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1元商品逐渐消失
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1元商品逐渐消失来源: 光明日报
前一段时间的炎热使得人们对饮料、冰棍和雪糕的需求增加,不少人发现,过去用于解暑降温的“1元商品”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有媒体记者通过走访也发现,目前市面上这些低价食品的商业版图逐渐缩小,消费者对“1元商品”的期待难以得到满足。有消费者表示,便利店的瓶装水动辄就要3、4块,甚至一些饮料的价格已经到了两位数。
“1元商品”极为亲民的价格背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博弈关系。消费者希望的是商品能够回归其满足需求的基本属性,不愿意为繁复的包装、花哨的宣传理念买单。对生产者来说,成本的提升也导致低价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并不利于生产的可持续性。而对于零售者来说,高价商品的利润空间更大,低价商品不仅盈利少,还会影响高价商品的销售。
高价的背后就能够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吗?实则未必。儿童水、矿物质水、天然水、冰川水……名目繁多的商品往往在售卖一种“新奇”,未必能够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体现出更多的优势。还有诸如季节限定款、品牌联名款,它们带给消费者的观感就是提升价格的噱头。 说到底,商品的价格最终还是应当回归价值本身。
换句话说,人们对于商品的价格是有一个可接受的阈值。对于那些价格虚高的商品,消费者也会做出选择。而受供求关系影响的价格,自然会对这种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就要求生产者与销售者对市场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既要推陈出新,又要保证价格的合理性。生产、销售、消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链条,从而实现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
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