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未来继任者,核武器的未来继任者
核武器的未来继任者,核武器的未来继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此,现在拼核弹当量就有点过时了。不过俄罗斯也并非在一味地“堆彻”核武当量,“萨尔马特”的出现只是继承了苏联的“遗风”而已。其实在该国水下的那枚核鱼雷才是真正的实战用“杀手锏”。到了普京大帝时代的俄罗斯,该国在役威力最强的核武器为SS-18的继任者,即R-28“萨尔玛特”洲际弹道导弹,威力预计将会在2000至2500万吨左右。“萨尔玛特”应该是截至目前人类武器开发的“天花板”了吧?那你就有点太天真了!所谓的武器威力在冷战时代可能会更看重爆炸当量,然而这东西实际没什么“卵用”。你看人家美国配备过威力最大的核武也不过百万吨级,但你能说它的实力很弱吗?不能...
在人类的武器开发史上核武器会是终点吗?
1961年10月份的某一天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被苏联人引爆了,虽然它的设计当量按照计划为1.7亿吨(TNT炸药),但由于没有那么大的试验场地加之造成的影响难以估计,所以在测试中这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炸弹”被修改为5000万吨。不过即使威力削减三分之二,可它还是创造了历史,甚至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就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过的AN602型氢弹,别称为“沙皇炸弹”或“大伊万”!
AN602是人类测试过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而在实际列装过的核武器中美国历史上著名的B83是其曾拥有过威力最大的核弹,单发最大威力为120万吨(1975年生产的Anvil Kasseri型)(民兵三型导弹单个弹头威力仅为37万吨左右);
苏联时代其核武库内服役过威力最强的核弹莫过于SS-18(R-36M)洲际弹道导弹,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撒旦”的那个东西,该导弹战斗部可携带单发威力接近2000万吨的弹头;
到了普京大帝时代的俄罗斯,该国在役威力最强的核武器为SS-18的继任者,即R-28“萨尔玛特”洲际弹道导弹,威力预计将会在2000至2500万吨左右。
“萨尔玛特”应该是截至目前人类武器开发的“天花板”了吧?
那你就有点太天真了!所谓的武器威力在冷战时代可能会更看重爆炸当量,然而这东西实际没什么“卵用”。你看人家美国配备过威力最大的核武也不过百万吨级,但你能说它的实力很弱吗?不能...
因此,现在拼核弹当量就有点过时了。不过俄罗斯也并非在一味地“堆彻”核武当量,“萨尔马特”的出现只是继承了苏联的“遗风”而已。其实在该国水下的那枚核鱼雷才是真正的实战用“杀手锏”。
为什么这么说呢?
Status-6“波塞冬”核鱼雷是俄罗斯在研的六种新型战略武器之一,为一款无人水下航行器,战斗部为核弹,射/航程超过1万公里、航速可达100节、下潜深度1000米,可自主对目标进行攻击;
虽然据目前模糊的消息显示其威力仅为百万吨级,但从美国方面散播出来的消息显示,该型核武器如果在美国近海引爆会产生浪高超过百米的巨大海啸,将给沿岸城市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同时导弹防御系统对类似的武器也无法防御!
此言有夸大之嫌!列位不必当真,想弄出海啸哪那么容易,在下查了一下资料,真实的海啸必须要有持续的能量输出方可,而核弹爆炸就是一瞬间的事,虽然瞬时能量“爆表”,可这也就够激起点浪花,制造海啸,别闹了!
那么多的水下核试验也没见哪一次搞出海啸来!
该型鱼雷最大的用途主要是用来攻击美国的航母,在航母战斗群周围“神不知、鬼不觉”地引爆一款核弹所造成的破坏力可想而知。
天气(气象)武器但从核弹制造海啸的这一“夸大说法”中我们似乎寻找到了前文的答案!人类武器开发的终极目标可能就是操控“天气”,或者说是掌握制造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大自然发怒之时我们人类不过是一群蝼蚁,面对巨大的海啸、破坏力极强的地震、席卷一切的飓风时即使这个星球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也只能干瞪眼!
而相对于制造海啸、地震这种高难度技术而言,控制天气可能会更加现实一些;
美国总统气象控制咨询委员会主席奥维尔曾警告:“如果敌国在我们之前掌握了天气控制的技术并进入到大范围天气控制模式,那么其所造成的影响将会比核大战更具破坏性,而且这种破坏还是单向的(区别于相互保证毁灭)”。
由此也就引发出了一个概念,即天气战(或叫气候战)。所谓的天气战是指使用人工影响或地球工程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天气,以便可以利用这种“异常气候”在经济、战略上来击败对手并对其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杀伤”!
