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极力赞赏颜回哪种品质?贾探春说窃尧舜之词
孔子极力赞赏颜回哪种品质?贾探春说窃尧舜之词《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对这部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由这部作品众多的细节集合体现出来的,用薛宝钗的话说就是:“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如果对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错误定位,要么导致对这部作品的细节茫然无解,要么就是牵强附会的歪解。我在上一篇文章《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交锋》),就《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贾探春与薛宝钗的交锋进行了解读。由于篇幅的关系,未进一步深挖这场交锋的政治内涵,在本文我将深入解读。下面我再把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的情节复制如下:(薛宝钗)(蔡元培)一提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就会有一些红迷不以为然,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只看到了书里的大家族兴衰和情爱描写,并且只沉醉于“假语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问世流传三百年了,现在大都说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冠绝古今。当然也有的人贬低这部作品,说它不过是一部文人世情小说或者情爱小说。比如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就贬低这部作品,在《与高阳书》中,胡适称自己写了“几万字的考证,差不多没有一句赞颂《红楼梦》文学价值的话”,“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士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我向来感觉,《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韩子云),也比不上《老残游记》。” 胡适对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证出的那个子虚乌有的《红楼梦》作者,曹寅之孙曹雪芹,他的评价自然也不会高,他说:“曹雪芹是个有天才而没有机会得着修养训练的文人——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往来朋友、中国文学的背景等等,都没有能够给他一个可以得着文学的修养训练的机会,更没有能够给他一点思考或发展思想的机会。在那个贫乏的思想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当然也不会高明到那儿去。”而把胡适奉为神明的当今红学家,却一致认为胡适打败了旧红学索隐派的领军人物清末进士蔡元培。
(胡适《与高阳书》)
然而,胡适派红学家们曾记否?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一书开宗明义即云:“《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这种对《红楼梦》思想的高度认知真乃是醍醐灌顶,不知要比胡适浅薄的认知高出多少层级!
(蔡元培)
一提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就会有一些红迷不以为然,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只看到了书里的大家族兴衰和情爱描写,并且只沉醉于“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无视“真事隐”隐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再加上胡适派红学家反对索隐“真事隐”的史实,并且讽刺“索隐”是猜笨谜,于是导致红学家和红迷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是因为上个世纪中期倡导小说为政治服务,导致那时的文艺作品都贴上了政治标签,塑造的正面人物是“高大全”式的完人神人,负面人物是“黄世仁”式的妖魔鬼怪,这样的文艺作品败坏了人们的审美视觉。在那个时期,《红楼梦》的研究当然也是附庸当时的政治需要,把这部书的思想解读为反封建、反礼教。这样的解读在当今看来是严重误读,而这样的误读也导致一些读者“恶其余胥”,以至谁提《红楼梦》是一部治世书、警示书,具有鲜明的反清排满思想,他们就很反感,说什么这是在拔高这部作品。
一部作品的思想内涵是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来感悟提炼的,这跟一个人的知识面、艺术感悟力有关。换句话说,你未读出来的思想,不代表他人也未读出来,对《红楼梦》的认知是对一个人传统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思想水平和艺术悟性的全面检验。《红楼梦》自面世起就歧义丛生,争议不断,远的不说,从胡适创立新红学至今不过百年时间,对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定位就有如下观点:清中叶说,清初说,明末清初说,宋金说,还有更奇葩的唐朝说。而这部书的作者说已经超过一百个了。《水浒传》有108将,《红楼梦》有108回,108是个神秘的数字,在中国文化中108是12个9,代表圆满之意。《红楼梦》作者说很快就要凑足108个了。如果稍稍细心归纳这么多作者说,就会发现绝大部分“作者”是明遗民或清初文人,时代背景当然就指向了明末清初。一些胡适派红学家看到这种现象忧心如焚,他们说:“如果再不捍卫曹雪芹著作权,恐怕《红楼梦》作者就属于别人了。”而另一些胡适派红学家则很淡定,他们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被写进了各种教科书、文学史和中国历史,一些地方建有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故里、红楼梦文化广场、大观园、荣国府,以及与曹雪芹有关的各种文化产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不但全国人民都知道,全世界都知道。曹雪芹是中国文学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就是政治问题,是断然不可以的。”于是就有胡适派红学家私下里说:“即便我们错了,你们也休想推翻!”还有的红学家说:“要否定曹雪芹作者说,就必须拿出铁证来。”在他们看来,错误的东西只能靠新的证据来推翻,而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这就是一些胡适派红学家抛弃学术精神,抱残守缺、顽固抵抗的原因。
