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1)王金长生长在贫困寒苦的家庭中。<二>王金长老人为何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呢?<一>发生在穆家堡学校的捐款仪式在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一日的这一天中午一时许,由介休市教委,张兰镇党委及政府、镇教委、穆家堡村委组织举行的“王金长奖学金”捐款仪式,在穆家堡学校全体师生庄严肃穆的会场中隆重地举行了。王金长老人的七个儿女及两个外甥都带着对老人沉痛的怀念应邀参加了这个仪式。他八个子女在家乡学校毕业,分别得益于祖国教育事业成为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各两个,其中有六个曾任教师职业。会上,毕业于“太谷师范”的三女儿和留校“山西工业大学”的小儿子分别讲了话,他们讲得声泪俱下,代表父亲向学校捐款人民币壹万元,感谢家乡学校对他们姐妹兄弟的培养哺育,以完成父亲王金长老人的临终遗愿,并祝学校为家乡建设、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另外王金长老人的小外甥还代表小一辈人表示对爷爷、姥爷的缅怀

一字不识老农民

尊师重教小故事

王风富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1)

穆家堡学校二十五年前,整理搜集的老农民王金长尊师重教捐款万元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家庭的精神民风与文化传承。现以此文传播纪念这位老农民夫妻的百年诞辰。

<一>发生在穆家堡学校的捐款仪式

在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一日的这一天中午一时许,由介休市教委,张兰镇党委及政府、镇教委、穆家堡村委组织举行的“王金长奖学金”捐款仪式,在穆家堡学校全体师生庄严肃穆的会场中隆重地举行了。王金长老人的七个儿女及两个外甥都带着对老人沉痛的怀念应邀参加了这个仪式。他八个子女在家乡学校毕业,分别得益于祖国教育事业成为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各两个,其中有六个曾任教师职业。会上,毕业于“太谷师范”的三女儿和留校“山西工业大学”的小儿子分别讲了话,他们讲得声泪俱下,代表父亲向学校捐款人民币壹万元,感谢家乡学校对他们姐妹兄弟的培养哺育,以完成父亲王金长老人的临终遗愿,并祝学校为家乡建设、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另外王金长老人的小外甥还代表小一辈人表示对爷爷、姥爷的缅怀敬仰,又补充捐献三百元钱。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2)

最后由市教委肖主任作了总结发言,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王金长老人捐的壹万元钱从金额上讲,和目前社会上有些“大款豪门”相比,不过是一日甚至一餐的高档酒饭钱,但老人家是个一字不识的庄稼汉,是勤劳致富俭朴持家用血汗换来的,而且临终遗嘱对自己薄葬,把这笔钱全部无偿捐给本村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因此其精神价值是无限的、是非常珍贵的宝藏。市教委要向全市的教师、学生发出号召,一定要向王金长老人这种捐资爱教的精神学习、致敬,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介休市的各级校园中生根、开花、结果。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3)

<二>王金长老人为何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呢?

(1)王金长生长在贫困寒苦的家庭中。

王金长生于一九二二年农历十月初一,公历十一月二十九日。

在他幼年时,邻居老人们就对他讲,他家是从穆家堡北面一个小村子叫梁家堡,在天灾人祸,瘟疫横行,人烟绝迹时,由他爷爷一条扁担,两只蓖筐,带着几个孩子来到穆家堡村逃荒落户的。在他父亲壮年时闯北京城找到个粮店扛麻袋的苦差,他家才开始有了自己够维持生存的一些土地、房屋,所以他的幼年是在饥饿贫穷中度过的,根本买不起书本,没进过一天学堂,没识下一个字。

在他幼年时,他只能割草喂猪,十岁时他父亲买下了一头老黄牛,他便成为放牛郎,十二岁时就驾着牛车送粪种地拉庄稼,冬天在南山小煤矿拉上炭去汾河两岸叫卖,他又是个小卖炭翁。

(2)青壮年时的王金长对敌痛恨,勇敢爱国。

村里的不少老人记得在他十六、七岁,抗日战争时,他已是村里的一个小民兵了,积极地给政府送公粮,日本鬼子侵占山西时,他多次夜晚参加破坏铁路线、公路线等。

在他二十几岁时,白匪军占领汾河两岸,他的大内弟芦春昌参加了铁北游击队,在汾河上一次伏击战中英勇杀敌数名,身受重伤,壮烈牺牲,而敌人还不放过他的岳母,在北盐场村家中,把正在照看其大女儿的老人用枪打死在炕头。(解放后他岳父家成为光荣烈属,在介休市东门外烈士陵园内,其中一块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上:“烈士英名录”中,雕刻有芦春昌的名字)。

