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谁指导的12怒汉:十二怒汉是如何从11:1到0:12的

谁指导的12怒汉:十二怒汉是如何从11:1到0:12的接下来,12位来自各行各业、各种背景的陪审员就在一个会议室开始上演了一场大戏。12位陪审员陆续走出法庭,将去另外一个屋子进行投票。这时候,导演给了这个小男孩一个正面特写,眼神里有无助也有带着一丝希望。《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影片于1957年4月13日在美国上映,并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来,1991日本翻拍,1997美国翻拍,2007俄罗斯翻拍,2015年中国翻拍。一宗一级谋杀案。嫌疑人是个18岁男孩子,而他是否有罪就由12位陪审员决定,如果有罪面临的最高刑罚将是死刑。规定是,12位陪审员必须给出一致的决定。

谁指导的12怒汉:十二怒汉是如何从11:1到0:12的(1)

这是结尾的时候一张俯视图。不是十二怒汉吗?为什么是11个人?答案见结尾。

周末抽空认真看了一遍《十二怒汉》,最大的两个感受:

1.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想法不会被改变,其实不然

2.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清了事情的全貌,其实不然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影片于1957年4月13日在美国上映,并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来,1991日本翻拍,1997美国翻拍,2007俄罗斯翻拍,2015年中国翻拍。

一宗一级谋杀案。嫌疑人是个18岁男孩子,而他是否有罪就由12位陪审员决定,如果有罪面临的最高刑罚将是死刑。

规定是,12位陪审员必须给出一致的决定。

12位陪审员陆续走出法庭,将去另外一个屋子进行投票。这时候,导演给了这个小男孩一个正面特写,眼神里有无助也有带着一丝希望。

接下来,12位来自各行各业、各种背景的陪审员就在一个会议室开始上演了一场大戏。

第一轮投票 11 : 1

11个人都等着这个会议早点结束,以为就形式上投个票就结束了。1号陪审员是主持人,先让大家投票,结果就有其中1个人,面容严肃,投了无罪,他是8号陪审员。

无疑,其他11个人都表示很生气和不解。

“总有人唱反调啊”

“你真的认为他无罪吗?”

而8号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就想讨论一下。就是不想直接不讨论这件事就把这个孩子送上电椅。”

7号陪审员反驳道,自己不是随便投票,认为自己确实是认为他有罪。即使讨论一百年,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此时,8号给的答复没有去反对他,而是说出了这个决定事关人命的客观事实

“我不想改变你,但这个判决攸关一条人命,我们不能在5分钟之内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如果错了呢?”

7号其实也认识到了这个决定的重要程度,不过还是想挽回自己的尊严,反驳到:

“如果错了?如果这栋房子会在我头顶倒塌呢?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

其实这个逻辑也是没毛病的,然后8号也就表示肯定,没说什么了。

7号男继续表示,这个决定重要跟讨论时间没什么关系,确实在5分钟之内就能解决的话也没有什么问题。

这时候,8号趁机开始争取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同时指出球赛8点后才开始。

这个点很重要,从7号的需求考虑。

这是第一步,争取一个小时的时间,让讨论成为了可能。这个“争取较短的时间”的办法平时也可以用,找人沟通问题的时候对方总没时间,可以跟对方要5分钟的时间尽量讲清楚。一个人再忙,总是可以挤出5分钟的。而你就需要为这5分钟做好充分准备了。

这时反对一个小时的10号陪审员,认为我们并没有欠这个男孩什么,他得到了公平的审判。然后10号继续抱怨不该相信这样的男孩,给他贴标签,认为一出生就是撒谎的人。

这时激怒了一个老者9号,9号认为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真理。他认为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证明男孩的罪行。

到这里,已经开始动摇了这个9号一开始的有罪投票了。

接着,就开始了轮流一一发言。然后就开始正式地讨论案情了。

当3号陪审员在陈述案情的时候,还没轮到的10号开始表示认同,站起来环绕会议桌,很了解案情的样子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一个女证人的证词,表示相信女证人的证词,不相信男孩子的证词。

关键点来了,8号一句话又刺激到了10号:

“为什么你相信女证人,而不相信男孩子?他们是平等的。”