通过控制天气或气候的变化,可以达到以下战术或战略效果:
作为直接攻击性武器使用;
协助部队进攻;
与其他武器配合使用;
为己方部队或基础设施进行大范围的辅助防御;
持续不断地改变气候可以让敌国的经济和政治逐渐变得不堪一击;
同时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对手的生态系统、农业及网络通信等多个方面。
当然天气(气候)战并非是新鲜名词,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就在积极探索可以控制天气的方法,最常见的方式比如人工降雨;
1924年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埃默里·莱昂·查菲教授就曾致力于利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的沙粒来试图改变天气;
30年代通用电气工程师文森特·谢弗在研究飞机结冰时证实了Bergeron-Findeisen推测(这是一种早期的降水推测);
1946 年11月13日通用电气试飞员柯蒂斯·塔尔博特和文森特·J·谢弗博士在纽约斯克内克塔迪以东约48公里处4200米的高空架机向云层中播撒了大约三磅重的干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人工降雪作业;
在通用电气完成这一系列实验之后,人类终于找到了控制天气的基本“法门”。随后美苏进入冷战状态,天气控制也很快成为两国关注的焦点,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威力堪比核武器的潜在武器。
天气(气候)战的历史找到了控制天气的“法门”之后,美、苏加大了对该领域的投入,美国率先在1953年成立了总统气象控制咨询委员会,以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有效性及对战争帮助的程度等;
苏联虽没有像美国一样成立专门的机构(它的天气武器大多以民用研究为幌子进行),但想要控制天气或气候的想法却更为大胆。比如有传闻声称苏联曾设想修建一座横跨白令海峡的大坝,在其内部安装数千台核动力水泵,利用这些水泵日夜不停地工作将太平洋的水抽到北冰洋,以此来提高纽约和伦敦等地的温度,从而让这些地区洪水泛滥成灾;
苏联时代想象的白令海峡大坝
另外还有诸如在极地地区覆盖大面积的有色或黑色覆盖物,借以增加热能吸收率,以加快冰川融化,最终引发足以灭世的洪水等想法。
不过与苏联“天马行空”的想法相比,美国人更为务实,该国是截至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天气武器”的国家;
1967年在越南战场上美国空军秘密实施了“大力水手行动”,该行动主要以延长东南亚季风季时间和增加越南地区降雨量为主要手段,借助持续不断的暴雨及次生灾害来阻碍越军的后勤;
“大力水手行动”部分参与人员
“大力水手行动”共持续进行了五年时间,其覆盖范围从最初的老挝以东地区最终覆盖至北越及柬埔寨大部分地区,所有降雨作业于1972年7月5日才完全停止;
后来这次秘密行动被美国记者杰克·诺斯曼·安德森扒出,五角大楼迫于舆论压力终止了行动,由此也导促使了联合国在1975年对执行的《环境公约》进行了修改,在修改后的《环境修改公约》中明确规定:禁止一切以军事目的的天气控制手段用于战争。
当然了,许多行为在国际公约上都是明令禁止的,可天气武器巨大的作用让很多人趋之若骛,美国也并未因有法令限制而停止对天气武器的追逐;
90年代,美国空军参谋长罗纳德·福格曼发布命令:评估美国未来成为天气控制主导国家所需的理念、能力和技术;
1996年美国空军发表研究报告推测纳米技术在未来将被用于创造“人造天气”,由微观粒子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智能雾”可被广泛应用;
天气控制可以像战争中的原子弹一样有效欧文·朗缪尔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人工降雨的先驱欧文·朗缪尔曾说过:“人工降雨或天气控制的威力可以在未来战争中比肩原子弹”;
同时朗缪尔也指出,在理想条件下,用于人工干预天气的30毫克碘化银所释放的能量就相当于一颗原子弹;
不过与核武器在使用中的诸多限制相比,天气武器更加隐蔽、威力更大,这种“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未来武器的实用性要大大强于现在的核武器。
苏联时期想象的气象武器
但毕竟这是一种被禁止开发的武器,目前各国在该领域的进展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报道,多数都是以民用开发为主。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国家都会完全放弃这种未来“大有可为”的武器,用当年美国总统天气控制咨询委员会主席霍华德·T·奥维尔的话来总结:
当政客争论政策、工程师建造武器时,在世界的“另一面”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人正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是“安静”的人,也很少为公众所知,但这些人的目标却是非凡的,即控制天气并改变世界的面貌;
美国周刊
这其中有美国人、也有俄罗斯人,他们在一场从未公开的“冷战”中较劲,除非真正实现理想主义的和平,否则在未来决定战争何时结束的最终“杀手锏”必定是美国或俄罗斯人手中掌握的“地球温度计”!(该段话发表于1958年左右的美国周刊)
所以说核武器是一种公开的“杀器”,主要负责“站台”和“装样子”,反正也没人敢在实战中真正地使用;
而控制天气的“武器”则是一种隐秘的决战性武器,在未来它的效能可能会超越核武器,成为人类武器开发史上的又一个新高度(个人推测)。
核武器只能让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但人类的目的却是想成为“上帝”,控制天气之后,人也就离“上帝”更进一步了,当然,离毁灭也就更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