(薛宝钗)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对这部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由这部作品众多的细节集合体现出来的,用薛宝钗的话说就是:“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如果对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错误定位,要么导致对这部作品的细节茫然无解,要么就是牵强附会的歪解。我在上一篇文章《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交锋》),就《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贾探春与薛宝钗的交锋进行了解读。由于篇幅的关系,未进一步深挖这场交锋的政治内涵,在本文我将深入解读。下面我再把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的情节复制如下:
探春说道:“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贾探春)
这段情节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话都有弦外之音。贾探春要学习赖大家花园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大观园,薛宝钗针对这种管理办法上升到了程朱理学的高度来认识,她提到了朱熹的《不自弃文》。朱熹的《不自弃文》通过一些被常人看来没啥用处的东西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坚硬的石头可以琢玉,毒蛇可以配药,粪土可以做肥料,草木灰可以洗涤衣服,等等。由这些可以利用的废弃物来说明,人只要不自弃就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朱熹又进一步阐述按照儒家的理论格物致知,以“五典”(仁义礼智信)来修身,学习掌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知识,对万事万物认识通透了才能辨析天下文章,并且自己写出好文章,还要懂得官场上考核政绩的法则和程序,以便从政入仕,晋级升迁,即便不能做高官,拥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拜师交友也有用处。朱熹又列举了一些官宦之家纨绔子弟,只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导致败家的教训,最后告诫勉励人们:“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人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赵孟頫书《不自弃文》)
《红楼梦》表面是写贾家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以第五十四回为转折点和分界线,从此贾家开始走向败亡之路。贾探春深知自家的“宿弊”,沉疴已久,积重难返,但是探春还是在尽其所能挽救家族颓势,不然她也就不会借鉴赖大家管理花园的经验试图“兴利除宿弊”了。朱熹的《不自弃文》也切中了贾家一帮纨绔子弟的要害,那么探春为啥不屑地说《不自弃文》是“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这就让人感到很奇怪了。探春利用暂时理家的机会不是在积极想方设法挽救贾家的颓势吗?朱熹的《不自弃文》对理家的方方面面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而探春却对朱熹的文章不屑并嘲讽。
《红楼梦》凡是奇怪、矛盾的地方都隐藏着玄机和秘密,我们只有深入探究才能解开谜团。这段情节有两个核心点,一是我上面解释的朱熹的《不自弃文》,另一个就是探春为啥用“姬子”的言论来反驳薛宝钗。
我在《交锋》一文中提到,“姬子”是困扰胡适派红学家的未解之谜。俞平伯说探春的“姬子”是信口诌的,胡适派红学家都认同俞平伯的观点。而我们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认为“姬子”是作者故意用谐音法,让人想到“嵇子”,即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领袖嵇康,探春说的“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出处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是探春对原话“断章取意”的改造,这是解开“姬子”的关键。由于探春的“断章取意”,这就难倒了所有的红学家,而高明的《红楼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似乎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作者借探春之口特意点明:“如今只断章取意。”《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原句为:“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意思是:“我生就不耐烦的性格,但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花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还有我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议论,这件事情总有一天会张扬出去,为众人所知,必为世俗礼教所不容,这是第一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朱熹的《不自弃文》和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核心内容比较一下,就能找到针锋相对的地方了。
《不自弃文》:“五行以性其性,五事以形其形,五典以教其教,五经以学其学。有格致体物以律其文章,有课式程试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今人见弃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故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反求诸己而自尤自罪、自怨自悔,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意思是:“以“五行”之说论定事物相生相克之属性,以“五事”之理关注事物的各种情形,以“五典”之教义来教化需教化之人,以“五经”之典来学习应当掌握的知识。拥有风格气韵及体察、推究事物之理的认识以用于考究文章,懂得考核政绩的法则及相关程序以用于富贵晋级。人生通达时要以这个道理身居高官显位,穷困时也应以这个道理拜师交友。当今世人因无事可用而怨天尤人,哪有这个道理啊?故而,常埋怨上天的人并不勤快,总怪恨别人的人是没有志气。应反过来找找本身问题并怪罪自己、怨悔自己;要卓然不群地树立志向,毅然决然地努力用功。看看天下之物,但有一点可用之处就不会被世人丢弃,哪有人而不如物的呢!”