10号感受到了被挑战,愤愤不平。而这句话也让其他人听进去了。

剩下的发言基本没有什么有效信息,轮到7号男的时候,直接跳过案情,开始数落男孩的历史污点,以证明男孩不是好人,所以这个案子有罪。

这里穿插了一个细节,一个和儿子闹矛盾的父亲,即3号陪审员,听到男孩和他父亲不和的时候,突然开始描述他和自己儿子的事情,沉浸在感慨中,感觉到他儿子伤了他的心。也是为后续埋下了伏笔。

接着话茬,4号陪审员开始继续描述男孩的出生,贴标签,认为来自贫民窟就不是什么好人。他对面的人10号还公然同意这种看法。

此时引起了5号的反对,他就出生于贫民窟。

接着,轮流发言的规则开始不受控制,主持人1号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心中已产生了不愉快。

轮流发言恢复后,轮到8号发言。

8号开始真正地分析案情,主要认为两个证人有可能犯错,是人有就有可能犯错。

然后引出了一个关键的证物,折叠刀。眼镜男认为这把刀与众不同,从没见过,卖折叠刀的店主说他的店里只有一把这样的刀。从而认为现场的刀就是男孩子的。

第一个事实关键点来了,8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一模一样的折叠刀。

客观事实一:凶器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很容易买到。所以不能证明现场的凶器就是男孩的。

这时候全场沸腾了。

8号说,这把刀就是经过孩子家两条街远的当铺埋下的,只花了6块钱。

此时有部分人已经开始相信,现场的那把刀不一定是男孩子的了。尽管还是有人反对,认为这样的概率太低了。

然后开始争吵不休,这是8号建议再投一次票,剩下11位如果都支持有罪,那就妥协。

第二轮投票 10 : 2

此时,投无罪的就是那个老者9号。他认为8号孤军奋战,支持8号不确定是否有罪的动机,希望得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有罪。

经过第一轮投票后的讨论,12位陪审员内部已经有了一些矛盾。也还有一些还没怎么发言的人。

在休息的时候,7号陪审员对8号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比较深刻: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真的说服了11个人认为男孩无罪,而实际上确实男孩杀死他的父亲的呢?

继续第二轮讨论。

8号指出了一个事实:

女证人看到对面屋子男孩杀他父亲的时候,正好电车的最后两节车厢经过窗前。

而在前1秒,男孩子楼下的老人听见男孩子喊着说要杀了他父亲。

而实际上,一辆电车经过需要10s,所以老人不可能在电车轰隆隆经过的时候,还能清晰的听到男孩喊的话。

这个有利的事实,赢得了一些人的支持。

然后9号开始分析,为什么那个老人证人在撒谎。

一个没人认得他、没人听他说话、没人征询他意见的75年都默默无闻的老人强烈渴望有人会听他的话、询问他的意见,即使有一次也非常重要。

客观事实二:作为证人的老人不可能在电车轰隆隆经过的时候,还能清楚地听到男孩喊的话。所以很可能是老人在撒谎。而是老人也有撒谎的动机。所以无法证明老人的证言可信。

然后,5号开始站出来,表示支持无罪。

虽然还是有人抱怨这个讨论太久了,迟迟不能结束,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已经会开始自己主动讨论案情了,而不需要8号来引导。

其中11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然后,10号开始站起来抱怨不止。

最终,8号建议进行第三轮投票。

第三轮投票 8 :4

此时,11号开始投无罪,他认为心里出现了合理的怀疑。

然后开始了没有秩序的讨论,突然贫民窟男抓到了7号说的一句话,证人老人是跑着到门口的。

而实际上,一个去年中过风又跛一只腿的75岁老人是不能再15秒内从他的房间跑到门口的。

10号开始不耐烦了,说一个75岁的破老头,脑袋有一半的时候不太清楚,怎么能那么肯定他看到的事都是对的。

咦,好像哪里不对。这不就是说明证人老人的证词不可信吗?看看此时暴躁男说完的表情,真是尴尬。

谁指导的12怒汉:十二怒汉是如何从11:1到0:12的(2)

尽管如此,8号还是开始摆事实,拿出房型图来论证能不能15秒从房间到门口。

然后在会议室里模拟证人老人走路,结果花了41秒。

客观事实三:作为证人的老人,以他的身体条件,不可能在15秒内从房间里跑到门口。进一步证明证人老人的证词不可信。

暴躁男还是很暴躁,然后 8号趁机激怒了他,此时暴躁男扑向8号说:我要杀了你。

机智的8号回答:你不会真的杀了我对吧?

