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上升通道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上升通道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上升通道(1)

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 (图/@视觉中国)

广经观察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引发高度关注。18日,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表示投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发挥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增进社会福祉、助力共同富裕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7。专家表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实现,既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问题,也有群体的质量问题,两个维度共同决定我国民众共同富裕的深度和广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文静 许晓芳 18日,腾讯公开表示,再投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并深入结合自身的数字和科技能力,在诸如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助力。 今年4月,腾讯已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截至目前,已连续规划投入1000亿元资金。 4月投入的首期500亿元资金“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更多着眼于基础科学、教育创新、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的前瞻性探索。 本次“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则更呼应当下关切,聚焦在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帮助医疗救助完善、促进乡村经济增效、资助普惠教育共享等切实带后富、帮后富的领域,长期、持续提供支持。 据腾讯控股最新一季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腾讯总收入2735.62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903.54亿元,同比增长46%。 专家观点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雏形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传递出回稳向好的信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2%,略低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对于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都有着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加强社会的流动性,为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通道,而且要借助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其他救助手段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好保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表示,目前我国致力于建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特征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近十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进展比较顺利,已经形成了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雏形。 林江表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实现,既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问题,也有群体的质量问题,两个维度共同决定我国民众共同富裕的深度和广度。要遵照中央关于建设橄榄型分配结构的指示要求,在收窄收入差距的同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达到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改善分配结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杨志勇表示,三次分配在作用上各有区别,各有千秋。其中,初次分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主要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对于三次分配,他强调,三次分配应该是自愿的,比如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所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个人和企业先富起来了,这些企业和个人便具备了通过慈善捐赠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条件。”杨志勇表示。 林江认为,三次分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提到三次分配,是希望在一次和再分配的基础上,调动较为富裕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开展捐赠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收窄社会收入差距的目的。” 对于三次分配的发展,林江认为,慈善机构未来将作为三次分配的重要载体,在资金筹措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杨志勇也强调,当前,三次分配还有很多机制问题亟待完善,比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通过一些专业机构来实现捐赠方的捐赠意愿和诉求;此外,还需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为三次分配创造更好的社会基础条件。 对于互联网企业近日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的做法,杨志勇表示,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对于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能够营造一种良性的社会氛围。 国际社会热议“小康” 据新华社电 (记者陈瑶、许晓青、娄琛)在上海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土耳其学者阿德南·阿克菲拉特长期关注中国发展,对中国独特话语“小康”的国际表达颇有体会:小康是生活相对舒适的社会状态,中国的小康奋斗历程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康”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在国际上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因此,“小康”的外文表述让人颇费苦心,有的将其意译为“相对富裕”“适度繁荣”“宽裕”“富裕”;有的将其解释为“更多人成为中产阶级”;有的则直接采用汉语拼音“Xiaokang”。 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集体迈入小康社会,这一人类壮举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小康”迅速成为国际话语高频词。用海外主流搜索引擎检索关于“小康”新闻报道,仅过去约一个月中就有近500篇主要媒体刊发的文章。 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媒体纷纷展开报道,多角度阐述“小康”的内涵、意义和世界影响,认为其不仅仅体现了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蕴含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小康梦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世界推动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国际政界、学界、媒体等持续跟踪中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每一个进程,从中国人民围绕这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努力中,不断加深对“小康”的了解。 中国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仅用8年时间使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世界银行称这一成就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这个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社会赞誉中国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随着小康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国际政界、学界、媒体等对小康的描述越来越丰富。从“物质匮乏的消除”到“中等繁荣下的全方位进步”,从“少数人的小康”到“共同富裕的前奏”,从“中国先哲孔子的幻想”到“惠及14亿多人的伟大成就”,如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键词,“小康”愈益成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特色词汇。 (参与采写:李志晖、邵琨、吴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