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小楷生字:学赵体字容易学俗
赵孟頫小楷生字:学赵体字容易学俗赵孟頫《前出师表》唯一毋庸置疑的,是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魏晋的清韵、唐代的严谨、宋人的意趣,前代的书法积累的成功已经非常厚实了。这些前代的积累,成就了一个力求复古,诸体皆能的赵孟頫。赵孟頫是忽必烈眼中的“神仙中人”,元朝蒙古政权寻访的隐逸第一人。这时的赵孟頫不仅仅是元朝优待前朝遗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吉祥物,他更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与中原文化或者说是华夏民族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少数民族王朝的“文化导师”。他的书法的学习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导向。《洛神赋卷》唐代是书法高峰,宋代的“尚意”书法也不甘落后,大家一直在强调书法中个人价值的表达,但是真正的“五体”皆通的书法家其实并不多,比如坚持“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的米芾,确确实实写不好草书;黄庭坚写不好正楷,悬腕写字的苏东坡也写不好大字。
在赵孟頫身上一直围绕着一个矛盾,那就是“旧王孙新朝廷”。这个矛盾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他的书法评价,比如有人对他不屑一顾,声称“赵体”书法“骨力甚弱,恰似其人”。然而也有人出来鸣不平,反对“字如其人”的说法,坚决捍卫赵体书法中的秀逸脱俗。
若是“因人废字”确实有失偏颇,其实“字如其人”更多的指的是个人的性情与书法风格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品与书法优劣之间的必然同构关系是不对的,何况赵孟頫也并非是没有骨气的圆滑小人。
赵孟頫
“旧王孙新朝廷”的矛盾确实会对赵孟頫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矛盾却并非是消极的,反而对赵孟頫的书法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赵孟頫是忽必烈眼中的“神仙中人”,元朝蒙古政权寻访的隐逸第一人。这时的赵孟頫不仅仅是元朝优待前朝遗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吉祥物,他更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与中原文化或者说是华夏民族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少数民族王朝的“文化导师”。他的书法的学习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导向。
《洛神赋卷》
唐代是书法高峰,宋代的“尚意”书法也不甘落后,大家一直在强调书法中个人价值的表达,但是真正的“五体”皆通的书法家其实并不多,比如坚持“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的米芾,确确实实写不好草书;黄庭坚写不好正楷,悬腕写字的苏东坡也写不好大字。
唯一毋庸置疑的,是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魏晋的清韵、唐代的严谨、宋人的意趣,前代的书法积累的成功已经非常厚实了。这些前代的积累,成就了一个力求复古,诸体皆能的赵孟頫。
赵孟頫《前出师表》
与其说赵孟頫是复古,不如说他是“集大成”,因为只会复古是无法自成一家的,更无法入列“楷书四大家”。
我们首先要肯定赵孟頫的复古。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以颜、柳、欧为代表的唐楷;苏东坡、李北海,赵孟頫都学过。他以王羲之为核心,用宋人的生动灵活来弥补学唐人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僵硬和板滞,最终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钻研,将自己的书法修炼到了一种极为精熟的状态。
《孝经卷》
其次赵孟頫是极具创新能力的天才。比如赵孟頫写“国”字框的时候,第一笔与第二笔,在简单的两笔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斥又相吸的状态,赋予了点画极大的张力。类似这样的用笔还有很多,他的文字结体,不是晋、不是唐、也不是宋;不是某一个朝代的单一代表,而是博采诸家,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很多人说学赵孟頫的字很容易流俗,其实这个锅不应该由赵孟頫来背,他本人的书法是极具创新性而秀逸灵动的。不过在选择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临摹的时候,最好选择他晚年书法大成以后的“人书俱老”之作,坚定不移地坚持取法乎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