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作者简介:福灮悦影,别名糊涂、糊锅巴,湖南常德人,现居湘中明珠。自小爱涂鸦,喜散文诗歌,丙申年末始学诗词。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1)

第1篇:读杜牧旅宿作同题诗。

唐代大诗人写了一首旅宿,读后,引起了我的思索,感到往不如今,今远胜于昔,亦吟作同题诗一首,并谈谈今之感想。

旅宿

[ 唐·杜牧 ]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旅宿

福灮悦影

旅馆无人伴,出门四处瞧。

东街吃美食,北市与民聊。

夜幕眠前浴,早晨醒后操。

生活无限好,有幸在今朝。

【读后思】

古人旅宿无良伴,可谓知音难求,心中自然而然生出无限情愫,思旧事,忆亲人,有梦寄家书,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玩的,寒江渔钓而已。

如今的社会,古人是没有办法比,无论是吃的、住的、玩的,不说什么飞机高铁,也不说什么手机电玩,还不讲什么绿水青山,就单单说普通的生活,快乐的选择实在太多。旅宿无人伴,并不是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去吃美食,看看风土人情,聊聊天,晚上用热水洗一个澡,早上去跑步做做体操,都是很容易办到的事。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2)

第2篇:读李白静夜思,试试能够作什么样的作品?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后思】

李白乃家晓户喻的唐朝大诗人,人称诗圣,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作品,浪漫主义影响深远。这是一首思乡的诗,也是上学前就学会的诗,因此我也不多说了。

只是我在想,若是在当代,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还能不能够写出这种天上明月、地上秋霜,举手投足之间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而且,依他的才华和造就,最起码也是知名教授或者著名专家,社会地位和财富远高于一般人,或许也能去某某台开个讲座,谈诗论词。

但若是我,恐怕我做不到的。

因为我生活的地方是不允许开窗的,一是怕蚊虫咬,二是怕进贼,三是怕偷光,所以我的床前是见不到光的。

其次,即使床前有光,我也不会认为是秋霜,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幸福的伟大的新时代,吃得饱,穿得暖,不可能忍饥挨饿,家里断然是不会出现寒霜的,极有可能是以为家里进贼了,是他的手电筒发出的光。

然后,住在这个高楼大厦之中,举头望的是天花板,低头看的是别人家的天花板,明月清风,很难看到。

若是我住在马路旁,在各种噪音、昆虫、灰尘、气味下,不敢开窗或者最多开一点点缝。

若是我住在百丈高楼,又会怎么样呢?就不怕偷光了吗?或者是蚊虫没有了,噪音也小了,应该是可以开窗了吗?但是我们恐怕再也难见月光了,灯光可能很多了。

废话少说了,话归正传。我所想到的,大概也就是以下几种情况了。

1.

家居大路旁,整夜闭着窗。

不怕蚊虫咬,防人盗梦乡。

2

吾辈住仙州,身居百丈楼。

平时难见月,见月怕低头。

3

床前紧闭窗,害怕被偷光。

呆在房屋里,心思暗自伤。

4

不知天上月,只晓屋头热。

大汗湿透背,谁来思对策。

5

灯泡大而亮,吾实怕见光。

呆在屋子里,暗暗想秋香。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3)

第3篇:唐朝大诗人李白《怨情》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读后思】

全诗通过美人的动作表情,没有一个怨字,却展现出了很大的怨情,结尾的疑问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这个谁是谁,为什么如此的恨他呢?

同时,全诗没有写美人的年龄,到底是二八少女,豆蔻年华,还是风流俏佳人,或者是宫中的贵人,小楼里的千金,心中暗许的红颜?所以就连他在思念什么,也只有猜测,唯一知道她应该大概是孤独的。

我想,若是当今这么美好、男女平等、信息发达的社会,还有没有如此的怨情,还有没有单相思或者羞于表达的女子呢?

我所知道的,在这个社会里能跟怨情扯上关系的,除了留守妇女(或者在外打工,与丈夫不在一起的女人)、单亲母亲外,大抵也就是大家族的小姐或者贵妇人、有钱有权人的小三了,棒打鸳鸯的事情应该也少见了吧,但真正值得痛情的,可能也只有留守妇女了吧?她们忍受夫妻分别,在家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是人间的牛郎织女。

那么,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又会做出怎样的诗呢?大家可以想象。会不会发出"老公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者是"不知天上人间,老公是何颜"?的问题呢?

