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弃官的状元:第一个弃官经商的状元
史上唯一弃官的状元:第一个弃官经商的状元2年后,来了一个转机,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跟他讲:上海码头5年前进口了一批纱锭和织纱的纱布机,把这些东西折成25万两白银股权给你。跑到后来一两银子也募集不到,连回家乡的旅费也没有,最后只得靠路边卖字,得了几两银子才狼狈地回到家乡。张謇中状元的第二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居然惨败。这一战全民皆醒,大家觉得这个帝国已经到了,一定要去拯救它的地步。42岁的张謇,上书辞去官职,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选择要通过实业来救国。他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曾经是个状元,只要振臂一呼大家就都来了。他建了一个章程,要集资60万两白银,自己的股本只有2000两,2个月就把它集齐,结果一集集了2年多。张謇先回家乡南通当地集资,结果应者寥寥。他考虑上海十里洋场人多、观念也前卫,于是跑到上海,几个月时间只从寺庙里面拿了几十两白银。
他是中国千年来第一个经商的状元,几十年寒窗苦读,却在金榜题名第二年就弃官从商。他打造出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甚至建设出一个前卫的花园城市南通。然而一代“商父”,晚年企业土崩瓦解,自己落到“只求速死”的悲惨境地。
出身农家 仕途艰难张謇 [jiǎn] 出生于今江苏南通农家, 因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6岁的张謇只好冒名参加科举,中秀才后因“冒名科举”惹上官司,无奈只好投身军营,做了淮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
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日本乘乱派军舰抵达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兵乱,阻止了日本势力扩张的苗头。张謇作为吴长庆的幕僚,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深得帝师翁同龢的赏识,后来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极力拉拢张謇做自己的幕僚,但张謇都拒绝了,31岁的他回到家乡继续苦读应试。
32岁时,张謇考中了举人,在此后的应试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帝师翁同龢爱才心切,命收卷官直接将张謇的考卷收到自己手中,强行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可见他的状元实在得来不易,历经10年的坎坷。
下海经商 状元卖字张謇中状元的第二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居然惨败。这一战全民皆醒,大家觉得这个帝国已经到了,一定要去拯救它的地步。42岁的张謇,上书辞去官职,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选择要通过实业来救国。
他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曾经是个状元,只要振臂一呼大家就都来了。他建了一个章程,要集资60万两白银,自己的股本只有2000两,2个月就把它集齐,结果一集集了2年多。
张謇先回家乡南通当地集资,结果应者寥寥。他考虑上海十里洋场人多、观念也前卫,于是跑到上海,几个月时间只从寺庙里面拿了几十两白银。
跑到后来一两银子也募集不到,连回家乡的旅费也没有,最后只得靠路边卖字,得了几两银子才狼狈地回到家乡。
2年后,来了一个转机,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跟他讲:上海码头5年前进口了一批纱锭和织纱的纱布机,把这些东西折成25万两白银股权给你。
张謇带专业人员去看了这批的纱机,日晒雨淋了5年多的机器已锈迹斑驳,专业人员跟他讲,把这批机器擦拭出来得花6千两白银。但他也别无他法,只得硬着头皮同意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办法,自己又筹了25万两白银,最后股本是50万两白银,在南通办了一个纱厂。
1899年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到1900年2月份,就是半年多的时间,他就赚了2万多两白银。然后到了年底,1900年的年底,创建一年半,获利11.8万两,成为当时盈利性最好的民营企业。
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一时间,北方大乱,南方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动荡的局势,造成洋纱进口量明显减少,本土机纱供不应求,张謇的大生纱厂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期。这年秋天,张謇在日记上写道:“厂事复转,销路大畅。”生意蒸蒸日上,赚到了钱的张謇开始实施他更宏大的计划。
文人政治 壮志未酬在兴办纺纱厂的过程中,张謇曾因原料受制于人。他开始在家乡沿海的荒滩上建立原棉基地,随着他的资本迅速膨胀,又办了油厂,办了肥皂厂,办了纸厂,办了面粉厂,办了轮船厂,办了房地产,办了铁厂。所有这些企业,都是围绕着他的纺织行业。
张謇创办了19家企业,是中国最早做相关多元化的一个企业家。这个产业集群做完以后,他变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
1903年,张謇赴日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深深触动了张謇,他深感只有君主立宪可以挽救国家。
也在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请声望极高的张謇出任头等顾问。在张謇的推动下,在1906年的9月份,慈禧终于下达了预备立宪诏书,开始要预备立宪了。
可是,没过几天光绪和慈禧先后过世,一帮年轻的皇亲国戚成立了皇族内阁,将汉人赶出了权力中心。清帝国大厦于将倾时,犯下致命的错误。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革命。张謇已经明白君主立宪已经不行了,只有走共和的道路,帝制在中国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张謇支持国民政府革命,结果国民政府拟将国内所有铁路,航业,运河,以及其他重要事业,一律改为国有。这个是张謇所不能认同的,所以他对国民政府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袁世凯后来能够当大总统,主要是得到了张謇的支持。张謇支持以后,整个中国的南方,至少上海长江沿海这一带商人就开始支持袁世凯,所以他对袁世凯能够当大总统,能够复出,其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袁世凯当大总统以后,就任命他当了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张謇当了这个农商总长以后,他就施展救国经济的理念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难办的企业应国家先办,赚到钱后,再转给私人经营,以鼓励人民办实业。日本也因此出现了三菱、三井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变得国富民强。
他上任后就公布了一条法令,凡隶属本部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改由招商承办,然后一些投资重大的产业,民间暂时没有钱来办,可由官方先作规划,引起人民的兴趣,然后交给民营承办。
他这种藏富于民的救国之道与北洋政府国家专办独享暴利的思想相去甚远,很快他就在北洋政府里不受待见。苟且了几年,袁世凯一称帝,他马上辞职回到上海继续做他的实业了。
风云突变 只求速死张謇这个人在办教育也好,办企业也好,办公共事务也好,手笔很大。但是他自己有个号,叫啬翁。他平时每次吃饭,不过三个菜,一荤一素一汤,没有客人不准杀鸡杀鸭。
有一年他到日本去,他当时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家,到日本去参加一个博览会,居然坐三等的客轮里面。
三等客轮就是跟一些穷人在一起,到了日本以后,日本记者说:张謇先生您到这儿来,怎么坐最下面的底舱?
他讲一段话,日本人把它记录下来,三等舱位有我中国工农商界有志之士,一路与他们叙谈振兴实业之大事,乃极好良机,求之不得。他的生活非常平民化,在他大规模的投入和规划之下,到1920年代前后的时候,南通成了中国最好的一个模范城市。
然而在1922年,棉花的价格大涨了73%,原材料一涨,就把它的利润吃掉一大块。到了1924年初的时候,上海的纱厂三分之一停产。
军阀混战又导致销售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张謇养活了几百万人的民营集团体量大,又对外负债巨大,一亏起来就兵败如山倒。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张謇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张謇讲了一句很可怜的话,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年代。
张謇只好把整个大生纱厂抵押给上海的银团。不久,他就发高烧,还到海堤边去吹风以求速死。
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更多的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读书做官不是张謇的志向所在,经商发财也不是他的理想。他想救国,想振兴实业办社会,但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他的理想只能是理想,或者说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