王金长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当天晚上就驾着牛车到了北盐场村,把躲藏起来的岳父以及岳父的老岳丈,和两个内弟以及枪口逃生的大女儿一车子拉上,毅然接回穆家堡自己家中,成为一大家人同吃同住达半年多,才帮他们租了土地房屋,也在穆家堡安家立户了。他岳父一家人至今讲起此事,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一家人从虎口中夺回来的。而且北盐场离穆家堡几里路,当时属于敌我拉锯地带,随时有白匪军来抄家杀头的危险,那时担惊受怕的苦日子正像在油锅中一样煎熬啊!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4)

解放太原战争开始时,我方政府在张兰招收了一批抬担架的民工,王金长是穆家堡第一个报名参加的。在解放太原的枪林弹雨前线上,摸爬滚打近一个月,记不得救了多少解放军战士,当时抬担架的民工牺牲了不少,但他很幸运地领了政府的“完工证”回到了家乡。他经过这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战斗考验后,家人和村民都说他大变样了,他由一个不爱说话的土包子,变成了一个敢说敢干的新农民了,而且还学会了一首解放军文艺战士歌唱刘胡兰的歌,他在家里唱、地里唱、赶车唱,反正每逢有兴致时就高声唱起来了,而且唱到“刘胡兰”三个字时特别地激动。在他年老时,村里不知他名字的小孩子,碰到他时干脆就叫他“刘胡兰爷爷”,给我们唱一首吧。因此在他的葬礼上,和他一块务农二十多年的四女婿李建立,感情激动地唱起了刘胡兰这首歌时,参加他葬礼的村民乡邻,同他的子女们都失声痛哭,追忆起老人家的音容笑貌。

(3)王金长在生活劳动中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

由于王金长从解放太原回来后敢说敢干,所以村民们在土改纠偏时,选他任村委干部,他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打土豪、分田地、分房屋,扶持贫下中农的工作。

后来村里又任命他为水利干部,但他深知自己不识字,会影响工作,特别是兼任水利干部,更是觉得让有文化的人担任最好,因此他主动让贤,推荐李建乃担任了水利干部,果然李建乃给穆家堡村的水利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王金长发挥自己能吃苦、会种地的特点,主动和穷苦乡邻组成了互助组,战斗在黄土地上,在五三年的好年景时,老天不负有心人,他种的几亩红高粱,亩产干斤以上,成为全介休县的“丰产模范”(当时颁发了奖章牌)。并在县政府介休城里召集的万人大会上,介绍了丰产经验,但就是这个简朴的“丰产经验总结”由于他自己一字不识,是让有文化的人书写下,叫他背会去讲,但他总是记不准确,又不会普通话,尽是家乡方言,因此自认为由于不识字没文化,自己在万人大会上讲得不好,下面参加会的人好像没听懂似的,所以很对不起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他从此后,下决心不管自己吃多少苦,也要培养子女们都上学识字,做个有文化的人,为社会多出力,办更多的事。

<三>王金长是如何教育子女尊师爱学当好学生的?

(1)修井修路关怀学校师生

王金长把孩子们都送到本村上学了,他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学校做些事情,因此他用自己的马车拉土,给学校多次垫过操场;对于学校师生与村民们共用的村南的一口水井,他怕倒塌了流进脏水,经常一个人默默的垒砖、培土、垫高、加固。到了冬天他怕学生到井台上玩滑到井里,造成事故,他差不多每天早上担水都带上铁锹去铲除井台上的冰块,有些自私的村民曾笑着说他“王老大,就不怕把你掉进去吗?"他总是一笑了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独自承担着保护井台的义务。

对于穆家堡村的南北大街,这是村民学生们每天行走最多的主要街道,所以每逢下雨天,他就披上麻袋,一个人把水渠里的污泥一锨一锨地铲出来,垫在道路的坑凹处,这样既畅通了渠道,又填平了道路。多少个年年月月,每逢下雨或雨后,虽然街上很少有行人,但全村很多的村民,老师学生们都见过这位默默无闻地开渠排水,挖泥填路的庄稼汉,在他临终前两天,一九九六年四月六日,老人预感到老天又快下雨了,就又气喘吁吁地把现已修成水泥路旁的水渠中的泥土砖石清除了十几米长。