想像在当今社会中,男女若分隔两地,但有微信相连,足以见面聊天,实在是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大可坐飞机高铁来相见,估计怨情不会很大。想像中赋诗一首《打工夫妻》吧,也做一个了结。

打工夫妻

小院无声紧锁门,夫妻各自寄忧心。

隔天电话说一阵,后悔当初两地分。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4)

第4篇:读唐朝诗人裴迪《送崔九》,学作劝勉诗。

【原作】 送崔九

[ 唐 ]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读后思】

这是一首劝勉诗,是劝友人既然选择了归隐山林,就要好好享受自然乐趣,不要学那武陵人。

作为当代来讲,劝勉诗适用范围较为广,可以劝学、劝事业、劝退隐、劝拼搏,举不胜举。

前日所作的一首《赠新人》,也算是一种劝勉诗。喜盼子结婚,将媳领进门。从此多相爱,都是自家人。希望儿子结婚后,要夫妻恩爱,和谐共处,不要把媳妇当别家人。

再例如,看见头条上经常出现一些为了某事争论之事,以调侃的语气所作《头条》(外一首),也是一种劝勉诗,劝朋友们不要作无所谓的争论,大家都是一家个人爱好,在头条上发文写作,既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炫才,而是为了生活开心愉快,千万不要被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影响了心情,胜我才者,大可欣赏点赞,低我能者,亦学思维方式,见微知著,也有益进步。见《头条》:头条喜发文,赚点小金银。来往回头客,谁都不是神。外一首《条友论诗》:吟诗是否韵,条友议纷纷。平台都不管,何必太操心。

当然生活中有很多智者,经常如我一样在头条上发表一些劝勉的诗,何止千万,而估计留名者少也。

近来,同乡好友离退休者较多,生活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也曾让我忧郁很久,在与之交流过程中,也有些启发,于此也试着赋作一诗《送友》吧,希望修复养性,乐观旷达,保持乐观,积极生活。

送友

年老已归家,修身养养花。

追求无止境,意志不能差。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5)

第5篇:读唐朝诗人金昌绪的伊州歌《春怨》所思所做

【原作】春怨 / 伊州歌

[ 唐 ]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读后思】

金昌绪一首《春怨》,让寂寂无名的诗人名满天下,无人不知。这首唐诗借女人午休时,黄茑儿的啼叫,吓走了正要与丈夫相会的梦(而且是紧要关头),有借物咏怀的意思,也说明了和平的可贵。

然而,战争不处不在,世界并不太平。古时年年征战不休,今日也有可能一触即发,美帝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到处煽风点火,拉帮结派,污名欺世,花样不断,步步紧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兴风作浪,不死不休。

当今,如何借鉴古人诗词创作,唤醒中华儿女爱国之心呢?我虽也是寂寂无名之辈,但实乃才蔬学浅,力有所不逮也,很难如之所愿。哈哈,不妨试试吧,看看能不能写出有一丝丝情怀的作品来。

迎敌

风高浪巨欲迎敌,强盛征途不用急。

基础扎实开大步,再朝老虎铁拳击。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6)

第6篇:读西鄙人《哥舒歌》有作

原作【哥舒歌】

西鄙人〔唐代〕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读后思】

战争年代,一个英雄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边疆的稳固,他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小视,有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有岳飞、李广、关羽、西楚霸王、孙子、杨家将等数之不尽的英雄人物,他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同样也有无数诗人或者英雄自身留下经典诗作。如李清照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岳飞的满江红、曹操的东临碣石。

西鄙人所作的《哥舒歌》,来源于民歌,吟唱俱佳,流畅顺达。其文字简短,其意浅显易懂,是一篇佳作,所以能够流传千古。

当今,已经不是冷兵器年代,即使在常规作战中,飞机大炮可能还没有导弹重要,没有无人机、核潜艇、航空母舰的作用大,而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刀,其用途可能止步于一般性表演或者是特种作战。现在的大街上,应该是不可能有带刀之人行走了,至于江湖,作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能够威慑敌人的又是一些什么尖端武器,我想除核弹之外,也就是炸弹了吧。如今,我们的北斗导航已建网,我们的导弹可以飞越几万公里,百分之百的精准打击已经形成,足够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追求的是和平共处,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

和平

北斗卫星高,中华意志彪。

和平能共处,不怕外敌嚣。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7)

第7篇:读崔颢长干行(其一)有作

长干行(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读后思】

崔颢的《长干行》(其一),通过小女子的一问一答和一思,巧妙的道出了思乡之情,干净利索,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而且文字简单直白,逻辑性很强,与之前所读李白的《静夜思》一样,几乎就是老百姓语言所写,便于记忆背诵,也很容易吟诵传播。

象这样的小诗,以小见真,以小见情,很有能量。我曾一直坚持在生活中观察,吸取生活的智慧与能量,通过诗词的方式方法来传递情感、快乐、善良、美丽、趣味及生活的智慧,也一直学习古人作诗的学问,觉得自然而然后东西,往往是最纯朴的好东西。

有时候,人际交往中的一问一答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也会发现意料不到的惊喜。

前天遇到一个老同事,俩人聊天好久,我发现他乐观风趣,身体很棒很有力量,就问他贵庚多少,他的回答令我惊奇,没有想到实际年龄比看起来的年龄要大出许多。

悄问

七十老帅哥,脸上炫光泽。

附耳轻声问,凭啥了不得。

每日读诗纵横文坛三百年:读古人诗说今日事(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