这也正说明了 即使男孩喊出他要杀了他父亲,也不见得真的会杀了他父亲

此时,镜头给了一个角度,一边是暴躁男,一边是其他陪审员看着他。

后面,开始有人主动要求再来一次投票。

注意,前三次,第一次是例行投票,第二、三次都是8号提出的投票,而此时不再是8号建议投票了。

大家已经开始认真对待这个讨论了。

轮投票 6 :6

这一轮投票,是公开的一一轮流投票,结果是 6:6。

经过简短的休息后,继续开始了讨论。

8号开始论证,男孩不记得当晚看的电影的名字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并现在问了在场其中一位持有罪观点的陪审员对最近事情的记忆。得出结论:一场不入流的二线电影,是很难让人记住的。

客观事实四:男孩子记不得当晚所看电影的内容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他撒谎。

中间还讨论了刀的方向的不合理。

客观事实五:凶器的方向值得怀疑,用匕首刺入,不会从上往下的方向,一般是从下斜着往上的方向。

然后,7号突然说投无罪,因为不耐烦了。

结果被抨击,不应该这么不负责任地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不应该是不耐烦才投无罪。而是自己认为是什么就应该投什么。

接着,8号开始建议下一轮直接举手投票。

第五轮投票 3 :9

最后只剩下三个人认为有罪了。

其中,10号陪审员站起来大声讲,认为刚才提出的哪些细节根本一点都不重要。然后继续给男孩贴标签,认为哪些杀人是不必有理由的。这是这类人的劣根性。

这个发言简直负分。

在座的纷纷站起身来,嗤之以鼻,表示听不下去。

最后座位上只剩下3个人,10号说着说着就没了底气。连一同认为有罪的4号陪审员都叫他赶紧坐下,别说话了。

最后,8号做了总结:无论去到那里,避免偏见总是很难,而偏见总是遮蔽了真相

8号始终保持一个观点,自己不知道男孩是否真的杀了他父亲,或许会放走一个杀人犯。

但是,8号认为没人知道真相,但是我们应该有合理的怀疑。合理的怀疑是我们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除非十分确定,陪审团无法判决被告有罪。

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然后8号咨询认为有罪的三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确定。

这三人,除了刚才那个偏见男,剩下两个人开始陈述原因,认为那个女证人的证词是关键,牢不可破。

此时,9号看到4号陪审员在捏鼻子,开始推理戴眼镜的人鼻子两侧都会有两个印子,而女证人也有。然后讲到女证人的穿着打扮,45岁的年龄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35岁。

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女证人的视力问题,这就让人怀疑女证人当时在床上没有戴眼镜,实际上并没有看清现场的。这就成了合理的怀疑。

客观事实六:有理由怀疑作为证人的女人的视力有问题,而且当时很可能没有戴眼镜。所以无法看清当晚对面屋子里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确认。

接着,8号开始一一问认为有罪的三个人。

第六轮投票 1 : 11

最后剩下了最后认为有罪的人,就是那个有偏见的3号。

3号依旧认为,自己不在乎就一个人,这是他的权利。

而大家纷纷都看着3号,3号感受到了压力,问到:你们要怎么样,我就是认为有罪。

在8号的追问下,3号开始一一说明刚才的那些怀疑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合理。

这是一次无效的发言,并没有提供有效的内容。

3号开始骂人,开始骂自己的孩子,开始撕自己和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哭了,哭着说:无罪。

3号是一个受了伤的父亲。

最后 0 :12

散会,各自开始回归到自己各自的生活。

总 结

1. 技巧可以起到一些过渡作用,真正说服人还是需要客观事实。

2. 一个人做决定的时候影响因素有的时候不一定是事实本身,可能是情绪、可能是态度。

3. 内部的矛盾,可以让大家更加真实的表达自己。

4. 翻盘的过程就是推翻物证、人证的过程。

答案:

为什么开始的俯视图,只有 11个人?空位置的正是10号,那个怀有阶级偏见的老人。最最后阶段被所有人嗤之以鼻后,坐在旁边的小桌子旁哭着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