(2)以身作则,尊敬老师

讲到尊敬老师,王金长曾在五几年过中秋节时,把在学校值班的介休城里人董方老师,请到家中共度团圆节;还曾在六几年困难时期,让大儿子满生把玉米面窝窝头送给其班主任王建藩老师,(该王老师是上梁村人,身高一米八以上,经常就饿着肚皮,肿着面容给孩子们上课);他自己在芦苇泥水中,收割回的芦花准备作枕头用,但听到三女儿说班主任霍金香老师经常上火头昏,就把芦花全部送给霍老师作枕头。

就在一九九五年夏季,曾在本村教学,现已经回到其家乡张原村任教师的王桂兰老师,来到王金长老人家中,讲到自己的女儿考上了中专,但由于本人是残疾教师,其丈夫是农民,筹措女儿的学费遇到了困难,在王老师走后的几天,王金长的小儿子王风斌,现留我省工业大学任教,回家来看父母亲,给了大人300元钱,王金长老人动员儿子,立即把这三百元钱送到了王老师女儿手中。

(3)任何私事都不准孩子们请假误学

在农村,过去修房盖院都是村民们互相帮忙的,由于王金长家住的是一所土坯修的草木屋院落,所以他家的房子差不多隔年差月经常维修,困难时期,村民们都帮了不少忙,连玉米窝窝头都没有让大家吃过,如何报答乡亲们呢?因为他自己赶马车,白天时间少,就晚上抽出时间一个人去村民家帮忙备砖和泥,他还给自己的子女定了规矩,只要下午不上学,星期天休息,就必须到修房盖院的村民家去帮忙,而且干完活后回自己家里吃饭。

王金长夫妻二人是同岁,至九六年都是七十五岁了,可他们上了年纪,孩子们要给他们过寿诞时,他又定下了章程说:“毛主席老人家活着都不过寿,我们也不过寿,现在国家富裕了,咱家日子更好了,你们又都很孝顺,我老两口每天都像过寿一般,不能因为父母的生日耽误你们上班工作,耽误子女及后辈们上学读书。”就是这样,他的八个孩子,三儿五女,没有因为私事请过一天假,而且在他尊师爱校的精神鼓舞下,一个个都勤奋读书,刻苦用功,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在穆家堡的历任教师及全体父老乡亲中,多年来一直传为佳话。

<四>王金长老人俭朴持家,临终为何不把存款留给自己健在的老伴呢?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5)

在王金长老人灵前挂着两件衣帽,都是用最廉价的呢子料做的,可他穿了多少年呢?那是他大儿子满生,七二年参加供销社工作时就买下,穿用两年后,让给他穿的。他老人家一直穿了二十二年,直到临终安息时,老伴才给他脱了下来,粗看上去都和细麻袋料差不多了,连黑颜色也变成了灰颜色了。还有王金长老人,一生很少吸烟、喝酒,他告诫儿女,他体会到吸烟、喝酒都是坏习惯,既浪费钱财,又毁坏身体,所以谁也别沾染上这个坏习惯,因此他的八个儿女们都不吸烟、不喝酒,都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作风。至于孩子们在本村上学时,他儿女们人人都穿过打补丁的衣服,甚至因为三个女儿大,儿子们还穿过姐姐们穿过的花棉袄呢。不过王金长的老伴和孩子们都牢记着他不知从哪里总结来的革命谚语:“穿戴笑脏不笑旧,衣服怕破不怕补,寒门造就大英雄,贫户多出真孝子”,儿女们有了困难告诉他时,他就鼓励孩子们说;“刘胡兰十六岁不怕牺牲,你们这么大了还怕困难吗?”正是在他这种无私无畏勤劳俭朴的美德鼓舞下,所以他的儿女们在他临终留言,要把他自己攒下的七干元钱捐赠学校时,都异口同声地向他保证,一定会遵照他的遗愿办事,不把钱用于他的葬礼,而且姐妹兄弟又筹集三干元共计壹万元捐赠学校,并且保证大家孝顺,会让母亲的晚年过得更好。

