的源头在哪里

2、心的源头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

根据唯识学来说,我们这个心识的存在,是无处不在,亦无无处不在。你说他如是存在吗?其实真正答案,就像在《楞严经》中阿难问佛一样。在经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从这段经文对白中我们可以发现,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那么我的心到底在哪里呢?佛就明确对阿难说,你当下在问的是不是心识在作用呢?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2)

楞严经讲义

在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第三卷中对这段对白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上科对外境,而分动,静尚疏;此科就内身,而分动、静则亲。以内身亲为自体,其与见性,动、静难分。佛要令阿难,更于自身中,亲见不动之体,故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令其回首左盼。故问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要阿难说出,观光动头,方可辨于见性之动、静耳。

又一段是这样说的:

眼中见性,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不特与外境无干,而与内身亦不相干。又非但无有动相,并静相亦不可得,诚所谓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若能亲见眼中,不动摇之定体,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复印可曰:”如是“。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3)

唯识管理心法

下面我抓重点概括,最后佛说的这个”如是“,便是肯定了阿难上面的这段话:

佛说:“说得对,你现在已完全明白见性是不动了。不像以前,认贼作子,以妄想为真心。”

眼中见性,是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与外境、身境,全不相干。如果能亲自体会,不动摇之定体,这就是奢摩他定,亦即楞严大定。

在这里,我又引用“道德经”一句话概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名就是各种事物的名相,起现象和变化的东西,简称心(佛家说是自性)的作用。

无名就是本有存在的,没有任何名相,即使消失也是存在,它是永恒性的,但又是在背后为了这个“名”而起到变化的性能。

那么”道“呢?道即是有和无,转成佛家讲的便是真空和妙有。

当起现象的背后因为有“名相”即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是不是有名呢?

这个我并非只是指针对人类认为对象的自我,它是突破人类角度的自我存在,比如大千世界各种生命体的“我”,包括第八识起现象“变化的我执”。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4)

楞严经讲义

在《楞严经讲义》第三卷中又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释义:云何是责怪之词。承上客、尘、主、空之义,明如指掌;应当舍客、尘、动摇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动之见性。云何汝等,仍以动者为实身,以动者为实境,犹故不舍客尘之身境,而取主、空之见性,反乃从始洎终,于身妄执为实我,于境妄执为我所,此属我执;又执身境,心外实有,不了万法唯心,此属法执。念念随我、法二执以生灭,岂不自误哉?念念即意识妄心;始、终二字,远则无始为始,今世为终;近则生为始,而死为终,二皆可通。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5)

万法唯心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做为管理者,运营的思维格局是依据万法唯心,突破妄心的局限去看问题。妄心就是念念生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不断循环。在管理学中,如果执于为了管理而生死,这便是我执与法执。管理思维是突破在管理层面上的,管理犹如活水,任何坚硬之体也奈何不了它,古人给它取了一个代名词,叫“柔弱胜刚强”,这个“柔弱”并不是指软弱无能的意思,其真正的含义是说,管理需要用水一般去处理各种难解的事物,无论是难啃的骨头还是坚硬的巨石,当一滴水变成海洋,掀起巨大的海浪之时,那么这一切的障碍就不是障碍。当细小的缝隙,没有什么可以穿透之时,水却能通过加大压力渗透它。这就是水的力量!

这就如同中医看待一个生命体,是突破于身体同样也依于身体去发觉生命的体征与特点。高明的中医通过特殊的功能,发现肉体之外人体的奥秘。比如穴位与星系的运作关系,内在五脏六气的运行规律等等,这是肉眼所不能见的。然而古代修持有一定水平的人,是可以观察这些现象,并作为中医诸多临床著作当中的文献记录。

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运营者觉悟之机 要掌握唯识管理 了知因果法则不伤害天地(6)

唯识管理

再比如地球的存在也是个体,不是没有思想,只是不会说话而已。这种思维都是第八识的作用,既然外境的一切现象,都离不开八识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有觉即有生命的意识,那么无觉呢?比如树、草木,森林?无觉也有生命意识,只是意识的类型不同,它们不是靠第六识支配的。所以说任何看到的事物最终大脑收到的也只是信息波,那么树木、花草,最终呈现的也是一种信息波的状态。

从唯识管理层面来说,要有突破空间与现有意识局限的管理思维才是真正能接近“符合天地运作规律的管理方法论”。运营管理的优化便是为了从繁而简,由简而繁,每个细节都是为了简单操作,每个简单操作的背后却是复杂的云计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