《与山巨源绝交书》:“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职位,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它应该是在您意料之中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来喂养鸳雏。”
(鹓鶵)
鸳雏,也作“鹓鶵”。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常用以比喻高贤之人。嵇康骂山涛的话“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典出《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意思是: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看到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鶵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鶵,发出一声怒气:‘嚇’!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施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施。
(鸱)
山涛效力于司马昭,要求嵇康也出仕做官,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回绝了山涛,文中似乎把好意的山涛痛骂一顿,并且要跟山涛永久断绝关系。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是指桑骂槐架空曹魏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嵇康文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这一条后来便成嵇康被钟会陷害,而司马昭对他痛下杀手的重要原因。山涛与嵇康是至交,也都是竹林七贤名士。山涛的从祖姑山氏是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母亲,司马师让山涛出来做官,山涛欣然应允是可以理解的。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集团控制,嵇康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也是可以理解的。山涛为人老诚持重,内不失正,气度恢弘,是嵇康值得信赖的朋友。据《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载:“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有一个成语“嵇绍不孤”,可以充分证明嵇康自始至终跟山涛是最好的朋友。嵇康临死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十八年后,嵇康的儿子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成为晋朝的忠臣。
(康熙)
嵇康明骂山涛实骂司马昭,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明骂朱熹实骂康熙!我们吴氏红学并且认为薛宝钗影射清统治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给赵孟頫书写的《不自弃文》作跋,并摹勒上石,拓赐群臣。对此,当时任职日讲起居注官的张英《文端集》有记载,文末云:“敢向熙朝甘自弃,昔贤遗训是良归。”“熙朝”指兴盛的朝代。很显然张英把康熙朝视为盛世。此时正是康熙招贤纳士要开博学鸿词科的时候,从1644甲申之变开始,大量的明遗民不仕清,康熙作跋《不自弃文》赠群臣的用意很明显。张英也在提醒隐居不仕清的明遗民不要自弃于盛世,要按照朱熹先贤的话去做。然而,在《红楼梦》作者看来这一切都是虚伪的,是为其统治服务的,用探春的话说“那里都真有的?”
康熙自称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尤。为了笼络明遗民,于1679年开博学鸿词科。在六次南巡中于第一次南巡祭祀孔子,在五次祭祀明孝陵时行三跪九叩大礼,并御题“治隆唐宋”碑,这的确让很多明遗民大为感动,有一些曾经发誓永不仕清的明遗民也出仕为官。然而,康熙又是怎么对待朱元璋的后世子孙呢?崇祯的皇四子朱慈炤隐姓埋名七十五岁,不慎暴露身份后依然被作为假皇子而遭满门抄斩。康熙首次南巡在亲临“舍身崖”时曾感慨地说:“愚民无知,惑于妄诞之说,以舍身为孝,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曾子有临深履薄之惧。且子既舍身,不能奉养父母,是不孝也。正宜晓谕严禁,使百姓不为习俗所误。”康熙如此说犹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否?康熙的先人为了彻底征服汉人施行剃发易服恶政,致使无数人头落地,如何不按儒家礼仪废止剃发易服恶政?为了维护统治,清皇帝大兴文字狱,株连之广泛,处理之残酷,无以复加。他们经常把文字狱当作手中的紧箍咒,用来威胁迫害怀念明朝、对清朝有反感情绪的汉族知识分子。在康熙朝发生的文字狱案共有11起,比较典型的有四起:《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朱方旦案、王锡侯案。康熙为了打击郑氏集团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后来又从最初的濒海三十里左右,到后来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导致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如此恶政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红楼梦》作者看清了清统治者的本性,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指刺“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的康熙。并且借薛宝钗之口提示我们如何阅读此书:“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红学家和红迷们,你们还把《红楼梦》当做文人世情小说或者情爱小说吗?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