<五>王金长一生做好事,好人有好报,得好死,成好传。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金长老人一辈子做了数不胜数的好事,临终遗言还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学校,让有限的金钱化做春雨,去孕育家乡校园中的无数小花朵茁壮成长。

老人的一生就像一头耕地的老黄牛一样,为国为家,为教育事业,为子孙后代献出自己毕生精力,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件都磨损耗尽了,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身,照亮了别人,最后他自己又很平静安详地永远离开了人间,含笑九泉。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6)

虽然这都是一些王金长老人朴实无华的生活小故事,但却深深地打动了全村干部村民和教师学生的心灵,虽然这些小故事这样的普通平凡,但老人的亲邻好友,儿女家人都永远无法从脑子里忘记;虽然这些小故事又是这样地平淡无奇,可是老人的音容宛在,精神永存,穆家堡的全体村民,教师学生都对他老人家沉痛怀念,无限敬仰。正如在他葬礼上,穆家堡村委与学校为他举行了简短的追悼会,村民和他的家人给老人编写的挽联: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7)

第一副对联:

横批:甘为老黄牛

上联:七旬有五爱国爱家最爱劳动

下联:六十余载修井修路专修地球

第二副对联:

横批:争育小花朵

上联:金水桥头亲邻好友哭送王老大

下联:长富路上父老乡亲笑赞助教人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8)

王金长其它方面小故事索引:

1、一九五三年前,在党的互助组政策指引下,王金长组织贫苦邻居杨增光,王启云,邵五儿等互助耕种务农故事。

2、在过去或近年来,王金长和大伙互助劳动总是先人后己,自己拣重活累活不计较的故事。

3、一九五七年,在成立高级社时,带头第一名把自己的大牲畜、马车插上大红花送到饲养院。

4、一九七四——一九八二年,自己看护果园,不准亲友子女去看望他,自己在水果成熟期,不背草筐子的自我纪律规定,在果园里独自拾到60元,查访找到失主的故事。

5、一九六三年时在介休铁厂搞副业,一个人干了几个月,而把工分补贴送给生病误工的伙伴50%。

6、一九六五——一九七零年时,不挣饲养员的工分,却主动关心集体母畜的优配优生,为集体培育出十几头优良大牲畜的故事。

7、一九七零年时赶马车因公负伤,说自己不小心,不要队里出医药费,而是带病去干较轻的体力活,放了二年羊的故事。

8、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给集体放羊时,有外村寄放的母羊生羔后和有的绵羊生病时,接到自己家特殊喂养不计报酬的故事。

9、在穆家堡村北空堡里开垦荒地种萝卜时,分送给邻居亲友一部分吃,在铁路上扫煤渣也把一部分送到亲友家用。

10、王金长住的院子大些,空房多,先后多年多次免费让抗美援朝志愿兵,拉练演习的解放军,帮助割麦学生、工人、下乡干部,本村的幼儿园、缝纫社、保健站、兽医站等居住,而都能相处如一家人的故事。

11、嫁了五个女儿,娶了三个媳妇,都决不包办、不收、不送彩礼,婚事简办不请干部吃饭的故事。

12、内弟、妹丈担任村里主要干部时,没为家里的私事,儿女上学找工作求过情,走过后门。

13、鼓励中专生、大学生的儿女假期里参加割麦子等农田劳动。

14、为邻居调解纠纷,让子女拿上水果罐头看生病的邻居。

15、在南门外两口水井中捞过两个死人,抢先下井在村南门附近的水井中,夜晚救出李××母亲的故事。

16、王金长父亲从40岁在北京粮店当苦力,中煤烟后留下后遗症,不能劳动一直尽孝养活到84岁高寿的故事。

17、王金长两兄弟分家,不请村里公堂,不请邻居做中人,自己定章程哥让兄弟和睦分家的故事。

18、二女儿因病早逝,又在自己家抚养一个小外甥十年,化悲痛为无限慈爱。女儿在太原西山矿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时,毅然让大女儿、大儿媳把重病的二女儿接回家中,用慈爱细致照顾,又把二女儿生命延长了4年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集锦,一字不识老农民(9)

作者简介

王风富,生于1950年7月,兴趣广泛、爱好写作,立志传承优良家风,于2017年元月,获得首届“介休好人”提名奖。他曾自费刊印《绵泉小溪》一书。近日,他又给家人亲友编印了《家风清扬》专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